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
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也完全不同。
幕府时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在将军手中。
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义动员和团结
各种反对势力,井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推行改革。
在中国,皇帝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的,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
在中国不存在可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
中国皇帝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而且还有君权神投的光环,其统治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戊戌变法时期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冥顽不化、凶狠异常的专制主义者,中国维新派比日本革新势力面临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也起到一定作用。
科举制不计门第,可以把各地区、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这就不断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也不断调整着官僚队伍,使其增强活力。
而日本的将军、大名、武士都是世袭的。
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根本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为反幕府的中坚力量。
除以上所述内部原因外,中日两固当时所处的外部历史条件也有同有异。
相同的是两国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都已签订了内容相似的不平等条约,都有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但是,中国市场、资源的吸引力远非日本能够相比。
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争夺,以及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势力。
尤其是英国,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同清政府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样才把打开日本大门的机会“让”给了美国。
这种状态在客观上减轻了列强对日本的懂略和干涉.给了日本一个极其必要的喘息机舍,使它得以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倒幕运动相比较的话,两者在推翻旧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所面临的敌人却有所不同。
日本的倒幕派只面对幕府一个对手,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了清政府一个敌人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干涉。
二.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历史背景宗旨
同目的领导阶级列强态度革命大势文化差异社会基
异础领导能力变法阻力推进方法改革
侧戊戌变法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西方的坚
船利炮打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
盾,xx人民面临双重革命任务。
明治维新
美国培里叩关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使日本面临民族和民主革命双重任务。
走日本式道路,通过改良手段,在维
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
义。
在推翻幕府的统治后,维护天皇的统治进行
资本主义改革。
xx都是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具有
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维新三杰”等领导人大都是出生在幕府时代,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
分子。
英、日两国对维新运动有试探性的支
持和帮助。
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倒幕派有扶植和
援助。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处于低潮,
社会相对稳定诸藩割据,革命处于高潮,社会相对动荡士大夫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
之邦,鄙夷其文化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仅在xx
xx沿海和xx,而xx国土面积
大,占全国比重小。
xx都自幼成长在书斋。
参加社会
实践少,改革的依据来源与书本,能
力较差。
维新派大都参加了倒幕派,斗争经验丰富,
能力较强。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在京畿地区,而
日本面积狭小,故占全国比重大。
吸纳欧美文化,以欧美为师受社会各种顽固势力的阻扰
主要阻力来源与幕府
操之过急,急功冒进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
涉及面广。
主要是政权建设。
重斗争策略依靠皇帝,疏远群众,缺乏与其他阶
级的联系。
暂时联系了人民群众,利用了人民群众的革
命决心和力量。
三.戊戌变法的影响及意义
变法的影响:
近年亦有历史学家认为,维新运动自开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
除了光绪帝帝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
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败。
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四.明治维新的积极面及消极面
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面主要是:
(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首先表现在,日本虽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
因此,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又是不彻底的。
其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虽然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却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综上所述,简要的说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是在封建国家实行资本主义的改革,都为使自己的国家摆脱目前的衰弱,走上富强之路。
结果当然已经知道了,日本明治维新是成功了,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而中国戊戌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