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
籍吏民,封府库
序八州而朝同列 舍相如广成传舍 “吏民、八州、相如”都是宾语,“籍、序、舍”这些 词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 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齐师败绩。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 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 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行:迁左丞,行徐州事 主:掌管。例如《史记· 吕太后本纪》:“太 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
暴秦之欲无厌
当与秦相较
长乐王回深父
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甫”,名字下加的美 称。 通“尔”,你,你的。
古今异义
区别古今意义的异同
了解一些文言复音词的特定用法
文言文中出现的“双音节”与现代汉语的双 音词的四种对应情况
古今意义的异同
古今意义相同的复音词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今意义既同,又不相同的复音词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 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何:通“呵”,喝问。
通“殁”,死。
通“崛”,崛起,兴起。
通“影”,影子。
通“拒”,把守。
通“纳”,接纳,使进来。
பைடு நூலகம்
通“邀”,邀请。
通“背”,违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 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 因击沛公于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虽趣舍万殊 亦由今之视昔 景翳翳以将入 曷不委心任去留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借助成语法
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性本爱丘山 草木的根或茎干 无本之木
最初的
变本加厉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今存其本不忍废
本来的,原来的
底本,稿本
本性难移 照本宣科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做状语 动词的词性改变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 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
文言实词
了解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引申的途径
用推演的方法引申 用比喻的方法引申 用借代的方法引申
用推演的方法引申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 因合纳斗盆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回头看 看 探望 考虑 顾念 但是 反而
通“暮”
通“欤”
通“稀”。
通“又”,又,再。通“曝”,晒。
通“智”,才智。
通“性”,资质,禀赋。
约从离衡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陈利兵而谁何 始皇既没 而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 距关 毋内诸侯 张良出,要项伯 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纵”。合从, “衡”通 “横” 通“敝”,困顿,失败。
通“呵”,呵问。
动词的词性改变
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 为名词了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援、蔽、伏”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 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 名词了。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 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 贤人”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被坚执锐”,“尖”和“锐”是 兵器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 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良实的人
用比喻的方法引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 可不养而择也 鸟兽的爪和牙
武臣
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 腹心之臣,而武人也
党羽
用借代的方法引申
干戈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朱门”代大户 古代的武器
战争
“兵甲”代军队
“梨园”代戏园
“口舌”代言语
“丝竹”代音乐
“笔墨”代文字
寻找实词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想象
连锁式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冷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冷的季节 女不织,或受之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缺衣受冻
缺钱贫寒 心寒恐惧
大渡桥横铁锁寒。
本义引申义之间关系――引申联想法
辐射式
“节”的本义是“竹 节” 因其连接两边,故有:竹节――季节――节日――节拍。 因其与竹有关,竹直且虚,故有:竹节――气节――贞节 ――礼节――规则。 因其是竹中突出的部位,故有:竹节――关健,关节―― 节制――节约
【而】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8.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 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 "何"要后置。
名词做状语
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但在文言文当中,这 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蔽”相当于“像鸟张开翅膀” ,表状 态。 “间”小路,这里是“从小路”,表 地点
道芷阳间行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内”,在内,表范围。
躬亲抚养 “躬”,“亲自”,表方 式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日,表时间
手巾掩口涕 “手巾”,用手巾,表工具。 大江东去 “东”,向东,表方 向。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足。 通“缺”,侵损,削减。
通“悦”,高兴。 通“智”,明智。 通“只”,只是,不过 通“毋”,不要。
失其所与,不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莫春者,春服既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鼓瑟希,舍瑟而作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通“途”,道路。
“学不可以已。”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今意义都不同的复音词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文言复音词的特定用法
同义复词(同义词复用)。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偏义复词 复词词义相反相对,取其中一个音节的意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复词词义相关相连,取其中一个音节的意义。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固定意义的复音词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或出现在能愿动词 和副词后面又是也活用为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火尚足以明也 素善留侯张良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动用法
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 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 义,活用为使动动词了。 会盟而谋弱秦 舞幽壑之潜蛟 宁许以负秦曲 坪崖转石万壑雷
通“矣”
通“尔” 通“吁” 通“脱”
同“畔”
来吾道夫先路也 椎床便大怒
通“导”
通“捶”
通“奁” 通“娶” 通“旁” 通“脏” 通“宴”
箱帘六七十
终老不复取
合葬华山傍
摧藏马悲哀 契阔谈 列缺霹雳 曲终收拨当心画
通“裂”
通“划”
一尊还酹江月 暴霜露,斩荆棘
通“樽” 通“曝”,冒 着。 通“餍”,满足。 通“倘”,如果。
接近联想
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 找出意义联系 兵(本义“兵器”) 士兵(拿兵器的人) 军队(拿兵器的一群人) 引(本义为“开弓”) 类似联想 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 喻,形成一词多义
延引(像弓那样射出去产) 牵引(像拉弓那样往回拉)
军事战争(军队做的事)
积累实词
引申联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