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报告题目:城市道路立体交通景观的改造与探讨——以武汉市中南路为例学号:120121362研究生:王浩入学年月:2012年9月所在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景观建筑导师:__选题时间:2013年12 月29 日一、立论依据(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1、项目来源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保有量不断上升,预示着汽车大众化消费的时代的来临。
资料显示,近年来武汉市的汽车保有量以年均11%的速度快速增长,日前早已突破百万。
然而城市道路中车辆数量的激增,导致城市道路不堪重负,与此同时,城市道路规划的严重滞后也使得城市道路建设始终无法与车辆保有量的上升趋势形成正比。
同时随着地铁、高架桥等项目的不断推进,武汉城市交通问题必将越来越突出。
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在寻找一个快速行走环境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人车共行的现象,人车矛盾也逐步凸现出来。
根据武汉市交管局发布的“武汉交通堵点堵段地图”显示,武汉的交通堵点堵段有20多处,这些堵点堵段严重制约了市民的出行。
由此可以看出,改造和探讨城市道路立体交通景观是现阶段及未来的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根据武汉两江分隔、城市土地制约、基础设施陈旧等市情来看,目前政府正在加大过江通道、轨道交通和过街桥涵、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地上与地下、公路与水路、有轨与无轨立体交通体系,发展轨道交通、支持公交优先、发挥港口轮渡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已然形成了轻型轨道、高架铁路、地下铁路等几种形式。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城市道路随着城市内车辆的增加及设计使用年限的超期服役从而不堪重负。
车辆的急剧增加,导致城市内经常出现堵车现象,人们的出行时间也不断加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城市道路的设计使用年限的不周全考虑无法适应现阶段城市车辆的发展趋势也是一大矛盾。
根据武汉市交通管理局的相关统计,在过去的15年里,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4倍多,但中心城区的道路里程却只增加了1倍多,主要道路都在超负荷运转。
3、课题的研究目的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城市道路进行阐述分析,结合具体地区研究,力求发现城市道路规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的规划城市道路,让城市道路服务于民,作用于城市建设,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之关系。
4、拟定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对武汉市的城市立体交通进行研究,以中南路地区为研究对象,重视城市交通功能与实用性道路规划的探析。
不少人常将道路规划进行狭义的理解,没有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和需求,这主要是对城市道路规划的性质,特点不太了解。
虽然它们都规划,也都提供给市民使用,但道路的使用年限、承载量、行车速度等方面却大有不同。
这些规划以当前的使用为主,却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城市交通压力的增加。
就目前而言,在景观和绿化设计当中,普遍运用了小区绿化的设计手法,太过追求局部上的效果,条块分割与人工痕迹十分明显。
设计者常常片面地强调视觉中的剧烈刺激,并未考虑到效果。
实际上,这样容易让驾驶员造成视觉疲劳与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到驾驶安全。
同时,过于注重形式美,并未考虑到以恢复自然景观为主体,同时也忽略了植物后期管理养护之难度与成本,导致后期景观质量与绿化效果出现严重下降。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所阅读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城市道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千年前的周朝,在城市建设中就已开始重视城市道路建设。
汉代都城长安城市建筑规模宏伟,在道路上已经突出了道路系统功能。
唐代都城长安,明、清两代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统皆为棋盘式,纵横井井有条,主干道宽广,中间以支路连接便利居民交通。
近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十分混乱,且缺少规划。
直至1902年中国开始出现汽车之后,我国城市道路规划才开始逐渐考虑汽车行驶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道路景观学科发展迅速,在理论、技术、工艺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4年9月在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议上,系统地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成为重要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目标, 这些高瞻远瞩的方针政策都为公路环保和景观视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不断完善,逐渐与国际接轨。
随着多年的道路建设实践,道路景观设计理念发展也经历着变革和完善, 从以“绿化为主体”“先破坏后恢复”到“预防为主,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 再到后来的道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示范要点中明确提出“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 同时, 国内的道路建设者也不断与国外接轨, 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设计理念, 设计中融入了“灵活设计、宽容设计、创作设计”的全新设计思想。
国外研究现状道路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 其代表人物为汉斯·洛伦茨(Hans Lorenz)。
随后,日本、美国等国家在道路景观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修建风景区道路(Parkway)时就开始进行专门的景观设计,主要考虑线形与地物的协调和沿线风景的保护与利用。
到了20世纪30 年代,德国首先采用线形模型来检查和修正空间线形,将平、纵面线形综合设计,使高速公路达到舒顺的程度。
后来道路景观设计手段又前进了一步,采用定制模型和泡沫塑料板制作路线模型,利用光学原理制作透视图等。
美国各州公路工作者协会(AASHO)于 1961年编制了美国州际和国防公路(技术上属于高速公路)景观发展方针,1965 年在总结景观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公路景观设计指南》。
1970 年该协会综合并补充修正上述两个文件,编制了《公路景观和环境设计指南》。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道路美化条例》及 1969年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等,均清楚的表达了保护景观审美资源的目标,以期能使公路给使用者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经历,并尽可能把公路构筑物对周围环境的视觉冲击影响减低到最小。
从20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始开展了景观评价的研究,到了70年代该领域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Crofts于 1975 提出两种研究公路景观的评价方法:公众偏好模式与成分代用模式。
Danie 和 Vining将景观评价方法分为生态模式、形式美学模型、心理模式、心理与现象模式等不同类型进行分析研究。
目前重点放在定量评价上。
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景观评价研究领域目前世界较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不同学派在不同导下形成很多各不相同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具体做法形成相对稳定的评价模式。
2、所阅读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1]任福田,肖秋生,薛宗蕙.城市道路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2] 陈双.城市规划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谭纵波.城市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 赵和声著.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5] 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 达琼.浅谈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交通管理的统一.[J].国外城市规划.2009.[7] 张文伟.浅谈城市道路规划设计.[J].国外城市规划.2006.[8] 黄晓蕾.日本以立体交通化解城市交通拥堵.[J].新建筑.2010.[9] 李朝阳.周溪.试论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中外建筑.1999.[10] 杨塞霓.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及对策分析.[J].国外城市规划.1999.[11] 房颖.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分析与对策.[J].国外城市规划.1999(5).[12] 张克孝.武汉市道路的现状和未来.[J].江汉大学学报.2004(1).[15] Abel Krownbe.Philosophy of Interior Design.Los Angeles.2009.[16] Morris Willian.The Great Designs.Auckland.Hearst Book International.2001.论文大体设想: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现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框架等。
第二章: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
第三章:我国道路的发展。
第四章:武汉市城市道路现状及其问题。
第五章:中南路道路发展与探讨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资料查阅与整理通过大量图书文献阅读与因特网搜索,了解国内外道路发展的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文献中了解收集实例,作为分析的凭证。
2.实地踏勘通过对一些道路发展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踏勘,并进行实景拍摄与模拟写生,从而收集大量的实际资料,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可参照性与实践基础。
3.归纳总结与设计实践通过理论知识的收集总结与实地的踏勘分析,归纳总结出我国在道路立体交通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用于立体道路交通的方法与程序。
论文以武汉市中南片区的道路交通规划为例进行设,以达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
四、研究基础1.所需实验手段、研究条件和实验条件所需实验手段:现场调研和实际工程的参与是完成课题的必要手段。
收集各类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比较研究,为课题提供依据。
研究条件和实验条件:在土木学院的数字媒体实验室有专业知识学习所需的优良的硬件配备以及导师为我们提供与之相关的各类资源及信息;校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源;同时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来共同来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