钢中非金属夹杂物观察和评级
8. 实例
10CrNi5Mo 钢热轧薄板非金属夹杂物评级。
D 类粗系 0.5 级
D 类细系 1.0 级
B 类 1.5 级
DS 类 1.5 级
4. 观察方法
4.1 明场观察 抛光试样,不需侵蚀,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夹杂物的数量、形状、尺寸和分布,
以及反光色和形变能力。
4.2 暗场观察 记录夹杂物的固有色彩和透明度,
暗黑色,有时可看到一亮边。
透明夹杂物在暗场下发亮, 不透明夹杂物在暗场下呈
4.3 偏光观察 主要是用来鉴别夹杂物是各项同性,
特征。沉淀相类如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的评定,也可以根据它们的形态与上述五类夹杂
物进行比较,并按上述方法表示其化学特征。
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测定
评级图级别
A
B
i
总长度
总长度
μm
μm
0.5
37
17
1
127
77
1.5
261
184
2
436
343
2.5
649
555
898
822
3
(< 1181)
(< 1147)
钢中的非金属夹杂
1. 试验目的
非金属夹杂物破坏金属基体的连续性, 其形态、 数量、 尺寸和分布影响钢的塑性、 韧性、 焊接性能、 疲劳性能和耐蚀性等, 因此, 夹杂物的数量和分布被认为是评定钢材质量的一个 重要指标。
2. 相关标准
标准 GBT 10516 2005 ,该标准代替 GBT 10516 1989 ,于 2005 年 5 月 13 日发布, 2005
每类夹杂物按细系和粗系记下
5.3 A 法和 B 法的通则
将每一个观察的视场同标准评级图谱进行对比,若一个视场处于两个标准图片之间时, 应记录较低一级。
非传统类型夹杂物按与其形态最接近的 A 、 B、 C、D 、DS 类夹杂物评定,应在表示这 些夹杂物的符号加下标,注明其为非传统类型夹杂物。
6. 结果表示方法
球状氧化物 类:标准图谱命名为 D 类。不变形,带角或圆形的,形态比较小(一般<
3),
黑色或带蓝色,表现为无规则分布的颗粒。例如
SiO 2
单颗粒球状 类:标准图谱命名为 DS 类。为圆形或近似圆形,直径≥ 13μm的单颗粒夹杂物。
非传统类型夹杂物的评定也可以通过其形状与上述五类夹杂物进行比较,
并注明其化学
3.1 试样的取样部位和方向
直径或边长大于 40mm 的钢棒或钢坯,检验面为钢材外表面到中心的中间位置的部分 径向截面。
直径或边长大于 25mm、小于或等于 40mm 的钢棒或钢坯, 检验面为通过直径的截面的 一半。
直径或边长小于或等于 25mm 的钢棒,检验面为通过直径的整个截面,其长度应保证 得到约的检验面积 200mm2 的检验面积。
FeS、
MnS 。 氧化铝 类:标准图谱命名为 B 类。属于脆性夹杂,形态比(一般<
3),为黑色或带蓝色的
颗粒,沿轧制方向排成一行(至少有 3 个颗粒)。
硅酸盐 类:标准图谱命名为 C 类。是具有高延展性,较宽范围形态比(一般≥ 3)的单个呈
黑色或深灰色的夹杂物,一般端部呈锐角。例如
2MnO · SiO 2
3.3 试样制备
试样应切割加工,以获得检测面。为使检测面平整,避免抛光时试样边缘磨成圆角,试 样可用夹具或镶嵌的方法加以固定。
试样抛光时, 要避免夹杂物的剥落、 变形或抛光表面被污染, 使检验面尽可能干净和夹 杂物形态不受影响。 当夹杂物细小时, 尤其要注意以上几点。 需要时可使用金刚石磨料抛光。
某些情况下试样硬度较小时可先进行淬火处理,以增加基体硬度,并且使硬度均匀。
还是各向异性, 还可以观察夹杂物透明度和固有色
彩,可代替暗场观察,但灵敏度低于暗场观察。
5. 检测方法
5.1 A 法
检验整个抛光面。 对于每一类夹杂物, 按细系和粗系记下与所检测面上最恶劣视场相符 合的标准图片的级别数。
5.2 B 法 检验整个抛光面。 将试样每一个视场同标准图片相对比,
与检验视场相最符合的级别数。
年 10 月 1 日实施。夹杂物试样不经腐蚀,在明场下放大
100 倍, 80mm 直径的视场下进行
观察,选取夹杂物污染最严重的视场,与其钢种的相应标准评级图对比评定。
夹杂物分类:
硫化物 类,标准图谱命名为 A 类。属于塑性夹杂,较宽范围形态比(长度 /宽度)的单个灰
色夹杂物,一般端部呈圆角,经锻、轧后沿加工方向变形,呈纺锤形或线段形,例如
注: D 类夹杂物的最大尺寸定义为直径
夹杂物类别 C
总长度 μm 18 76 176 320 510 746
(< 1029)
D 数量
个 1 4 9 16 25 36 (< 49)
DS 直径 μm
13 19 27 38 53 76 (< 107)
类别
细系
最小宽度
最大宽度
μm
μm
A
2
4
B
2
9
C
2
5
D
3
8
注: D 类夹杂物的最大尺寸定义为直径
粗系
最小宽度
最大宽度
μm >4 >9 >5 >8
μm 12 15 12 13
3. 试样制备
3.1 试样尺寸 夹杂物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材压缩变形程度, 只有在变形度相似的试样坯制备的截
面 上 才 能 进 行 结 果 的 比 较 。 用 于 测 量 夹 杂 物 的 试 样 的 抛 光 面 面 积 约 为 200mm2 (20mm×10mm ),并且平行于钢材纵轴,位于钢材外表面到中心的中间位置。
6.1 通则 用每个试样的级别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得的每炉钢每类和每个宽度系列夹杂物的算术平
均值来表示结果。
6.2 A 法
表示与每类夹杂物和每个宽度系列夹杂物最恶劣视场相符合的级别。
在每类夹杂物代号
后再加上最恶劣视场的级别,用 e 表示粗系夹杂物,用 s 表示超尺寸夹杂物。
6.2 B 法
表示给定观察视场数中每类夹杂物和每个宽度系列夹杂物在给定级别上的视场总数。
厚度小于或等于 25mm 的钢板,检验面位于宽度 1/4 处的全厚度截面。 厚度大于 25mm、小于或等于 40mm 的钢板,检验面位于宽度 1/4 处和从钢板表面到中 心的位置,检验面位于钢板厚度的 1/2 处截面。 厚度大于 50mm 的钢板, 检验面位于宽度 1/4 处和从钢板表面到中心的位置, 检验面位 于钢板厚度的 1/4 处截面。 具体取样示意图可见标准 GBT 10516 2005 。
对
于所给定的各类夹杂物级别,可以用所有视场的全套数据,按专门的方法表示其结果。
7. 试验报告内容
( 1)标准编号 ( 2)钢的牌号、炉号、热处理方法等 ( 3)产品类型和尺寸 ( 4)取样方向和检测面位置 ( 5)观察方法、检测方法、结果表示法 ( 6)放大倍率(大于 100 倍时) ( 7)观察的视场数或总检验面积 ( 8)各项检测结果 ( 9)对非传统类型夹杂物所采用的下表的说明 ( 10)试验编号和日期 ( 11)试验员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