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规划范围、年限及依据 (4)1.1 规划范围 (4)1.2 规划年限 (4)1.3 规划依据 (4)2电网智能化发展现状 (4)2.1 电网发展现状 (5)2.2 电网智能化发展现状 (6)3电网智能化发展形势、规划思路和目标 (8)3.1 电网智能化发展形势 (8)3.2 规划思路 (10)3.3 规划目标 (10)4信息化方面 (12)4.1 通信网 (12)4.1.1 规划目标 (12)4.1.2 规划原则 (13)4.1.3 推广应用重点 (14)4.1.4 试点示范重点 (15)4.1.5 技术研发重点 (15)4.1.6 投资估算 (16)4.2 信息化平台 (17)4.2.1 规划目标 (17)4.2.2 规划原则 (18)4.2.3 推广应用重点 (19)4.2.4 试点示范重点 (23)4.2.5 技术研发重点 (25)4.2.6 投资估算 (29)4.3 投资估算小计 (29)5自动化方面 (30)5.1 输电环节 (30)5.1.1 规划目标 (30)5.1.2 规划原则 (31)5.1.3 推广应用重点 (31)5.1.4 试点示范重点 (36)5.1.6 投资估算 (40)5.2 变电环节 (41)5.2.1 规划目标 (41)5.2.2 规划原则 (42)5.2.3 推广应用重点 (42)5.2.4 试点示范重点 (45)5.2.5 技术研发重点 (45)5.2.6 投资估算 (48)5.3 配电环节 (48)5.3.1 规划目标 (48)5.3.2 规划原则 (50)5.3.3 推广应用重点 (50)5.3.4 试点示范重点 (50)5.3.5 技术研发重点 (51)5.3.6 投资估算 (53)5.4 调度环节 (53)5.4.1 规划目标 (53)5.4.2 规划原则 (54)5.4.3 推广应用重点 (54)5.4.4 试点示范重点 (56)5.4.5 技术研发重点 (56)5.4.6 投资估算 (60)5.5 投资估算小计 (60)6互动化方面 (61)6.1 用电环节 (61)6.1.1 规划目标 (61)6.1.2 规划原则 (62)6.1.3 推广应用重点 (62)6.1.4 试点示范重点 (64)6.1.5 技术研发重点 (64)6.1.6 投资估算 (65)6.2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 (65)6.2.1 规划目标 (65)6.2.3 推广应用重点 (66)6.2.4 试点示范重点 (66)6.2.5 技术研发重点 (66)6.2.6 投资估算 (66)6.3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 (67)6.3.1 规划目标 (67)6.3.2 规划原则 (67)6.3.3 推广应用重点 (68)6.3.4 试点示范重点 (69)6.3.5 技术研发重点 (69)6.3.6 投资估算 (71)6.4 分布式电源接入 (71)6.4.1 规划目标 (71)6.4.2 规划原则 (72)6.4.3 推广应用重点 (72)6.4.4 试点示范重点 (72)6.4.5 技术研发重点 (73)6.4.6 投资估算 (73)6.5 投资估算小计 (73)7电网智能化建设投资估算和分析 (74)7.1 投资估算 (74)7.2 投资分析 (75)7.2.1 2015年投资分析 (75)7.2.2 2015~2020年投资分析 (77)7.2.3 投资来源分析 (81)8成效分析 (82)8.1 电网智能化成效分析 (82)8.2 社会效益分析 (83)9结论及建议 (84)9.1 主要结论 (84)9.2 工作建议 (87)10电网智能化发展展望 (88)附表 (90)1规划范围、年限及依据1.1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地理范围涵盖电力公司所有供电营业区域,共计13个市级供电营业区。
规划内容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和通信信息部分的智能化建设内容。
1.2 规划年限2013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期为2015~2020年,其中2015、2018、2020年规划水平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
1.3 规划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2015~2020年电网智能化滚动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家电网发展〔2014〕853号)《国家电网公司2014~2020年电网智能化滚动规划》《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工程建设意见》(国家电网智能〔2014〕557号)《国家电网公司重点推广新技术目录(2014版)》(国家电网科〔2014〕847号)《电网“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报告》《电力公司2014~2020年配电网滚动规划报告》(2014版)《电力公司2015~2020年通信网滚动规划报告》《公司“十二五”电网智能化滚动规划报告》《电力公司智能电网“十二五”全面建设行动计划》(2014年修订版)《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修订版)》(201402)2电网智能化发展现状按照国网公司的电网智能化部署,电网积极实施电网智能化建设,具备了较好的智能化基础,截至2013年底,电网智能化发展现状如下。
2.1 电网发展现状电网是华东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东联上海、南邻浙江、西接安徽。
2013年,电网有10条500千伏省际联络线,分别与上海、浙江、安徽相联,3条500千伏线路与山西阳城电厂相联,通过1回±500千伏龙政直流、1回±800千伏锦苏直流与华中电网相联。
目前500千伏电网已经建成“五纵五横”的骨干输电网架,500千伏主干网架起到了消纳区外来电,接纳省内大型电源接入送出、向重要城市及重要负荷中心供电的主导作用。
随着500千伏骨干网架的建设,220千伏电网实施分层分区运行,截止2013年,全省220千伏电网分成21个片区。
2013年底,电网拥有:500千伏变电站41座,主变压器93台,总容量8075万千伏安;500千伏线路总长度9678公里,另有500千伏直流线路147公里;220千伏变电站(含开关站)466座,总容量14712万千伏安;220千伏线路总长度24495公里。
110千伏变电站1512座,主变2570台,110千伏线路2942条,线路总长度28308公里;现有35千伏变电站832座,35千伏主变1606台,35千伏线路2526条,线路总长度19891公里;现有10(20)千伏配电室33597座,箱变53808座,柱上变340980台,公用配电变压器共432108台;10(20)千伏线路25021条,线路长度258060公里。
2013年底全社会装机8229万千瓦,其中燃煤装机6630万千瓦,占全省装机80.6%;新能源装机651.6万千瓦,占全省装机7.9%;可再生能源装机482.4万千瓦,占全省装机5.9%,电网可再生能源做到了全部接入和全额消纳。
输电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电网建设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建设输变电项目所需的站址、通道资源获取越来越难,项目前期工作将更加困难;(2)区外来电和可再生能源容量迅速扩张,新能源发电和区外来电比重的增加,对电网消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配电自动化覆盖率指标与发展目标值相差较大;(2)电网规划的边界条件面临着频繁变动的新形势,电网规划的实施存在不适应城市规划调整和负荷分布变化的风险;(3)配电网基础数据不全,缺乏先进分析工具,缺少对规划数据的管理。
(4)新能源的充分消纳和电动汽车等多元化用户的规模化接入对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电网智能化发展现状电网分别从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三个方面,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个环节以及信息通信平台逐步开展智能化建设。
其中:发电环节:截至2013年,我省并网发电的可再生能源共482万千瓦。
其中大规模风电、光伏并网装机总容量和接纳总容量分别为256万千瓦、104万千瓦。
输电环节:全省在部分地区已建立“两级部署、三级应用”的统一输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该系统在输电监测方面,可监测雷电定位信息、绝缘子泄漏电流、导线温度、线路微风振动、视频图像等,截至2013年底,已建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56套,实现监测线路长度560公里,实现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约8300公里。
变电环节:截至2013年底,现有500千伏变电站41座,其中智能变电站2座,变电容量2000兆伏安;220千伏变电站466座,其中智能变电站12座,变电容量432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512座,其中智能变电站72座,变电容量7200兆伏安。
22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11座,容量2760兆伏安;11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24座,容量2400兆伏安。
变电监测方面,现有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10台,在线监测装置700套。
配电环节:目前已在南京、苏州、泰州、扬州、宿迁、镇江等地实施配电自动化工程,已建成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9个,智能配电终端1575套,已覆盖10千伏线路条数495条,配套建设通讯光缆1450公里,传输设备总数量1690套。
用电环节:全省有序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系统建设、采集设备及智能电表建设等工作。
截止2013年底,已推广应用双向互动智能电能表2606万只;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方面,全省已建各类充电站23座、充电桩1230个;在苏州、扬州地区开展了智能小区、园区示范工程,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率。
调度环节:目前调度系统已经完成智能化升级,已建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14套,省备用调度系统1套,并且省调、备调、13家地市D5000智能调度系统已投入使用。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综合智能告警、在线安全稳定分析等功能正在已进入实质应用阶段。
信息通信平台:目前已建成了覆盖全省的省、地、县各级变电站的通信传输网,骨干通信网建设方面,已建通信光缆68398公里,传输设备4198套,全省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通信为辅的多种通信技术并存的通信传输系统;电力光纤入户方面,已建通信光缆96公里,传输设备468套;电力光纤入户建设95公里,投入设备468套;根据示范区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等生产业务的需求,各地市也建立了相应终端通信接入网系统;另外2013年公司在部分地区已建SG-ERP系统的基础上,也已经开展实时数据生产规划应用、营配集成推广等工作。
3电网智能化发展形势、规划思路和目标3.1 电网智能化发展形势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大背景下,世界能源供需的理念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积极开发清洁低碳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保障能源的可靠安全供给来加快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带来酸雨、雾霾、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要求我们大规模地开发可再生能源,改进在发电、输电、配电、变电、用电等各个环节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传统发展模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从而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