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与反思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与评析淄博桓台实验学校何霞【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具有探究土壤的热;•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案例背景分析: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 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

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

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 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

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

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

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

如果没有条件, 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

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

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

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

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描述: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2.岀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学生简单汇报)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评析】导入新课不仅是导入知识,而且还要注意唤起儿童潜在的智力和情绪。

在丰富的视觉画面给学生带来感性认识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自己问题的“指引”下,自觉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既简洁,又能使知识与情感同步调动起来,效果好,有新思O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学生简单汇报)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

【注意】学生对此会有不同的答案,可能有按颜色分, 按含有成分等不同的标准分类,教师应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

【评析】儿童对土壤有着零散的认识,教学要把儿童的零散经验上升为较系统的有联系的认识,无疑将提高儿童对科学的热爱,这一环节作为引线,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有自己的特色。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闻、用手摸、捻、握、捏等。

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1. 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学生简单汇报)3.组织学生讨论它们观察到的结果,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比如有不少学生会发现土壤中有一粒一粒的的颗粒,有大有小。

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做出设想,设计方案。

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清楚它们各是什么了。

【评析】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 让学生大胆交流、预测,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

学生解决以上问题时,可能会想到将土壤用筛子筛, 细的落下去,粗的留在上面;用手捡;用风吹等方法分开。

不管学生的方法是否可行,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大家想得都挺有道理,给予肯定。

不要因为它看起来是“错误”而改变,让他们感觉到对经过深思后的猜想,可以动手试一试——这也是一种解决未知事物的方法。

4.现在如果老师提供给大家杯子、水、玻璃棒,一份土壤,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说明】实验不算太复杂,学生又有较多的相关经验,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但可行,而且能激发兴趣, 还能让学生经历实验活动的全过程,长此以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5 .学生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预测会有什么现象?【评析】对用水分分离土壤,学生直观经验少,教师能循循善诱,先启迪学生预测沉降的现象及过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依据。

采用录像让学生弄清沉降过程,通过观察现象启发学生联想。

启发的时候,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层层递进,激发思考,有助于学生认识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有可靠的基础。

6.学生将几组玻璃杯中的土壤进行比较,有的杯中上层黏土多,有的杯中下层砂土多,有的上下层差不多的情形,还有的杯中土壤颜色不一样等。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1 .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活动过程: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关于沙子你知道些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它们为什么不同?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让他们研究沙和黏土。

可以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如:轻轻摇动每一个杯子,听每一种土样发出的声音,和与之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对沙子和黏土的观察结果。

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外观:每一种土样看上去像什么?△颜色:每一种土样是什么颜色?△声音:当你在杯子里摇动时听每一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气味: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2.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

让每一位学生把制成的球放在铺在桌上的报纸上。

晾干后,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学生讨论刚刚做过这些活动。

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评析】通过学生的活动,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能使学生比较全面认识这三种土壤。

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评析】这项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要从预测开始,预测渗水性能,然后通过讨论,确定实验的条件,哪些条件需要控制,哪些条件是变量,讨论实验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充分讨论基础上开展实验。

最后要对照实验结果和预测。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

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的不同对植物的影响。

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深切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1.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注意】学生在研究的时候,可以提醒学生运用共同研究过的方法来研究,也可以让学生用新的方法来研究。

但必须提醒学生研究的根据和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

得出结论后,提醒学生做好清洁工作,并填好土壤研究记录。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过程: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

【评析】调查家乡的土壤种类和家乡主要的农作物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等。

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庄稼,家乡土壤需要什么改良,实际上是让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的土地环境,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一颗为家乡服务的种子。

体会与反思: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教者本着使学生可能参与,愿意参与,积极参与等不同层次,根据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经验积累等情形,分别采用独立设计实验,启发诱导完善实验设计,录像等多媒体的辅助,使各项实验都成为儿童自己乐于从事的活动,这样使整节课师生关系始终摆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