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 史记互见法

案例 史记互见法

《《史记》中的互见法》教学案例
南京市第五中学语文组王梅
教学目标:
1.学习《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语段从互见法的角度完整看待人物。

2.根据选文语段,多角度学习互见法在史记写作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史记》中互见法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史记》中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
文本探讨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通过几段文字来初步学习史记中的一种写作手法——互见法。

这节课我们通过刘邦这个人物的几段文字描写来赏析互见法的作用。

提问:回顾《高祖本纪》中刘邦是什么形象?
学生:适应时势、知人善任,比如对韩信军事的才能发挥到位。

学生:刘邦也有宽厚为怀、机智有谋略的一面,突出了刘邦政治家战略家的形象。

学生:他极其冷酷狡猾,比如他面对项羽烹杀自己父亲时,竟然能说出分他一杯。

可见其冷酷到极致。

教师: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这个历史人物的,而且评说时有理有据。

再请大家看以下几个语段,可以看出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课件展示:
汉王道.
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
得脱。

——《项羽本纪》
提问:这段描写通过哪个词刻画了刘邦,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教师:先请大家理清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学生:道是名词作状,因为是修饰动词逢得,在道路上。

学生:如是像,三是多次。

教师:大家对文言现象掌握的非常到位。

那么从这段记述中尼看出刘邦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汉王急,把两个女儿推下车看出自私自利。


学生:如是者三,推自己亲生骨肉多次可见刘邦骨子里冷酷残暴。

提示:此处人物性格的塑造与《高祖本纪》中不同,主要是写刘邦的性格缺点。

教师:这段出现在《项羽本纪》中,但是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却未记载,请问为什么?
学生:因为是描写刘邦事迹要美化他。

学生:刘邦是皇帝,不好写他缺点吧。

学生:古人讲求避讳。

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不能写出刘家的弊病。

明确:互见法作用之一,在本传着意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面貌,而把人物的侧面记载在他传,详此
略彼。

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都有一定道理,希望在接下来的探讨中发挥更出色。

我们再看《项羽本纪》中一段对刘邦的描写。

课件展示: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

‛项王从之。

——《项羽本纪》
师: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听一听汉王是怎么样的一种态度,反映了两人什么性格?
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学生:刘邦的狡猾没有体现呢。

教师:那么我们先看看这则材料刘邦只有狡猾的一面吗?
学生:刘邦的话语还透露出自私无赖、薄情寡义。

学生:我个人觉得这段更能体现在危急时刻这人颇有心计,
教师:哦?这是更理性的分析了,大家是否赞同?
学生点头。

教师:这段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呢?
学生:对,因为有直率暴躁的项羽才突出了刘邦的薄情寡义。

也因为项羽的偏听偏信才突出了刘邦的诡计多端。

教师:说的好,的确,这段同样出现在《项羽本纪》中,《高祖本纪》中未记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对比突出刘邦自私的性格。

学生:因为在《项羽本纪》中也是突出项羽的仁义吧。

明确:互见法作用之二
可以再举一例:《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和《高祖本纪》中鸿门宴都描写了刘邦和项羽,二者的性格相互对照,相互衬托。

越是把项羽写得幼稚就越是显示出刘邦的阴险。

教师:这样看来,互见法在人物传记中作用是多样的。

试看《鸿门宴》那段历史。

同样是关于鸿门宴中的一段描写,《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描写有何区别? 课件展示: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高祖本纪》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项羽本纪》提问:同一件事情在两篇本纪中相比较,你能体会司马迁运用“互见法”的用
意吗?
学生:《高祖本纪》记叙的很少,《项羽本纪》相对详细,是要突出项羽的自尊自大。

学生:刘邦在鸿门宴前处于劣势,不好正面描写。

学生:刘邦在这段历史事件中过于有心计,不属于他正面表现,所以在《高祖本纪》中省略。

学生:但是这段写出了项羽偏听偏信的缺点,怎么放在《项羽本纪》了呢?
学生:就是啊。

教师: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就在这一层层剖析中,我们要接近真相了。

司马迁作为正直的史学家,只是最本能的还原了人物的事迹。

刘邦拥有深沉政客的心术,项羽是重“义”的英雄。

但同一件事情在两个人传记中出现岂不重复?
教师: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样,司马迁必须更加讲究选材,筛选出最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入本传,而将其
既突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又不失历史的真实,因
此司马迁运用互见法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教师:通过以上几段文字,我们再次总结互见法有什么作用,请用简单凝练的词语来概括,方便我们记忆?
明确:(1
(2
(3
教师:在《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文章中,你还可以找到运用互见法刻画刘邦性格的语段并做简要分析。

明确:《项羽本纪》故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高祖已从豨军来, 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问:‚信死亦何言?‛
学生实践:
学生自主运用互见法赏析项羽人物形象。

学生课件展示。

课堂小结:了解刘邦,还可参见《留侯世家》、《张丞相列传》、《佞幸列传》等传记;认识项羽,还应参照《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黥布列传》等篇,
多传互见,相得益彰,只有将这些传记结合起来读,才能见出刘邦与项羽的完整性格。

总之,有了互见法的运用,司马迁可以在人物传记中集中笔墨把人物塑造得更完美,性格更鲜明,这对于叙事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艺术法则。

希望大家能用这个好方法来读《史记》
作业:预习《淮阴侯列传》。

课堂板书:
《史记》中的互见法
苏洵‚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
刻画典型
尊重史实可信(史家绝唱)
互见法构成对照可读(无韵离骚)
传评互补
避免重复
教学体会: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节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自我钻研、互相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求索的精神。

我在课堂给学生提供朗读、研讨和历练的宽广的“平台”,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

2.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对于《史记》选读中的作品,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立体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外,还注重引导他们去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学鉴赏技巧,感受项羽和刘邦形象,领悟互见法的表现艺术;同时,组织他们搜集材料,展开讨论,提倡思想交锋,鼓励唇枪舌剑,以提高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应该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沟通。

课内有限,时间内容各方面只是学习的起点。

理想的教学应该由课内辐射到课外,将课外容纳到课内,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围绕互见法分析刘邦项羽人物形象这个课题广泛搜集材料,进行分析、筛选,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学生搜集的材料丰富并恰当运用。

这一做法有效地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

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使互见法赏析教学成了一种深层次的、弥散型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但是课后的延续学习,我应该趁热打铁,设计专题研究,以课堂为中心让学生自主研习,效果应该更好。

这是本节课我的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