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史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知识性:外国文学史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上下数千年、纵横五大洲,包括作家、作品、思潮、流派、背景知识等等,知识点异常丰富。
2、体系性:既是一部外国文学史、同时也是外国文学理论史、甚至还是外国文学批评史。
3、跨越性:立足外国文学,融汇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突出素质教育特色。
二、课程体系说明:
由于全国高校普遍压缩“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授课时数,所以目前的课时量很难涵盖传统教学的全部内容。
经教研室研究决定,本课程继续贯彻“比较视野、东西并重”的精神,课程内容维持不变,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以克服教学时数不足所带来的困难。
另外,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本教研室建议学生修读“比较文学概论”、“外国文化史”、“东方文学专题研究”、“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外国文学批评史”等选修课。
这些课程与本课程一道,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既解决了课时量的难题,也使学生的专业视野更为宽广,还能为计划考研的同学打造坚实完整的知识基础。
与目前多数院校将“外国文学史”教成“西方文学史”的教学思路不同,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外国文学史”教学本着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观照外国文学,同时关注东、西方文学,平衡这一教学中东—西、中—外、史—论等多重关系。
本课程第一学期以"西方文学"为主,跨越时段为"古希腊罗马文学"到"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占据总课时的三分之二60课时。
为了保证体系的完整性,继承本学科点常年的“东方特色”传统,在第二学期开设"东方文学"(又称亚非文学),占据36课时。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部分以“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选修课程形式开设。
另有“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化史”两门课程供学生选修。
课程组教师开设的全部五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解决了课时量的难题,也使学生的专业视野更为宽广,为学院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输送人才。
三、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开阔视野、解放思想、陶冶心灵之目的。
一方面使学生系统地认识东、西方文学的主要脉络与传统;各民族不同时期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较为纵深地理解外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及基本研究方法。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学生有备而来,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为辅。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实行初步的双语教学。
五、考核方式及规定学时、学分:
多样化的平时作业成绩占30%比例。
期末考试为闭卷,占60%比例。
双语教学考核,占10%比例。
学时与学分:一学年课程,共96学时,5学分。
六、使用教材、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修订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主要参考书:
1、《欧洲文学史》(共3卷),李赋宁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2、《外国文学史》(上下册),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外国文学作品选》(上下册),马凌、郝岚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东方文学史》,郁龙余、孟昭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刘象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6、《欧洲文学史》,杨周翰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7、《欧美文学史传》,任子峰、王立新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8、《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杨慧林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9、《比较文学通论》,孟昭毅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插图本外国文学史》,陈建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12、《东方文学交流史》,孟昭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东方文学概论》,何乃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东方文学作品选》,季羡林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5、《世界文学简史》,李明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附录:
具体教学详情请参阅《外国文学史》两个学期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