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1引言在我国,大约有1500万青少年吸烟,尝试吸烟者不下于4000万,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32.4%。

青少年吸烟呈低龄化趋势,13岁前吸完一支烟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6.8%和68.2%。

一般来说,吸烟开始年龄越早,成为常吸者的可能性越大。

吸烟会对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发育造成伤害,还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低自尊等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吸烟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因此,探究吸烟行为的心理机制是预防和干预吸烟行为的重要途径。

吸烟不仅与神经生理过程有关,也取决于吸烟者的认知决策过程。

大多数风险性健康行为的决策模型,例如健康信念模型、保护性动机理论,都以理性决策理论为指导思想。

该理论认为人作为理性的信息加工者,能够系统地评估物质滥用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在权衡利弊后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

但上述理念对成瘾行为并不适用。

吸烟无疑是典型的非理性行为,成瘾行为的典型问题不在于成瘾者是否意识到成瘾行为的消极面大于积极面。

其悖论在于,成瘾者意识到其危害但是还要持续其成瘾行为[1]。

因此,内隐社会认知取向的成瘾行为研究从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Dual-Pro-cessing Models,DPMs)出发,认为吸烟行为是受控过程和自动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传统的基于理性决策视角的吸烟行为研究忽略了自动化过程在引导吸烟行为中的作用,从而限制了其理论的解释力以及指导干预和治疗的有效性[2,3]。

本研究试图基于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探讨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对吸烟行为的预测效用,以及工作记忆容量在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是当前社会行为研究的主导性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个体行为是自动化过程(内隐认知)和受控过程(外显认知)两种信息加工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现实生活中的刺激物能够引发个体自动化的反应(尤其是情绪反应),随后受控加工过程对自动化反应进行调节,它们就这样决定着个体的思维、情感和外显行为[4,5]。

Bechara等基于上述观点提出了成瘾的双重加工模型,认为成瘾行为的原因在于冲动性的、聚焦于当前的认知系统超越了成瘾者深思熟虑的、聚焦于未来的认知系统[6]。

近年来,Hofmann等构建了风险性健康行为模型[7]。

该模型认为,风险性健康行为受到冲动性先导因素、反思性先导因素和限定条件三者的交互影响。

基于长期的生活史,个体对风险性健康行为的特定对象(例如吸烟、喝酒)持有自动化的情感反应或趋避反应,同时能够习得与自动化情感反应相冲突的社会规范和标准,两者如何影响风险性健康行为则受到情境或特质性因素的制约。

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释酗酒、暴食、吸毒等风险性健康行为的成因,是当前最具整合性的成瘾行为的心理学模型[8-10]。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吴明证1孙晓玲1,2刘友山3(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2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杭州310038;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外科,杭州310003)摘要:研究探讨了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以及工作记忆容量的交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吸烟行为的。

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吸烟者对吸烟行为持有消极的内隐态度;(2)积极后果期望和内隐态度与吸烟行为的关系都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调节,但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调节模式:工作记忆容量高的吸烟者的积极后果期望能够预测吸烟行为,而工作记忆容量低的吸烟者的内隐态度能够预测吸烟行为;(3)工作记忆容量高、内隐态度积极的吸烟者的消极后果期望能预测吸烟行为,而工作记忆容量低、内隐态度消极的吸烟者的消极后果期望能够预测吸烟行为。

关键词:吸烟后果期望;内隐态度;工作记忆容量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XLX005,10YJCXLX04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9CGJY012YBQ, 11JCJY03YB)、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0909134)。

通讯作者:孙晓玲,女,博士。

Email:psysun@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2,5(1):49-5549心理研究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发现,内隐吸烟态度能够有效预测吸烟行为,尽管其对吸烟行为的预测作用低于外显态度[11]。

但也有研究发现,只有积极的内隐吸烟态度才能预测吸烟行为,而消极的内隐态度无法预测吸烟行为[12]。

此外,如果戒烟者曾计划戒烟并且经历过戒烟失败,内隐态度还能够预测吸烟者(一年半以后)是否戒烟[13]。

但是,对于吸烟者对吸烟的内隐态度是趋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首先,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对吸烟都持有消极态度[14,15],吸烟者还倾向于将吸烟与消极社会后果相联系[16]。

在消极内隐态度的程度方面,非吸烟者对吸烟的内隐态度的消极程度更高[14,15],或者吸烟者与非吸烟者之间并无差异[12]。

其次,吸烟者对吸烟持有积极的内隐态度[17],或者认为吸烟者对吸烟的感觉特征方面持有积极的内隐态[14,15]。

在积极内隐态度的强度方面,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对吸烟不存在差异[18]。

第三,吸烟者对吸烟持有分离的内隐态度,即吸烟者往往同时持有积极和消极的内隐态度,而非吸烟者仅持有消极的内隐态度[19]。

进一步的研究则发现,非吸烟者对吸烟线索持有消极的内隐态度。

对吸烟者而言,那些偶尔吸烟者对吸烟表现出消极内隐态度,而吸烟动机较高的吸烟者则表现出积极的内隐态度[20]。

因此,探讨中国吸烟者的内隐态度是积极的抑或是消极的,是本研究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对吸烟后果的积极或者消极期望影响着吸烟者的吸烟决策。

那些持有积极的吸烟后果期望的人,例如相信吸烟有助于社会交往,从而被其他人所接受的个体,更容易吸烟,也更不愿意戒烟,因此,积极的吸烟后果期望能够有效地预测个体的尼古丁依赖状况[21]。

持有消极的吸烟后果的期望者,例如担心吸烟遭到同伴拒绝的个体,具有较低的吸烟率,也更容易戒烟。

而将消极社会后果作为戒烟理由的青少年,更容易戒烟成功。

不仅如此,那些相信吸烟会导致他们异于朋友的男性吸烟者,更能节制自己的吸烟行为[22,23]。

因此,研究表明,吸烟后果期望比吸烟态度、信念等能更有效地预测吸烟行为[24]。

但是,已有研究并未考虑,吸烟后果期望与内隐态度对吸烟行为的相对作用,尤其是考虑到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相对独立的吸烟后果期望。

因此,当内隐态度与积极或消极吸烟后果期望冲突时,内隐态度与吸烟后果期望如何影响吸烟行为,是本研究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成瘾行为的自动化研究十分关注,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影响成瘾行为的限定条件。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认为,外显认知、内隐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受到时机(包括时间与认知资源)和动机的调节。

当缺乏时机和动机时,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一致性较高,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均能够预测行为;但在具有足够的动机和时机的情况下,只有外显认知才能够预测行为[25]。

Hofmann等的风险性健康行为模型则认为,外显认知、内隐认知与成瘾行为的关系受到情境、特质与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限制[7]。

研究表明,内隐认知对随后成瘾行为的影响依赖于个体的执行功能的水平[26,27]。

执行功能由与目标导向行为相关的一系列认知技能所构成,它包括转换、更新和抑制功能。

尽管对执行功能的具体界定仍存在争议,但是一般都认为,执行功能能够保持信息与工作记忆并使其免受干扰[28]。

工作记忆容量是执行功能的中枢结构,影响着自动化过程和受控过程对自我调节行为的引导功能,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个体更容易实施受控的、目标取向的认知过程。

当个体对对象的自动化情感或趋避反应与自我目标和社会标准相冲突时,只有足够的工作记忆容量才能够抑制自动化的情感反应并维持工作记忆中的自我目标和社会标准,以帮助个体监控和实施特定的行为[29]。

而大量研究业已显示,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个体更能够利用外显认知,以抑制内隐认知对一般社会行为和成瘾行为的引导[30]。

因此,探讨工作记忆容量如何调节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是本研究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为理论基础,探讨内隐态度、吸烟结果期望对吸烟行为的影响,以及工作记忆容量在其间的调节作用,为全面构建风险性健康行为的理论模型提供实证依据。

同时,吸烟行为创设了冲动性行为意图和自我调节目标相冲突的情境,也为验证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提供了一个合理性的有效视角。

2研究方法2.1被试选取某高校自我报告吸烟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共85名,删除IAT错误率超过25%(1人)和工作记忆容量任务中错误率超过50%(1人)的数据,最后获得有效被试83人,包括女性被试3名,男性被试80名,年龄为19~26岁(M=23.23,SD=1.638),烟龄为1~8年(M=4.45,SD=1.982)。

502.2方法2.2.1简式吸烟后果期望问卷采用Myers 等编制的简式吸烟后果期望问卷[31],测量吸烟者的外显吸烟认知。

该问卷包括四个分量表:消极后果、正强化、负强化、饮食/体重控制。

本研究采用消极后果分量表测量吸烟者对吸烟的消极后果期望,采用正强化和负强化分量表测量吸烟者对吸烟的积极后果期望。

问卷共16道题目,对于每一后果,被试需判断该后果发生的可能性(10点计分,其中0表示完全不可能,9表示完全可能)和偏好(11点计分,其中-5表示非常不喜欢,5表示非常喜欢)。

在本研究中,消极后果期望和积极后果期望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3和0.786。

2.2.2内隐吸烟态度测量采用Inquisit 3.0编写内隐联结测验[32],以测量吸烟者的内隐吸烟态度。

在内隐联结测验中,目标类别是“吸烟相关”和“吸烟无关”,属性类别是“积极”和“消极”。

目标类别采用吸烟相关图片和吸烟无关图片来表示。

表示吸烟相关的图片包括烟头、品牌香烟、普通人抽烟镜头(两张)、充满烟蒂的烟灰缸、正在燃烧的烟,表示吸烟无关的图片用的是常见的铅笔和橡皮图片。

属性类别由积极和消极词汇来表示。

其中,积极词汇包括幸福、壮丽、崇高、快乐、愉快、荣耀,消极词汇包括灾难、肮脏、虚伪、凄凉、颓丧、悲观。

内隐联结测验的计分采用D 分数[33],分值越大表明被试对吸烟的内隐态度越积极。

2.2.3工作记忆容量测量采用计算广度任务[34]测量吸烟者的工作记忆容量。

具体方法如下:以1秒间隔呈现一系列加法方程(如2+3=5)或者减法方程(如11-6=7),方程答案都是一位数字。

呈现时间为2秒,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方程答案正确与否并揿键反应,同时还需记住方程的答案,在呈现结束后按照正确顺序报告该答案。

总任务包括3个练习任务和18个测试任务,每次测试任务包括4到8个方程,被试按照顺序正确报告的测试数量即为工作记忆容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