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诵读课教学设计河流镇中学崔爱军教学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了解并运用古诗文诵读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诵读展示,温故知新:师:孩子们,老师听说你们在课余时间积累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你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吗?出示古诗文篇目:《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伤仲永》《卖炭翁》《卖柑者言》《桃花源记》等。
(老师随意起头,由学生接诵展示)(设计意图:在开课之初,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在回顾中,体味古诗文诵读的节奏,为接下来的古诗诵读奠定基础。
)二、导入新课,紧扣题眼:师过渡: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一些方法,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一份特殊的礼物,是由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篇叙事诗。
板书:石壕吏杜甫师:谁愿意试着读读课题。
师:要读懂一首诗,首先当属把题目读准。
请同学们看诗文下方的注释,石壕是河南省一个村庄的名字即石壕村;吏,指小官、差役。
(边讲解边标出节奏)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过渡: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杜甫走进石壕村,去见证那段历史。
(设计意图:课题先由学生试读,然后借助注释,自读自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抓住课题教给他们诵读的方法,即注意节奏和断句。
然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再围绕问题思考、交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三、尝试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大声诵读,借助音节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至少读三遍。
2.认读字词。
师:文中很多生僻的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如闻泣幽咽3.范读。
师:注意听老师在节奏和断句上是如何把握的。
4.同桌互相读。
师:古诗用字简洁,慢读才能好好体会,所以无论文言文还是叙事诗,语速都要慢,停顿都要恰当。
5.指名读。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故事更需要细细品啊!听同学读,想想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鼓励:这么短的时间就读得如此正确、流利,可见你们的诵读功底非常深厚!师:板书“吏捉人”(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意在借助音节、借助同学和老师的帮助,把诗文读正确,读流利,走进文本。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地诵读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和“熟读成诵”的理念。
)四、品读诗文,感悟诗情1.默读古诗。
借助注释,同桌一起议一议这首诗的意思。
想想官吏为何要捉人?他们要捉什么人?最后捉到了吗?2.交流:官吏为何要捉人?(1)出示背景。
师(配乐):唐朝时期,国泰民安,诗词等文学成就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可就在中唐时期,当时的节度使安禄山因贪慕皇权,勾结史思明发动叛乱,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当时,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平定叛乱,在河南省的石壕村、新安村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男女老少,都被抓去充服兵役。
此时,杜甫正在回化州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提笔写下了《石壕吏》。
听了老师的讲解,你明白官吏为何要捉人了吗?那么官吏究竟是怎么捉人的,诗中有刻画吗?(2)出示“吏呼一何怒!”:你眼前出了怎的官吏?人杜甫眼目睹了官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心中会生怎的情感呢?“吏呼一何怒!”:是啊!个秋瑟的夜晚,一个粗的声音打破了寂静——生:“吏呼一何怒!”:正当苦的人家沉浸在梦之中,又听到了那粗的声音——生“吏呼一何怒!”:在兵荒乱的日子里,黎民百姓家能听到粗的声音——生“吏呼一何怒!”渡:好精的言啊,一道尽万般恨!3.交流:官吏要捉什么人呢?:老的家中有人可捉?:用中的言来回答。
(是人的哭我做出了回答)“三男城戍。
一男附至,二男新死。
存者且生,死者已矣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
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力衰.从吏夜。
急河阳役,犹得晨炊。
”:到此,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我分明出了悲、痛苦、凄凉⋯⋯ 真是眼的泪水流不尽。
配::在官吏的怒喝下,老哭着:“三男城戍⋯⋯犹得晨炊。
”:在官吏的阴影中,老哭着:“三男城戍⋯⋯犹得晨炊。
” :在痛失人的情形下,老哭着:“三男城戍⋯⋯ 犹得晨炊。
”4.交流:官吏捉到人了?:孩子,作一个有着同情心的善良的人来,面此情此景,心里会百感交集,可文中的官吏是否也如我所想,大慈悲,了之心呢?从中找到依据。
“夜久声,如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
”5.到此,你内心深最真的感受是什么?(同情、怜、怒):人杜甫也同你我一,百感交集,写下了段史,我用的方式来与人共吧!配全文。
(意:在个中,学生“官吏何要捉人?捉什么人?捉到人了吗?”这个中心问题进行品读。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歌,我给学生创设了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将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娓娓道来,并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在不断地配乐诵读中,入情入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与诗人杜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1.拓展。
师:诗人杜甫历经“安史之乱”,还创作了包括我们今天诵读的《石壕吏》在内的著名的《三吏》、《三别》。
(出示:《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师: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诵读方法去品读《三吏》、《三别》。
2.总结。
这首诗歌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二百的历史了,为何今天我们仍然在读?师:这就是诗歌,语言凝练!这就是诗歌,感情强烈!这就是经典,120个字展现一段历史!让我们用心记下这段历史,这段精彩的文字吧!试背全文。
(配乐)(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激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诵读方法去寻找新的诵读内容,给学生以成就感。
激发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更浓的兴趣阅读经典古诗文。
)附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论语》六则阅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2.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课型选用教学过程1 课时诵读课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 yuē)罔( wǎng)说( yuè)殆( dài )愠( yùn)好( hào)逾( yú)焉( yān)停顿: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3.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归纳板书。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点拨:“有朋处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方法三:交错背诵法1.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学生背上句,教师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诵。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学生选用一种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定会灵活掌握各种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在将孔子教育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终身学习的效果深入结合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开创美好的人生。
下面,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附:板书设计《论语》六则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