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播种繁殖2

播种繁殖2

第四节播种育苗技术一、确定播种时期确定播种时期是育苗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播种时期直接影响到苗木的质量、幼苗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土地的利用效率、苗木的养护管理措施以及出圃年限和出圃质量。

适宜的播种时期能促使种子提早发芽,提高发芽率,使种子出苗整齐,生长健壮,增强抗逆能力,节省土地、人力和财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播种期的确定主要根据园艺植物的特性和育苗地的气候特点。

园艺植物的播种时期很不一致,随种子的成熟期、当地的气候条件及栽培目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我国南方全年均可播种,南方因冬季寒冷,露地育苗则受到一定限制,确定播种期应以保证幼苗能安全越冬为前提。

生产上,播种季节常在春夏秋三季,以春季和秋季为主。

如果在设施内育苗,北方也可全年播种。

一般园艺植物的播种期可分为春播和秋播两种,春播从土壤解冻后开始,以2~4月份为宜,秋播多在8、9月份到冬初土壤封冻前为止。

温室蔬菜和花卉没有严格的季节限制,常随需要而定。

露地蔬菜和花卉主要是春秋两季。

果树一般早春播种,冬季温暖地带可晚秋播。

亚热带和热带可全年播种,以幼苗避开暴雨与台风季节为宜。

1.春季播种绝大多数园艺植物都可在春季播种。

春播应做好种子的贮藏和催芽工作,以保证出苗;春播时间宜早,但以幼苗出土后不受晚霜和低温的危害为前提,当土壤解冻后,及时进行整地播种,在生长期较短或干旱地区更为重要。

实践证明,春季早播木本类园艺植物可增加生长时间,使出苗早而整齐,生长健壮。

在炎热的夏季到来之前苗木可木质化,增加抗病、抗旱的能力,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

但对晚霜危害比较敏感的树种则不宜过早播种,应考虑使幼苗在晚霜后出土,以防晚霜危害。

一年生花卉,又名春播花卉,多产热带和亚热带,耐寒力不强,遇霜即枯死。

通常于春季晚霜终止后播种。

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冬季寒冷时期长短不一,因此各地春播适宜期不同。

我国南方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北方则在4月上、中旬。

此外,为提早开花,往往在温室或冷床中提前播种,晚霜过后再移栽于露地。

北方在冷床进行一年生花卉的春播时可在3月下旬,陆地春播可在4月中旬。

春播的优点:(1)春季播种适合很多树种的特征,符合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2)春季播种土壤水分适宜,温度逐渐升高,种子发芽快,种子在土壤里的时间短,受害机会少;(3)减少幼苗出土后的低温危害;(4)播种地的管理比秋播省工。

春播的缺点:播种时间较短,田间作业紧迫,易拖延播种期,影响苗木质量。

2.秋季播种秋季也是一个重要的播种季节,一般除种粒很小和含水量大而易受冻害的种子之外,多数木本类园艺植物种子都可以在秋季播种,尤其是一些休眠期比较长的种子或板栗、山桃、山杏等大粒种子或种皮坚硬、发芽较慢的种子,都可进行秋播可使种子在圃中通过休眠期,完成播种前的催芽阶段,翌春幼苗出土早而整齐,延长苗木的生长期,幼苗生长健壮,成苗率高,增加抗寒能力,不仅减免了种子的贮藏和催芽处理,又减缓了春季作业繁忙、劳力紧张的矛盾。

由于秋播出苗早,要注意防止晚霜的危害。

适宜秋播的地区很广,特别是华北、西北、东北等春季短而干旱有风沙的地区更宜秋播。

但是鸟兽危害严重或冬季极度寒冷地区应避免秋播。

秋播的时间,要根据树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而定,休眠期长的种子要早播,可随采随播;一般树种秋播时间不宜过早,多于晚秋进行,以防播后当年秋季发芽,幼苗遭受冻害。

两年生花卉秋播,要求在严冬到来之前,在冷凉、短日照气候条件下,形成强健的营养器官,次年春天开花。

两年生花卉秋播适期因南北地区不同而异,南方较迟,约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北方较早,约在9月上旬至中旬,北京地区一般在8月中下旬播种。

而在一些冬季特别寒冷的地区,如青海,两年生花卉,皆春播。

另外,一些露地两年生花卉在冬季严寒到来之前,地尚未封冻时进行播种,北京地区一般可在11月下旬进行,使种子在休眠状态下越冬,并经春化阶段,如月见草等。

还有一些直根性的两年花卉,亦属此类,如飞燕草等,初冬直播在观赏地段,不用移植。

如冬季未能播种,也可以在早春地面解冻约10cm深时进行播种,早春的低温尚可满足其春化的要求,但不如冬播生长良好。

秋播的优点是:(1)秋播工作时间长便于劳力安排;(2)休眠期长的种子,冬季在苗圃地里完成催芽过程来春发芽早;(3)种皮厚的种子通过冬冻,春季化冻促使种皮开裂,便于种子吸水发芽。

所以,秋播翌春幼苗出土早而整齐,苗木生长健壮,抗性强,成苗率高。

播种的缺点是:(1)翌春土壤容易板结,或遭风蚀、土压、圃地冻裂(北方)等自然灾害,常使场圃发芽率低,出现严重缺苗现象,影响苗木产量;(2)秋播要加大播种量、用种量多;(3)秋播后种子在土中的时间长,鸟兽危害的机会多,昱春出苗早幼苗受晚霜的威胁大。

因此,在北方寒冷或风害严重等地区,应尽量在春季播种。

3.夏季播种夏季播种适合在春夏成熟而又不宜贮藏或者生活力较差的种子,如枇杷等。

一般在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

夏季气温高,土壤水分易蒸发,表土干燥,不利于种子的发芽,尤其是在夏季干旱地区更为严重,因此覆草保墒,在雨前进行播种或播后灌一次透水,这样浇透底水有利于种子的发芽。

播后要加强管理,适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降低地表温度,促进幼苗生长。

播种后的遮阴和保湿工作是育苗能否成功的关键。

夏季蔬菜育苗的播种期应综合考虑种植方式、气候特点、蔬菜种类和所选用的品种而定。

夏季由于温度高,幼苗生长发育快,育苗时期较秋冬蔬菜育苗大幅度缩短,瓜类蔬菜只需要15——20天,茄果类蔬菜30——35天,甘蓝类蔬菜的苗龄为25——30天。

长江流域秋甘蓝一般6月下旬播种育苗,秋季延后栽培的茄果类蔬菜7月上中旬播种育苗,瓜果类蔬菜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育苗。

另外,有些植物如非洲菊等,因种子含水量大,失水后容易丧失发芽力或寿命缩短,采后最好随即随播。

表2-1为部分园艺植物播种期。

(插入图片)4.冬季播种冬播实际上是春播的提早和秋播的延续。

我国南方冬季气候温暖、雨水充沛,都采用冬播。

如福建和两广地区的马尾松、杉木常在初冬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发芽比春播的迅速而整齐,幼苗抗害力强,生长健壮。

二、播种密度与播种量的计算1.苗木的密度(1)密度的作用苗木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上的苗木数量。

苗木密度适宜与否,对于苗木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对苗木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为苗木的丰产特点是:要在保证苗木个体质量的前提下,得到最多的数量。

但是,苗木的质量与数量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即数量太多则质量会受到削弱。

反过来,在一定范围内数量少则质量高。

因为苗木过密时,不仅每株苗木的营养面积小,而且由于苗木相互遮荫使光照不足,影响了苗木的光合作用强度,使苗木体内制造碳水化合物量减少。

碳水化合物是苗木生长的物质基础,它的减少必然会使苗木的质量下降。

在这样条件下培育的苗木,一般是苗木细弱、叶量少、茎根比值大、苗木分化严重,顶芽小而弱,根系不发达,干物质重量小,这样苗木造林成活率低,过稀的苗木,不仅不能保证单位面积上和产苗量,质量也不好,苗木生长不均匀。

针叶树苗过稀生长不良。

而且圃地容易滋生杂草,增加了圃地水分和养分的消耗。

只有在密度适宜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苗干粗壮、枝叶繁茂、根系发达、茎根比值小、干物质重量大、造林成活率高的苗木。

苗木密度关系到生产苗木的质量和数量。

适宜的苗木密度是培养质量好、产量高、抗性强苗木的重要条件之一。

不同的树种其生物学特性不同,适宜的密度也不一样。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单位面积苗木密度大,苗木获得的营养面积不足,争夺养分激烈;光照不足,降低了苗木的光合作用,苗木内营养积累少,生长势弱;通风不良,易滋生病虫,对苗木产生危害。

这些都导致了苗木根系、茎、叶发育不良,抗逆性差,一级苗产量低。

单位面积密度小,苗木产量低,苗间空地多,易生杂草,杂草与苗木争夺养分,也给抚育管理带来麻烦。

合理的密度是要在保证苗木达到一定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合格苗的产量。

苗木密度要根据树种特性和圃地条件来确定。

适宜的苗木密度(最佳密度)是指苗木的质量和产量都较高 ,即 合格苗数量最多的密度。

适宜的密度因树种的生物这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不同而异。

现根据各地的生产经验和科学试验结果,提出密度范围如下:针叶树种1年生播种苗每平方米的产苗数:生长快的树种为90—300株;生长中等和缓慢的树种为400—600株,云杉苗可达700—800株左右。

阔叶树种1年生播种苗每平方米产苗数:大粒种子和生长快的树种为25—50株;一般树种多数为60—140株左右;至于需要进行幼苗移植的速生树种如台湾相思、木麻黄和桉树等为500—750株左右。

(2)确定密度的原则适宜的密度是相对的,它受很多条件支配,由于树种的特性,环境条件的优劣、育苗经营集约程度的不册而有较大的变化。

例如:第一,不同树种的生长快慢不同因而单位面积产量不同。

生长慢的宜密,生长快的宜稀。

如落叶松1年生播种苗每亩产苗量约16—20万株,而杉木1年生播种苗每亩产苗量3.6万至8万,至于阔叶树种每亩产苗量多数树种为2—4万株左右。

第二,同一树种因苗圃地所处的土壤、气候条件不同,水、肥条件不同,单位面积的产量也不同。

如油松1年生播种苗在环境条件较好和肥水措施及时的苗圃,亩产可达18—20万株以上,而在条件较差的苗圃只13—14万株。

第三,育苗的年龄大小与密度有关。

同一树种在同一地区,培育1年生苗比2年生苗密些。

第四,从苗木种类来说,培育播种苗直接造林时,比培育播种苗之后再行移植育苗的苗木要适当稀一些。

此外,还要考虑育苗使用的机器、机具的规格确定行、带的距离。

密度大小表现在株行距上,播种育苗主要体现在行距的大小。

行距过小不利于土壤管理和施肥等工作,通风透光也不佳。

播种苗床的行距一般以8—25厘米为宜;大田育苗一般行距为50—100厘米,双行的行距10—20厘米为宜,具体数字因地制宜。

针叶树种带状育苗和行距为10厘米左右。

2.播种量(1)播种量的计算播种量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播种行上所播种子的数量,通常以重量表示,大粒种子也可用粒数来表示。

播种量太多、既浪费种子,间苗又费工。

播种量过少,不能完成计划的产苗量。

为了节约种子,降低育苗成本,保证壮苗丰产,必须根据种子质量指标、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单位面积的计划产苗量等因子用科学方法计算播种量。

计算播种量应有以下的条件:①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产苗数;②种子品质指标:净度、千粒重、发芽势;③种苗损耕系数。

计算播种量可用下式: X=C.21000...G P W A 式中:X —单位长充(或面积)实际所需要的播种量(公斤);A —产苗数(单位长度或面积);W —千粒重(克);P —净度(△数);G —发芽势(△数);10002—常数;C —种苗损耗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