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了解古体诗在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炼的语言。

3、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准备提前预习、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1、采用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读对联,猜诗人:多媒体出示对联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3、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学生齐读
师:有谁知道这几幅对联所写的是哪位诗人?
生1:杜甫
师:你怎么知道是杜甫?
生1:因为“诗圣”是杜甫,还有“草堂”是杜甫在成都郊区的住所。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有根有据,不错。

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走进石壕村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石壕村,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我们先来听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歌的?学生点评。

有谁愿意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华?
学生朗读一遍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1、明确古诗朗读方法(出示投影)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得顺畅
第二步——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
第三部——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共同的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资料。

(见课文注释)
2、指名学生读:
师评价:
3、早上我们预习了课文,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还有那些字词感觉到理解的还不清楚的?
4、翻译检查:出示PPT.(PPT上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
5、同学们,走进石壕村你看到了什么?
(“有吏夜捉人”。

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二)倾听石壕妇
同学们,走进石壕村我们看见了“有吏夜捉人”,我们听见了什么呢?
(老妇的苦苦哀求,差吏怒吼声)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听听老妇说了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苦”理解分析课文。

板书:老妇:啼(苦)
(三)、补白石壕吏
刚才有人说,还听见了差役的怒吼声,可课文中没有差役的说话啊?
(出示填表题) 请同学们把吏呼的过程补充出来。

(多媒体出示)
县吏:汝家可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县吏:还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县吏:其真无人耶?
老妪:惟有乳下孙。

县吏:孙母现何在?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县吏:汝家必征一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官吏:呼(怒)
学生看黑板,一个彷老太太的语气,同桌彷官吏的气进行对话练习。

【这首诗题为“石壕吏”,内容虽写老太太的多,但无一处不再写官吏的凶狠野蛮。

也就是明着写老太太,暗写官吏。

这种方法叫“虚名实暗”法,也叫“藏问于答”(板书)】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老妇的苦,官吏的暴,是谁见证了这个过程呢?
大家想一下,既然杜甫在现场,他的做法是不是有一些不合常理呢?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呢?官吏为何不抓杜甫?2、杜甫为什么一言不发,不制止呢?)
三、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课文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片段写作:把差役和老夫的对话用现代文写出来。

五、板书设计
石壕吏(杜甫)
官吏:呼(怒)
老妇:啼(苦)(藏问于答)
杜甫:国难民苦(忧)
六、教后反思: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老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确引导下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严格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上课,因为是文言文,学生对课文重点字词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为了能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解决疏通文意关。

本课预设的五个环节,我都按照预设一一进行了,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在于:
1、聚焦核心,直指悲苦。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核心的东西,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个核心的东西才能有效地去解读文本,也才能领悟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情感,课堂的探讨也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石壕吏》的核心应该是反映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设计教案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围绕百姓的“苦”去做文章,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在从“苦”的探讨中,我们深切感受了老妪一家家破人亡的痛苦,看到了她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的艰苦,理解了她垂老别家的内心的悲苦。

这些苦让学生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会激起与诗人共同的情感——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

2、体验朗读,以心换心。

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化作了文中的人物,与人物同欢笑共悲苦。

课堂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吏的凶狠与妇的悲苦形成的鲜明对照,那么顺势让学生通过声音甚至表情呈现这种对比,不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引起与人物的共鸣,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3、适时引导,指明方向。

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甚至用霸权意识去取代和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教师在课堂中依然应该发挥其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因为有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课堂才不会像一盘散沙,学生的思维发散、个性阅读才会有一个中心,学生的理解也才会朝着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迈进。

就像在课堂中呈现的一样,当学生各持己见的时候,教师应引导他们通过朗读和思考去寻找突破口;
当学生还没有发现别的语言暗示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给他们一个思考的方向。

课堂显示,这种适时的引导非常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使他们看见豁然开朗的境界。

比如我们分析杜甫矛盾的心理时,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是谁见证了这个过程?对于杜甫的存在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学生就积极地开始质疑了,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了杜甫当时矛盾心理,显得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在于:1、语言的亲和力不够好,学生之间的交流显得生硬。

2、教学机智显得不足,对于暂时的学生冷场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处理。

3、对课文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尽量做到环节简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