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绪论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出路1、外国资本独享特权2、中国资本曲折发展近代经济部门中的中国资本主要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
私人资本长期收到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制约与压制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3、封建经济深陷危机4、近代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明朝和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保持和平与统一最长久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走向辉煌的巅峰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明清农业通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劳动投入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代中期,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大大超过前代,间作套种的农作制技术相当发达。
中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使他有效的推动并维持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大。
1,国家首先是通过贡赋等途径从传统农业中取得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的财富。
2,还要牢牢的控制传统农业较先进的地区,来达到维持自己统治、控制全国经济的目的。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均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苏州、杭州、武汉三镇、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已工商业发达著称。
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后盾主要来自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前期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大,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东北部等地。
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经济优势,使他对外界的经济需要十分有限。
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封建经济关系1、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及其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他以自然分工为基础,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不仅更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他实际上是若干租赁小农经济的集合体。
地主购买和占有土地,其经济目标并不是为了经营本身的诱惑,而是为了自身消费的需要。
国家经济:总体上讲也是自然经济性质的,国家经济大厦的基石是由众多的小农经济构成的,小农经济并未有在国家这个层次上形成为性质不同的新的经济组合、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自然经济性质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这种封建经济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需要,经济的内聚力远大于扩张力。
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型。
3、经济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2、中国封建经济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拥有大量土地所有权。
这种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并不自行耕种土地,而是将自己的土地租赁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并以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租作为让渡土地使用权的报酬。
(最主要、最典型、最充分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的地主制经济和欧洲的领主制经济,并称为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形势。
明清时期,以纯粹租赁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建立起来。
国家土地所有制:历代封建政府拥有大量土地的所有权,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就是国家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拥有少量土地,并自行耕种自己的土地,以获得必须的农产品。
是否自行耕种自己的土地,是自耕农和地主的最重要的区别。
而拥有土地数量的多少,则是决定土地所有者是否自行耕种,即土地所有者是自耕农还是地主的根本原因。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这种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农业产权结构。
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由于其生产规模、生存条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特殊性,使之表现出一系列不容忽视时代特征:1、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只能是小规模的,占有土地的数量受到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
2、这种所有制形式极不稳定。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自耕农经济本身状态、国家赋税轻重、社会安定程度和自然灾害频率。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经营形势包括自耕的小农土地经营、地主土地的租佃制经营和国有土地的租佃制经营。
租佃制是中国封建会农业经济关系中最典型的经济形式。
具体方式:地主或国家把所占有的土地租让给无地或少地的租佃农民,通过双方订立租佃契约,确定出租者和承租者二者之间的租佃关系以及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承租者据此经营所承租的土地,掌握一定时期内土地的经营权;出租者基于对土地的占有权和所有权,按照契约规定的份额占有经营者劳动收获中的相当一部分作为报酬,即实物地租。
地租收取有定额制和分成制两种。
地主和国家广泛采用租佃制而没有采用向直接经营土地方向发展的基本原因:1个体小农经济所表现出的多方面的优越性2由于大土地所有制一直也没有找到合适于自己经营的最佳方法。
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力、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式。
好处:1租佃制经营使土地所有者能够脱离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2租佃经营扩大了土地所有者的剥削对象。
3由于土地是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稀缺的生产资料,人们对他的需求十分旺盛。
(租佃制必然导致地租最大化,与此同时,土地所有者在土地上的生产投资却趋于最小、经营土地的风险承担也较小)4租佃制经营使土地所有者对租佃农不负任何其他非契约关系的责任,即无经济扶住的责任,也无政治保护的责任。
租佃制的盛行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他使中国地主阶级逐渐向非生产化、非农业化和非经济化发展2他使中国的租佃小农经济境况十分悲惨。
除租佃制外,另一种主要的封建经济关系是赋役制度,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体现了封建剥削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国家与民众见的经济关系,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强制性经济关系,后者是土地不同产权主体见的关系,是一种自愿性民间经济契约关系。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中叶万历年间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镇的手工业中,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1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上升为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资本家,一部分则是丧失生产资料被迫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2商人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和剥削小生产者转化为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资本家。
3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雇工耕种的富农和经营地主向租地经营的农业资本家转化(一直处于艰难起步阶段,未大见成效)萌芽状态未成燎原之势原因:1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但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解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他瓦解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有限。
4中国封建社会政府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了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扩张具有两面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是在英国确立并发展起来的。
英国是资本主义的故乡,是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最早的、最典型的国家。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产业革命的开展。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近代工厂制度确定起来,英国成为时间诶上第一个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开放型和扩张型经济。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常常伴随着不断扩大的对外经济剥削和掠夺。
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政策,是它们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性分工,一类是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一类是发达资本主义欧洲和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间的分工,这种分工更多的是表现为工业与农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分工。
资本主义扩张运动对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1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封建社会和以前的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所以资本主义在改造世界时,往往会使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发生深刻的综合性危机,由于适应而导致不能正常发展。
2资本主义是一种基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经济体系,他势必要打破其他处于非资本主义阶段的社会经济,把他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中,失去独立发展的多样性选择3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面貌,也带来一些问题,诸如畸形的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其对资本主义工业世界具有极强的依附性。
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选择性: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日本)第三节日趋扩大的中外贸易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策闭关政策:清政府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通过限定通商口岸限制进出口货物限制洋商活动,以及设立专门的对外贸易机构等办法严格控制对外贸易,虽对殖民掠夺和殖民侵略有所防范,但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对外交流,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措施: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2对进出口可货物实行严格的限制,粮食、军火、书籍等禁止出口3对外国来华贸易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即洋行洋行制度:1759年清政府再次采取闭关政策,对外贸易上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开始实行洋行制度,也就是对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等外交事务都有广州的十三行进行经营,即由行商充当中介人,沟通中外关系,以限制地方政府、海官官员与外国人直接沟通。
清政府闭关原因:1清朝封建经济的反映2防范欧洲海盗商人在中国沿海的劫掠活动,以及为了防范中国人民同外界接触,以维护其封建统治。
评价:具有一定定制侵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心得思想和心得生产技术的输入,阻断了中国人民同西方世界的接触,限制了他们对当时现今的资本主义思想的接受,从而延缓了中国民族进步的脚步,延长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二、西方资本主义者对华贸易扩张的努力最早来到中国的是16世纪垄断海上霸权的葡敨牙和西班牙。
对西方殖民者言,与中国的茶叶贸易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相当可观:1欧美各国茶商是与中国进行茶叶贸易的最大受惠者2英俄美等国政府也从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中获利匪浅3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也促进了相关国家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并振兴了一些地区的区域经济。
第二章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一节鸦片贸易与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贸易:西方殖民者为了获取财富而进行的毒品贸易,鸦片原为药品进口,雍正时禁止进口,后成为走私贸易的主要商品,对中国危害甚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鸦片以洋药纳税进口,鸦片贸易合法化。
18世纪后期鸦片开始有意识输入。
鸦片的危害性:1鸦片贸易的急剧增加,改变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2鸦片的大量输入,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3鸦片的泛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萎缩4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成为入超国,而且引起了白银的外流,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南京条约》:1割让香港2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3勒索巨款2100万银元4协定关税(丧失关税自主权、外国商品拥有优厚的税收条件)5取消洋行制度(形成买办阶级)6开设租借、7领事裁判权8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美《望夏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明确协定关税、肆意侵犯中国的领海权(使美国第一次显现了帝国主义的色彩)中法《黄埔条约》:迫使清政府对天主教弛禁,并要求清政府允诺保护教堂和传教自由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