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阴阳五行

第六讲阴阳五行

第六讲“阴阳五行”说导引◆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阴阳•五行•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宇宙一体化理论◆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教学目的:◆掌握阴阳五行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阴阳五行说的理论内涵。

◆阅读书目:◆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

◆思考题:◆“阴阳”、“五行”的内涵?◆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一、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一种区分事物种类及其属性的方法,一对哲学范畴,一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而又无所不包的古老观念。

•最早提出阴阳概念的,从留传下来的资料看是《国语·周语》:•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有地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至迟春秋时,医家开始将阴阳概念用于医道。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白,青,黑,赤,黄),徵为五声(宫,商,角,徵,羽),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左传·昭公元年)•阴阳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周易·系辞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黄帝内经》:“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泉源和动因,是世界的根本规律。

二、五行•1、“五材”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五材说总结当时的科学知识,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和资生万物的基础。

五材说表明,古人试图从五种物质构成的关系上来把握一切有形物体的整体。

•2、“五行”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洪范)•此时五行的观念已较前丰富了。

五行既指五行之物,又包含了五行之性(五德),五行之味(五味)。

水之性或作用湿而向下,火之性或作用炎而向上,木之性或作用可曲可直,金之性或作用可顺从变革,土之性或作用可生长农作物。

润下之水产生咸味,炎上之火产生焦苦之味,曲直之木产生酸涩之味,从革之金产生辛辣之味,稼穑之物产生甘甜之味。

•大约到春秋时期,五行多少跟“气”或“天气”发生了联系。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白,青,黑,赤,黄),徵为五声(宫,商,角,徵,羽),淫生六疾(寒,热,末,腹,惑,心)。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左传·昭公元年)•“孟春之月,日在营室,画参中,旦尾中。

其日甲乙。

其帝大□,其神句芒。

其虫鳞。

其音角,律中大簇,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礼记·月令)•《洪范》以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等著作把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被提升为划分世界的五项标准,从而完成了五行与五方、五季、五气、五色、五味、五音,五化等等的配列。

因此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统一地具有这种五行结构。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完整的五行学说。

•3、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白虎通义》:“木生火者,木性温,暖伏其中,钻灼而出,故生火。

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

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

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云而从润;故金生水。

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白虎通义》:“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也;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

”•小结:•五行学说把五季、五方、五气、五材、五脏、五色、五味等不同事物排列起来,构成世界的五行关系图式,主要是根据经验积累,采用朴素的统计方法,将那些直观可察的大量重复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确定下来,逐渐形成的。

•在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哲学等多种知识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五行学说,提五行相生相克作为一切事物普遍适用的整体结构模式。

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战国后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空前盛行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邹衍。

大概从邹衍开始,阴阳与五行这两个本来独立并行的思想体系才统一到一起。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在理论上有许多重要的相同之点,如:它们都以气的理论为基础,认为物质性的气是宇宙的始基。

它们都着重从功能方面,关系方面,整体方面研究和把握客体,强调动态平衡对事物正常发展的重大意义,认为系统整体具有自我调节以维持动态平衡的一定能力,等等。

这些共同之点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能够统一起来的根据。

•那么阴阳和五行相互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具体关系呢?•从宇宙的演化来看,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宇宙的本原是气,作为世界始初的元气,最先分化为阴气和阳气。

阴气和阳气的交错作用,才形成了万物及其五行结构。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舂夏秋冬四时是在阴阳之气作用下产生的。

阴阳相推和四时更迭使万物的运动变化显示出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

四时在五行学说看来也应该划分成五个阶段。

正是在阴阳四时(五季)的影响和决定下,万物具有了木、火、土、金、水五行结构,产生出五行运动。

四、宇宙一体化理论•《吕氏春秋》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

十二纪为全书大旨所在。

十二纪之每一纪辑文五篇,每纪首篇均采自《礼记·月令》,篇名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分别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月令》系阴阳五行学派的作品。

•阴阳五行家把许多别的东西,都配入十二个月的“月令”之内。

用五色配:春木,色青,夏火,色赤;秋金,色白;冬水,色黑;中央土,色黄。

以甲、乙,丙、丁等十天干配:春木配甲乙;夏火配丙丁;中央土配戊己;秋金配庚辛;冬水配壬癸。

以五音、十二律配:春木,音角;夏火,音徵;中央土,音宫;秋金,音商;冬水,音羽。

孟春之月律太簇,仲春之月律夹钟,季春之月律姑洗,孟夏之月律中吕,仲夏之月律蕤宾,季夏之月律林钟,孟秋之月律夷则,仲秋之月律南吕,季秋之月律无射,盂冬之月律应钟,仲冬之月律黄钟,季冬之月律大吕。

此外又有所谓“五虫”,鳞(鱼类),羽(鸟类),毛(兽类),介(介壳类),保(人类);五脏:脾、肺、心、肝、肾;五味:酸。

苦,甘、辛,咸,《月令》和《吕氏春秋》都把它们配合五行,分属于四时。

•这个宇宙系统模型的核心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十二纪认为,从时间上说,春夏秋冬四季·,每季统辖三个月,首尾相接,构成一个年环周。

四季分属五行: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

土行无时可配,附于夏秋之间,与季夏相接。

•另外,五行又与五个方位相配列: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这样,通过五行配属,就以时间为主体而将时空联接在一起了。

•至于为什么春与东相连属,配木,夏与南相连属,配火,秋与西相连属,配金,冬与北相连属,配水,这是从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派生出来的。

•如春季风从东方来,万木升发;夏季炎热,我国越往南越热:秋季多西风,万木凋落,一派肃杀:冬季滴水成冰,多北风,北方比南方寒冷,而水性寒。

中央为东西南北四方之枢纽,犹如上在五行中的地位,故中央属土,等等。

•四时为什么以永恒不变的次序交替前进呢?•依《吕氏春秋》,这是五行相生作用的结果。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在一个年周期中,五行轮番当令。

当令的一行处于盛势,其它四行处于衰势。

当令的一行决定当时节气的特点。

如“其德在木”,即木当令,则为春季。

木生火,经过三个月,火行即代替木行当令,于是“其德在火”,自然界随之进入夏季。

依此类推,出现四季的递变。

•十二纪的宇宙一体化理论•十二纪的作者以五行为纲纪,以四时五方的统一为间架,构筑了物质世界的结构图式。

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一切均依它们与四时五方的联系,配列到宇宙这个大系统中来,并随四时五方的运转发展变化,相互关联。

五、阴阳五行说的影响•1、就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历史看,阴阳五行的思想对古代的天文学、医学、化学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影响。

•就医学而论,中国古代医学认为人身的内部,与自然界有密切的联系,人身的组织,是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适应的。

因此阴阳五行家的世界图式,也成为生理学的根据。

•2、阴阳五行理论对于我国古代的音乐创作以及后来各种艺术的发展,对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晚期,阴阳五行学说的比较完整的宇宙系统模型已经建立起来。

根据这一模型五声六律也和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一样,按照五行的属性纳入到这个时空统一的宇宙系统之中。

角、徵、宫、商、羽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应;与十二月相连属的十二律,也由于十二月分属于四时五方而与五行联系起来。

所以五声六律同样是一个具有阴阳五行结构的循环往复的系统整体。

•(1)古代的整体化的美学观念•依照阴阳五行学说的要求,要弄懂音乐理论,必须同时懂得当时的天文、历数、气象、地理、生物等一系列知识,充分表现了人与自然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观。

•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因此认为人的美感,人的艺术活动,关于美的规律,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与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对应。

•(2)盘桓往复的时空观念•依照阴阳五行的宇宙图式,时间不是离开万物的流,而是春夏秋冬的轮回和与之相应的自然物的生长收藏的变化;空间不是一个独立自存的间格,而是展开着千姿百态的自然物类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人不仅处于时空的中心,更重要的人乃是时空的主体。

四时十二月的循行和东南西北的展开都以人的心、体、事作为出发点。

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心性情感则是时间和空间的最重要的内容。

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志(怒、喜、忧、悲、恐)、五性(仁礼信义智)、五事(貌视思言听)都按五行法则与四时五方相配列,表明时间和空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融合着人的艺术情感、道德理性,因此还必须从人的主体方面,用人的心性去把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