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位关系的记录
• 为使全口义齿达到良好
的平衡殆,要求上下前 牙排成浅覆秸和浅覆盖, 即较小的切道斜度。 • 与之相关的切导斜度多
由医师确定,其范围为0
思考题
1、简述Christensen phenomenon 。
2、简述转移颌位关系的操作步骤。
参考文献
1. Zarb GA, Bolender CL, Carlsson GE.
(1)蜡基托的制作:
• 画边缘线 • 烤软蜡片 • 做蜡基托 • 埋入增力丝 • 完成基托
(2)牙合堤的制作:
1、牙合托的制作
(1)蜡基托的制作:
• 画边缘线 • 烤软蜡片 • 做蜡基托 • 埋入增力丝 • 完成基托
(2)牙合堤的制作:
• 蜡条烫在基托上
(三)确定颌位关系的操作 步骤
1、牙合托的制作
(1)简单牙合架(simple articulator)
仅能保持上下
模型的位置, 并以穿钉为轴 作上下开闭运
(2)平均值牙合架 (average values articulator )
平均值作为髁
导斜度,可一 定程度模拟下
颌前伸和侧放
(3)半可调牙合架 (semi-adjustable articulator )
• 蜡条烫在基托上
1、牙合托的制作
(1)蜡基托的制作:
• 画边缘线 • 烤软蜡片 • 做蜡基托
• 埋入增力丝
• 完成基托
(2)牙合堤的制作:
1、牙合托的制作
(1)蜡基托的制作:
• 画边缘线 • 烤软蜡片 • 做蜡基托 • 埋入增力丝 • 完成基托
(2)牙合堤的制作:
• 蜡条烫在基托上
1、牙合托的制作
(一)垂直颌位关系
2 确定垂直距离的
方法:
(1)息止颌位法
(2)参考面中1/3
距离法
(3)面部外形观
垂直距离=息止颌位垂直 距离-息止颌间隙
察法
(一)垂直颌位关系
2 确定垂直距离的 方法: (1)息止颌位法
(2)参考面中1/3
距离法
(3)面部外形观
垂直距离=瞳孔至口裂的 察法 距离
(一)垂直颌位关系
2、确定颌位关系 3、核对颌位关系
4、划标志线
5、固定颌位关系
1、牙合托的制作
(1)蜡基托的制作:
• 画边缘线 • 烤软蜡片 • 做蜡基托 • 埋入增力丝 • 完成基托
(2)牙合堤的制作:
1、牙合托的制作
(1)蜡基托的制作:
• 画边缘线 • 烤软蜡片 • 做蜡基托 • 埋入增力丝 • 完成基托
(2)牙合堤的制作:
成:
基托 牙合堤
• 牙合托的分
牙合托
• 牙合托的组 成: • 牙合托的分 类: 暂基托
蜡基托 自凝塑料基
一、概念
颌位关系的记录是指用牙合托来确定并记
录患者面下1/3的适宜高度和两侧髁突在下 颌关节凹生理后位时的上下颌位置关系,
以便在这个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上,用全
口义齿来重建无牙颌患者的正中牙合关系。
3、垂直颌位关系不正确的影响
(二)水平颌位关系
(一)垂直颌位关系
概念
• 确定垂直颌位关系即确定垂直距离 • 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为天然牙列呈
正中牙合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也就是面下
(一)垂直颌位关系
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
• 息止颌位法 • 参考面中1/3距离法 • 面部外形观察法
上下牙合托引入口中,吞咽咬合结合轻推下颌
咬合到合适的垂直距离
将蜡刀插入下牙合堤,检查上下牙合堤是否咬紧
(三)确定颌位关系的操 作步骤
1、牙合托的制作
2、确定颌位关系 3、核对颌位关系
4、划标志线
5、固定颌位关系
3、核对颌位记录
(1)检查垂直距离 (2)检查正中关系
(三)确定颌位关系的操 作步骤
颌位关系
• 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 CR,当下颌髁 突位于关节凹居中偏后,而周围组织不受限 的生理后位时,上下颌间的关系称为正中关 系。
• 正中牙合位:Centric occlusio:天然牙存在 时,当上下牙列接触在一起,前牙呈正常覆 牙合覆盖,后牙呈尖窝交错接触关系,此时 上下颌关系为最广泛接触位,亦称正中牙合 位。
• 翻转牙合架
• 石膏固定
• 捆绑固定牙合 架
8、完成颌位关系转移
(1)去除面弓
(2)取出牙合叉
(3)完成
8、完成颌位关系转移
(1)去处面弓
(2)取出牙合叉
(3)完成
8、完成颌位关系转移
(1)去处面弓
(2)取出牙合叉
(3)完成
(四)确定前伸髁导 斜度
• 即髁槽与水平面的夹角,是从人体的前伸 髁道斜度转移到牙合架上而成的 • 确定前伸髁导斜度依据 Christensen phenomenon
咀嚼效率低 说话时义齿碰撞
3、垂直距离不正确的影响
(2)距离过小
似未待义齿
鼻唇沟深
颏部前突
髁突压迫外耳道
息止颌距离过大
肌紧张度过小
咀嚼效率低
二、颌位关系记录的 内容
(一)垂直颌位关系
(二)水平颌位关系
1、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方法 2、水平颌位关系的校正
1、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方法
(1)哥特式弓(Gothic arch)描绘法
1、牙合托的制作
2、确定颌位关系 3、核对颌位关系
4、划标志线
5、固定颌位关系
4、画标志线
(1)中线: 参考唇系带,唇
珠,仁中,眉点
等。易偏斜,因
为医生多在右前
方。 (2)口角线:
(三)确定颌位关系的操 作步骤
1、牙合托的制作
2、确定颌位关系 3、核对颌位关系 4、划标志线
5、固定颌位关系
5、固定颌位关系
2 确定垂直距离的 方法: (1)息止颌位法 (2)参考面中1/3 距离法 (3)面部外形观 察法 适用于临床经验丰 富者
(一)垂直颌位关系
3、垂直距离不正确的影响
(1)垂直距离过大
(2)垂直距离过小
3、垂直距离不正确的影响
(1)距离过大
猴子脸 颏唇沟变浅 上下唇张开 关节受力过大 肌肉易疲劳
牙槽嵴处受压
6、固定上颌模型
• 将湿润的上颌
模型就位于牙
合托
• 调拌石膏固定
6、固定上颌模型
• 将湿润的上 颌模型就位
于牙合托
• 调拌石膏固 定上颌模型 于上架环上
7、固定下颌模型
• 翻转牙合架
• 石膏固定
• 捆绑固定牙合架
7、固定下颌模型
• 翻转牙合架
• 石膏固定
• 捆绑固定牙合 架
7、固定下颌模型
2、水平颌位关系的校正
(1)划线后反复咬合法
(2)扪颞肌法
(3)扪髁突动度法
(1)划线后反复咬合法
观察发复咬合过程中,标志线是否能对齐。
(2)扪颞肌法
感觉咬合时双侧颞肌是否等量收缩
(3)扪髁突动度法
小拇指放入患者外耳道,比较双侧髁突向后撞 击的力量是否相等
三、确定颌位关系的操作步 骤
1、牙合托的制作
一种将患者上颌 对颞下颌关节的 位置关系转移至 抬架上的工具
(三)转移颌位关系 的 方法
1、调整好牙合架。 2、标记髁突点 3、固定牙合叉 4、固定面弓于人体上 5、固定面弓于牙合架上 6、固定上颌模型 7、固定下颌模型 8、完成颌位关系转移
1、调整好牙合架
• 切导针上刻线与上颌体上缘平
• 切导盘面为水平位 • 固定两侧前伸髁导斜度螺丝 • 髁球紧贴髁槽前壁 • 扭紧固定正中锁
• 侧方髁导斜度定于15度
2、标记髁突点
髁突点位于耳屏 向外毗方向13mm
3、固定牙合叉
• 加热后插入上牙合堤 • 离牙合平面平面约2mm • 内叉起辅助固位作用,只需 插入牙合堤少许 • 牙合叉平面与牙合平面平行 • 牙合叉柄上的刻沟对准中线
3、固定牙合叉
• 加热后插入上牙合堤 • 离牙合平面平面约2mm • 内叉起辅助固位作用, 只需插入牙合堤少许。 • 叉平面与牙合平面平行
颌位关系的记录
一、颌位关系记录的概念
二、颌位关系记录的内容 三、颌位关系记录的步骤
一、概念
颌位关系的记录是指用牙合托来确定并记
录患者面下1/3的适宜高度和两侧髁突在下 颌关节凹生理后位时的上下颌位置关系,
以便在这个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上,用全
口义齿来重建无牙颌患者的正中牙合关系。
牙合托
• 牙合托的组
确定前伸髁导斜度依据
-Christensen phenomenon
确定前伸髁导斜度的注意事项
• 蜡片厚度适合, 一般3层蜡片
• 下颌直向前伸,
不能偏移 • 前伸约6mm,不 能太多
• 重复2-3次
(五)确定侧方髁导 斜度
• 公式计算得出
• 侧方髁导斜度(L)=前伸髁导斜度(H)/8
+12
确定切导斜度
• 可调节前伸髁导斜度、侧方髁导斜度。
• 需用面弓转移患者上颌对颞下颌关节的固
有位置关系。
• 能在很大程度上模拟患者的下颌前伸及侧
方运动。
半可调牙合架
Arcon型牙合架( Artex AP )
Non-Arcon型牙合架(Artex TK )
(4)全可调牙合架
• 可将患者所有参数转移到牙合架。
• 能完全模拟下颌运动。
Mosby-Year Book Inc. 183-219.
颌位关系的转移
转移颌位关系的内 容
(一)牙合架
(二)面弓 (三)转移颌位关系 的方法 (四)确定前伸髁导斜度 (五)确定侧方髁导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