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牛的叫声低,鸟的叫声高,大鼓比小提琴声音低。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5.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6.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8.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音量小,声音弱。

9.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10.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

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11.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2.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在拨动钢尺时,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可以在固体、液体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13.听诊器是1816年法国医师林耐克发明的。

10.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为“分贝”。

可以用分贝仪测量音量的大小。

11.噪声的危害: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12.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保护听力要做到:(1)戒掏挖耳道;(2)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3)正确使用耳机;(4)远离噪声13.控制噪声的方法:声源处控制、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阻断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1.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2.在口腔中,牙齿将食物磨碎,通过舌头的搅拌作用,食物与唾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吞咽后,由食管送入胃部。

3.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4.胃位于腹腔中上部偏左的的地方。

上端与食管相连,下端与小肠相连,胃能分泌胃液。

胃的作用: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并磨碎,把食物变成食糜。

(消化)5.成人小肠长5-7米,内壁上长有密密麻麻的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能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的作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6.大肠的一端与小肠相连,另一端与肛门想通,长约1.5米。

大肠的作用:吸收水分。

7.肛门作用:把不能吸收的营养物质排出体外。

8.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

9.我们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10.人体需要吸收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11.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

12.氧气是支持燃烧的,燃烧的木条进入呼出的气体瓶中,火焰减小很快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让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13.肺活量是指人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肺活量是衡量一个人呼吸功能的重要标志。

是健康检查时常要测定的指标。

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14.同年龄段的人,肺活量大意味着肺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表明呼吸器官功能好。

15.安全饮食:不吃变质的食物,容易被误食的有毒生物,被污染的食物16.不良饮食习惯:边吃饭边看书,吃完饭剧烈运动,暴饮暴食,挑事、偏食17.营养物质摄入得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我们的生长发育。

第三单元影子的变化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2.影子形成的条件:光、遮挡物、屏3.同一时刻,竖直物体的影子的方向一样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每天,早上到中午影子越来越短,午后影子又开始变长。

(长-短-长)早上物体的影子方向朝西,正午时影子方向朝北,到了傍晚影子方向朝东5.日晷时古人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测定、划分时刻的重要工具。

早在汉代,我国已使用赤道式日晷,其晷面与晷针垂直,其时间刻度是均匀的。

6.竖直立杆,每天正午时刻都指向正北方向,但在不同的日子的同一个时刻(正午除外),竖直立杆的日影会有偏差,日子相隔越多,偏差越大。

7.为了消减偏差,古人经过大量实践,将竖直的立杆向正北方向倾斜的方法,使得在不同的日子的任何相同时刻,杆影的方向都一致。

8.日晷的晷针上端总是指向北极星,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维度。

9.自制日晷时,要根据地理纬度调节晷针的倾斜度,晷针对准正北方向,地平面要平。

第四单元地球与月球1.中国古人凭直觉认为“田园如张盖,地方如棋盘”,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2.古希腊人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船桅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提出猜想: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个大圆球。

3.公元305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4.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支持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

5.2003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次日返回地球。

6.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其赤道的周长大约为4万千米,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

7.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71%。

8.地球上到处有水,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淡水只占地球上水量的3%。

9.节约用水:一水多用:洗菜的水拖地,拖地的水冲马桶,洗脸的水洗脚等;及时关掉水龙头。

10.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我们能看到月相变化。

要了解月相变化,我们要定时、定点长期观察。

11.月相变化规律(农历):12.月球自己不发光,它是被太阳照亮的。

任何时间,月亮都被太阳照亮半个球面。

13.在地球上看到月球形状的圆缺变化叫月相变化,周期是29.53天。

14.月相形成的原因:地球是月球的卫星,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面向地球的亮面的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15.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他发现月球上面有些看起来比较暗的地方很像地球上的海,于是便称其为“月海”,同时把那些四周边缘高耸突出的圆状物命名为“环形山”。

月海其实是月球表面比较低洼的平原。

16.人们登上月球的梦想,直到1969年7月16日才实现,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飞上了月球。

拍摄到月球布满环形山,其直径大约为80千米。

17.“嫦娥工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人探测,第二阶段是载人登月,第三阶段是建立月球基地。

18.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射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无人探测器,他们主要负责的是嫦娥工程第一阶段中的绕落,“嫦娥五号”主要负责的是嫦娥工程第一阶段中的回。

19.“嫦娥三号”携带“玉兔号”实现月面软着路,“嫦娥四号”在2019年1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第五单元运动与力1.人坐在车内,以路边的静物为参照物,汽车和车上的人运动的;以车上的人为参照物,路边静物是运动的。

2.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做这个物体的运动轨迹。

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3.像风车这样的运动称为转动,像小车这样的运动称为平动,其他的运动如滚动、摆动、振动等都是这两种运动的合成。

4.通常用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距离)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距离=时间5.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小时。

物体的运动速度通常是变化的,可以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6.步行速度约5千米/小时,马车速度5~40千米/小时,自行车的速度5~15千米/小时,汽车的速度60~120千米/小时,高速列车的速度是250~350千米/小时,飞机的速度是600~900千米/小时。

7.小球落地后形状发生改变,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弹力,弹力使小球弹起来。

水中的小球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浮力,让球浮上水面力。

8.力可以让静止的小球运动。

常见的力有推力、拉力、弹力、浮力、磁力等。

9.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可以让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可以产生撞击力,生活中强烈的撞击力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10.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力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

1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处,若不是则要把它调节到零刻度;(2)食指套在测力计的提环内,用挂钩钩住物体,把物体竖直提起。

(3)读数时眼睛平视指针所指刻度,尽量减少误差。

(4)测量的力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12.拉木块时,在木块与桌子的摩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木块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当拉力大于摩擦力时,木块才会运动。

13.木块在桌子表面滑动时,在木块与桌子接触面也会产生摩擦力。

14.用测力计缓慢的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测的拉力大小,测得的拉力大小就是木块在桌面上运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15.我们有时需要加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