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岁月的年轮跨过21世纪,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了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从一个备受凌辱,积贫积弱的国家逐步发展成为全世界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不断革新和发展生产力水平,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再到而今的“十二五规划”中国的发展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然而中国的发展又充满着机遇与挑战。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未来五年中国在:经济、文化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金融危机后,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化进程更加曲折,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在全球化调整发展中拥有新的优势。

二是金融危机后,各国致力于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将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发展科技和产业的竞争中具有新的机遇。

三是新兴大国地位上升。

发达国家复苏进程艰难复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亚洲及太平洋和新兴市场转移,我国等新兴大国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得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更加健全,企业竞争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

总体看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挑战:1、资源成为发展“瓶颈”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基础上,而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若不加以改变当前已经难以为继,更说不上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

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资源约束的突出问题,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许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低端产品比重较大,难以适应成本上升和市场需求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危险。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最新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个经济区域的规模已经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48.6%左右。

从东部经济三大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增长到互动协调并非一路坦途。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核心问题。

目前东中西部人均GDP差距不断扩大;外贸和利用外资不平衡,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均衡,东部地区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缓慢等。

4、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5%,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1.7个百分点。

但是,由于今年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粮食价格低于去年水平,农民种粮增收效果不明显;再加上中央减免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等政策逐步到位,今后农民进一步增收将面临一些新的困难。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粮食再增产面临着面积扩大、单产提高、财力支持、价格上调四个方面空间有限和气候条件不确定的制约,农民收入的再增长,也存在缺乏新的增收渠道等问题。

粮食蔬菜价格一直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今年蔬菜产量增幅较大,出现了“菜贱伤农”的隐患。

5、外部制约因素增加。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024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7%,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38万亿美元。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

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还远未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同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外部制约因素相应增多,可能影响我国的外贸增速。

二、文化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机遇:1、全球化浪潮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国际间的频繁流动,而且也带动了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学艺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交互碰撞,促成了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观念意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和相互转化,从而在文化发展方面呈现出某种同一化趋势。

随着全球交通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使各国文化消费种类、文化消费时尚、文化价值观念日趋国际化,这有利于各国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从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韵快速发展。

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美国是全球文化产业的龙头,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25%,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GDP的4%。

2、全球高新技术的勃兴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飞跃式发展。

科学技术是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与当时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都带来文化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科技的进步改变着文化艺术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现代高科技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

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结合形成的IC 产业是文化产业中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该领域将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与强大的文化内容生产能力结合起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整合文化资源。

实践证明,IC产业已经在文化产业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最令人瞩目的就是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网络游戏产业。

高新技术的造用,不仅带来了文化作品本身的成功,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取得长足进步,其关键也在于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整合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风姿和魅力。

3、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

在现代社会,文化和经济日益交融,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趋势。

文化影响、制约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和水平,并被广泛运用于生活、管理、营销、服务等经济生活领域,现代商品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文化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化与经济出现了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态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日益迅猛,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其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挑战:1、中国文化产业结构急需升级。

一方面,文化制造业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大,文化服务业中,传统的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图书报刊业等仍占有绝对优势;一方面,创意设计业、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业等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状态,在全国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过小。

在新型文化产业中,也普遍存在着现代科技应用程度还不高、技术开发能力还不强、原创能力弱等问题。

2、产业链不完整。

目前,新型文化产业缺乏对产业链上游的控制力。

比如,网络游戏产业中的游戏运营企业多是从代理起家,大都位于产业链下游,中国自主开发的网络游戏市场占有率还不高,游戏产业内容严重匮乏。

动漫产业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由于缺少原创品牌,目前国内动漫市场多以引进、加工、代理运营为主,动漫企业大都在为西方国家做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工作。

3、投融资体制不适应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新型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

目前,对新型文化产业,政府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还不够,社会上的资本参与程度还比较低,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化、多元性、使文化企业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和获得合理回报的投融资机制。

(三)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应对策略首先,政府要转型,特别是要减弱增长过程中的政府性驱动。

政府转型是指要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当前来讲,紧迫的任务是要减弱增长过程中的政府性驱动。

首先,政府性驱动不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对国有经济或地方政府的依赖尽管直接效果明显,但会带来财政风险。

因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政府的负债风险,最终都由中央财政承担。

比如这次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第三,政府性驱动还会致使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出现效率不足,寻租腐败等问题。

其次,改变政绩评价体系。

目前对于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还是经济指标,特别是GDP增长率。

尽管加上节能减排指标,但还不足以对地方政府行为形成约束。

值得指出的是,即便中央一直强调科学发展、经济转型,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又面临着“速度不减,指标不降,排名不跌”的挑战,使实质性的转型很难推进。

因此,只有弱化经济增长指标,考虑更多的社会性指标(比如居民收入增长率,就业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环保水平等),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绩评价体系,从而转变地方政府行为。

第三,更加注重发挥价格、财税机制的作用。

发展方式转型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掌握大方向的同时,要注重发挥价格信号与财税激励的作用。

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逐步增加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上不会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只有理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使地方财政有新的支撑,缓解地方财力、事权不匹配的问题,才不会出现地方单纯依赖土地财政、畸形发展房地产的问题。

另外从根本上,只有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价格信号才可能更加准确,从而更好地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供给的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