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产业工作总结(一)成王政发?2011?130号王磨镇二O一一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2011年,全镇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和“创业实干打硬仗”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县“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和“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基础兴镇、特色富镇”这一主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强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全镇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呈现出协调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态势。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及成效(一)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强势推进。
大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我镇把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率先发展目标的突破口,按照“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发展抓项目、产业抓特色”的发展思路,高起点培育龙头企业,高投入培育优势产业,高效益服务特色农业,把特色产业做优,优势产业做大,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稳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规模+质量+品牌”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全镇建成了绿色田园和韦山核桃综合示范园2个,并被县上确定为市级科学发展示范点;建成专业特色产业基地2家;发展中药材种植1700亩;发展獭兔等特色养殖大户8户,成立种养殖协会2个,2011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其中特色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元。
一是狠抓了核桃产业基地建设。
围绕建成2万亩核桃基地,大力推行“四个转变”的发展模式,坚持整区域推进,规模化发展,全镇发展优质核桃5万亩,全镇农民人均达到36株,发展种植大户56户,“七虫三病”核桃树综合管理技术全面推广;全面落实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广普及和落实核桃树综合管理“十项”技术,促进了核桃生产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二是狠抓了优质大葱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在韦山村、王坪村、白家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全力狠抓了300亩水泉大葱产业基地建设;建成了以成县天子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陈庄、祁坝、浪沟为中心,建设2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三是狠抓了以獭兔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建设。
建成了以成兴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祁坝、王磨獭兔养殖基地,以杨庄、梨树为中心的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发展养殖示范场(户)26户。
四是狠抓了农业综合示范园建设。
培育扶持了以植树造林、产业开发、野生动物驯化养殖、良种繁育、生态观光旅游为主的农业综合性开发建设;培育扶持了以峰台山实验林场等集生态林建设、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主的生态观光园建设企业。
(二)灾后重建全面完成。
我镇坚持把灾后重建项目作为最大的政治工程、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项目来抓,着力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协调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狠抓落实,全力加快了重建进度。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深怀感恩之心抓重建;二是认真履职尽责,健全领导体系抓重建;三是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依靠群众抓重建;为把林口村集中重建点打造成新农村示范工程,多次邀请县规划局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勘测规划,参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制定科学规划方案,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格。
四是创新工作机制,逐级靠实责任抓重建。
我镇983户灾后维修任务已经在4月底全面完成并于5月初顺利通过了县上的验收,90户灾后重建房屋已全部竣工;299万元重建补助和180万元维修补助及79万元重建贷款已全部发放到群众手中;林口村集中重建点19户房屋已全部竣工,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已经通过县上评审。
(三)农牧产业长足发展。
全镇今年共完成农作物春播面积8800亩,粮食总产量达到0.805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28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
新发展特色产业面积0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万亩,成立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沼气池300座,实现农民科技及转移培训550人(次);发展肉牛、肉猪、肉鸡产业大户12户,发展黄牛冻配350头,肉蛋奶产量达到730吨,秸杆饲料利用率达到30%;开展了春秋两季动物集中防疫工作,全镇猪、免、羊、牛和家禽免疫率都达到了100%,给各村配备了专职防疫员。
(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林业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全镇今年新发展优质核桃1500亩,促进全镇核桃产业开发向“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建设了王磨和韦山2个核桃产业示范村,建设王磨、韦山、王坪、周塄4个村的丰产示范园,推广创建核桃产业科技示范户15户;培训核桃产业专业技术人才850人;加强了以刨盘、涂白、“七虫三病”防治为重点的核桃树综合管理,完成管护3万亩28万株,高接换优5万株。
二是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镇政府和各村签订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任务和时限,目前我镇涉及林改的14个村共完成林改面积452044亩,其中划分到户361674亩,联户经营6137亩,集体统一经营773亩,大户承包2130亩。
林权证已全部颁发到户。
三是加强生态林建设和退耕还林成果巩固。
在王磨、陈庄建设生态林0.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面积0.8万亩,苗木保存率和存活率达到98%;加强林区护林防火工作,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建立健全了镇、村、社三级防火机构,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了防火意识,全年无重特大森林灾情发生。
扶贫开发工作方面。
一是完成了梨树和水泉两个村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并通过了验收;二是完成了成县秦巴山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和和贫困村十二五项目规划申报工作;三是完成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上报工作。
通过科技培训、项目帮扶等一系列扶贫项目和政策帮扶,全年共减少贫困人口320人。
医疗卫生工作方面。
一是实施了王磨卫生院和水泉卫生院12灾后重建项目,现已完成主体工程;二是全面开展了地方病防治工作,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免疫规划适龄人群接种率达到98%;三是完成了2012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资金收缴和信息录入工作,共收缴参合资金4125万元,参合率达到952%,比去年提高29个百分点,发放2011年度门诊报销费用4115万元。
(五)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投资86万元,实施完成了800米镇区街道硬化工程,彻底解决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完成了王磨9000群众多年来的夙愿。
完成了总投资230万元的梨树和水泉两个村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
实施了10个村级组织活动室的美化亮化和布置工作,村级组织建设全面加强。
实施完成了王磨村厕改项目,给杨庄村和陈庄村发太阳灶287套,建设灌溉井20眼,集雨集水面积达到21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0亩;加固维修了被12暴洪灾害损毁的部分河堤和防洪坝等水利设施。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我镇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得到全面改善,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劳务输转和农业科技工作扎实开展。
劳务输转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服务网络。
镇上成立了劳务输转工作领导小组和劳务输转协会,制定了各项劳务工作制度,各村配备了劳务输转工作信息员,健全了劳务信息网络,为搞好全镇劳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劳务档案,强化劳务市场管理。
三是准确提供劳务信息,加强劳务宣传培训,镇劳务办对接收和掌握的工种好、工资高、有保障的劳务信息农村农业产业工作总结(二)重庆市黔江区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级各有关部门扎实工作,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全区上下以中央1号文件及全市、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突破产业发展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突破性发展生猪产业,快速发展高淀粉薯类和蔬菜产业,巩固发展烤烟、蚕桑、猕猴桃产业,按照市场规律引导发展以青蒿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全年建设农业产业基地30万亩,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1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去年的3家增加到6家,全部龙头企业预计实现工业生产总值超过2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0%以上。
全区农业产业化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主要成绩(一)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生猪产业超常规突破性发展。
近一年来,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突破性发展生猪产业的决定》(黔江委发[2007]33号),全区各街道、镇、乡,区级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到2009年实现年出栏无公害生猪120万头(力争实现200万头)的目标,按照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养殖现代化的思路,制定了现代化养殖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实施、建设方案,全面启动“11661”工程。
完成1个一级扩繁场,30个二级扩繁场建设,培育100头以上养殖大户2343户,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08个,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个,生猪人工授精站31个,培训业主26万人。
1-10月出栏生猪351万头,存栏生猪591万头(能繁母猪54万头),畜牧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882%,预计年底存栏62万头。
二是烤烟产业在重大自然灾害中稳步发展。
以主攻质量、科技兴烟、提高效益为重点,全区完成烤烟种植面积85万亩,收购烟叶10.95万担,上中等烟比例占75%,收购均价7元/公斤,实现产值5391万元。
三是养蚕产茧突破万担大关。
全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重庆市“高效生态蚕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在我区实施的机遇,巩固5万亩在地桑园,完成补植补造桑园8815亩,强化养蚕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产茧14300担,较去年增长57%,蚕农收入实现12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同时,2400绪缫丝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0万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场平。
四是猕猴桃产业取得新进展。
全区已栽植猕猴桃11763亩,分布在6个镇、乡,23个村、居委,种植农户达2850户,户均规模为1亩。
今年挂果面积2310亩,产量412吨,与去年相比增长55%,产值210万元,出口产品169吨。
五是高淀粉薯类产业和蔬菜等产业快速发展。
完成高淀粉薯类5万亩,播种蔬菜7万亩。
蔬菜产量12万吨,增产2万吨,产值2亿元,增长20%,其中出口2600吨。
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山葵、花椒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全区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以发展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型企业群是为突破口,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区级龙头企业由去年的10家增加到13家,市级龙头企业由去年的3家增加到6家,全年可望实现生产总值突破2亿元,比上年增长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