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量具设计的管理规范标准

量具设计的管理规范标准

量具设计制造规范2003年7 月目录页1.0 量具技术要求—总则 52.0 设计资料和设计认可 53.0 量具设计和图纸一般要求 6 3.1 零件状态 6 3.2 零件基准外形7 3.3 零件尺寸检验7 3.4 关联尺寸计算7 3.5 校对规的外形和鉴定8 3.6 量具组合轴装配或量具探头分装详细说明10 3.7 量具/ 校对规公制和英制尺寸10 3.8 标准件使用11 3.9 量具定位和接触磨损12 3.10 量具进入或导向器12 3.11 量具的移动和水平方法13 3.12 结构设计完整性和人机工程学13 3.13 涂层保护143.14 量具装配和零件标识14 3.15 附件和散件储备15 3.16 量具刻度和显示面15 3.17 定值量具尺寸和公差16 3.18 量具/校对规检验报告17 3.19 特殊装备/检验程序17 3.20 操作人员细则18 3.21 图示式操作牌20 3.22 机械刻度显示器21 3.23 气动和电子传感器213.24 电子显示器214.0 手动量具定性量具22 4.1平面环规和塞规22 4.2螺纹环规和塞规23 4.3花键量具24 4.4可调式卡规25 4.5阶台深度规25 4.6直观参考/目测/样板量具264.7固定式卡规和板式量具275.0 手动量具定量量具27 5.1机械和电子指示量具28 5.2气动,气-电动,电动量具285.3校对件306.0自动量具307.0测量系统分析35 7.1目的35 7.2参考资料35 7.3 验收标准357.4 量具买断/允许发货36附录A量具设计制造检查表37B检验证书39C测量系统分析和买断文件40D零件尺寸检查表421.0 量具技术要求—--总则1.1 下列量具的技术要求是用来提供给测量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者的,本件所称的量具是动力总成零件设计和制造的量具。

这些技术要求随设计、概念、工艺等不断改进。

.1.2 新增、重新制造、改进的量具均要用这些技术要求,这些技术要求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量具,包括手动检测工件的量具、综合量具、机械控制量具、后置于生产线的独立自动量具及用来校准调试这些量具的各种类型的量具校对规。

1.3 不管本技术要求是否在量具定单上提及,所有的量具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SGMPT技术要求(例如:总体要求、安全、噪声、图纸、电气、压缩空气、液压).自动量具被认为是特殊机械,所以必须符合所有的SGM标准和SGMPT技术要求.1.4 当接到报价的要求时,应与SGMPE取得联系,以获得一系列完整的信息。

可使用量具设计和制造清单,见本技术要求附录A,设计并制造量具、以及仅要求量具设计,均应做上述工作。

2.0 设计资料和设计认可2.1 准备零件图纸并提交给SGMPD检具工程师概念/ 设计认可.设计认可过程可分为最初的概念认可和以后的设计认可。

概念认可指同意量具初步的检测方法和装配形式。

设计认可指同意量具总成形式,.零件状态(3.1部分),零件尺寸的检验(3.3部分),图示式操作牌(3.21部分),量具检验报告(3.18部分),校对规的外形和鉴定(3.5部分)和每个刻度显示表面图解说明,颜色编号,仪器布置(3.16部分),无论哪个都适用.原理和设计可分开或是同时进行均可。

如果认可的图纸带有修改标记,则要在生产前重新提交给SGMPD检具工程师正确图纸。

3.0 一般量具设计和图纸要求3.1 零件状态3.1.1 零件横截面在第一张装配图中以独立的视图表示,"零件状态"图位于标题栏附近,并标明"零件状态"字样。

它可以是零件局部视图。

3.1.2 横截面视图必须是粗线/显示原图中加工部分。

3.1.3 这个视图中要显示被测要素及其他影响量具设计的尺寸.所用尺寸应与加工工艺尺寸相符。

3.1.4 标注每个被加工零件工艺尺寸或零件图纸尺寸,一般缩写为“Proc Ref”或“P/P Ref”。

3.2 零件参考外形3.2.1 在所有视图中显示零件参考外形,显示量具与零件接触的部分(以红线为好),允许零件外形的局部剖视。

3.2.2 零件参考外形须用双点划线显示产品零件相应的被测部分。

3.2.3 零件定位面必须在主要装配视图中表示。

3.2.4 从定位面到量具中心线间的尺寸/公差要在装配视图中表示。

3.3 零件尺寸检验3.3.1 在装配视图中,显示所有零件的被检测尺寸。

3.3.2 无论是零件图或工艺尺寸,零件参考尺寸必须标注。

3.3.3 所有带数据显示的量具(手动和自动),每个在同一量具中被检测的尺寸必须在第一张装配图标题栏附近制成表,这张表的内容需包括本技术要求附录D的资料。

3.4 关联尺寸计算3.4.1 任何量具所检测的尺寸计算须在量具图中体现,如在标题栏中显示有其他零件的计算部分,这些尺寸必须标明零件号和工程更改日期。

3.4.2 量具构件、安装调试或检查尺寸的计算必须在图纸中显示。

例如:辅助测量球的尺寸,阶台销式量具的阶台和其他不是直接从零件图纸或工艺要求中得到的尺寸。

3.4.3 包括零件剖面图和/或着涉及到三角法计算的简图。

3.4.4 在GA3.4.3中所述图纸中,所有计算必须按一步接一步的形式标注。

3.4.5 关联计算尺寸要在同一页中显示,如果需要,可以附加计算书。

3.5 校对规的外形和鉴定3.5.1 校对规的数量和名义值必须符合以下几种的一种A) 最大和最小校规B) 均值校规C) 最高最低校规D) 组合式线性检验量具3.5.2 SGMPD量具工程师指定校对规限度,可以是图纸、工艺尺寸、等级等。

3.5.3 最大或最小限度校对规须是公称尺寸的单向偏差,每个最大或最小校对规公差不超过最大或最小校对规尺寸的5% 。

3.5.4 均值校对规必须是双向偏差,其总的偏差必须不超过工艺要求的5%,不许平分名义值总公差,当加工零件公差为0.013mm(0.0005英寸)或更小,均值校对规不推荐单独使用。

3.5.5 最高和最低极限校对规(超过限度、范围、线性)利用量具系统的线性来提高校准精确度或降低成本。

偏差与最大、最小的校对规相同。

3.5.6 在图纸中必须规定校对规的数值,包括确认符号见这个技术要求的3.18部分。

3.5.7 校对规的外形必须模拟校对零件的产品,除非SGMPD量具工程师们认可。

3.5.8 校对规单层结构是最佳的,需要多层的校对规装配起来,需要精确设计和可靠的机械保证,多层校对规必须提供分装零件数目.3.5.9 在那些情况下多层校、对规分装配零件数已规定,图纸必须显示以下资料:A) 材料清单:数量“0”定购数据“见零件图”B)装配图标记相应的记录在圆框中“零件组成_____”3.5.10 校对块须电笔刻制或打钢印来显示以下资料A)最少包含信息-----量具号-----零件号-----序列号,-----最小、最大、均值、垂直度、径向跳动.(一般简称为:Min,Max,Mean, SQNS,Runout).B) 如果空间允许,可以刻以下内容:-----公称尺寸-----零件名称C)在校规上打印图中特殊注释的标记3.5.11 校对规的颜色需考虑编码,颜色需耐用且清晰可见,推荐滚花(或钻浅坑)后油漆.配色表3.6 组合塞规装配或量具测头分装配详细说明3.6.1 手动或自动量具的每个组合塞规或分装配的量具探头须有指定或单独的识别号。

(组合塞规指外形类似塞规,其空心轴当中有滑杆等零件来传递千分表/传感器与特殊构造测头之间的数据,常被用来检测零件的深度/孔径/位置度等参数)。

3.6.2 量具图在单独的"0"号纸上完整显示组合塞规或分装配量具探头的横截面视图,每个零件标注带圆圈指引线的零件号。

3.6.3 量具图须显示组合塞规或分装配的量具测头的可操作性。

3.6.4 在量具号给定的情况下,组合塞规或分装配的量具测头的量具号详述在此量具号后面.量具图显示组合塞规或分装配的量具测头外形,给出零件号和参考给定的量具号。

3.6.5 在量具轴或分装配的量具测头零件数给定的情况下,图纸必须显示以下资料:A) 材料清单:数量“0”定购数据“见零件图”B)装配图标记相应的记录在圆框中“零件组成_____”3.7 量具/校对规公制和英制尺寸3.7.1 如果零件制用公制, 量具/校对规须用公制,既用公制又用英制双标注是不允许的。

3.8 标准件使用3.8.1 在量具设计中尽可能用标准量具件。

3.8.2 标准件举例A) 通止塞规和环规H) 铰链装配B) 探头I) 阶台深度规C) 螺纹量具J) 球滑动导轨D) 扫描规单元K) 伸缩量具E) 输送单元L) 卡头和主轴F) 百分表保护夹头M) 带表量缸表G) 底板在量具设计和制造中使用不在以上清单的标准件和装置,也须考虑其经济性。

3.8.3 当规定标准件时,应在明细表上注明所有必要的资料,使定购的标准件能方便地与要求一致。

.3.8.4 任何相关的或必要的标准件更改,必须完全地在量具图上详细说明,这样做是便于定购更换标准件。

任何标准组件(如用于接触面上镶块)的修改必须在零件图中详细说明。

3.9 量具定位或接触磨损3.9.1 量具的定位面尽可能是均匀磨损处,避免定位面凹凸不平。

.在基准面处考虑清除毛刺并考虑用淬火钢件做互换件。

量具定位零件与机床定位零件相同。

3.9.2 量具接触点尽可能设计在磨损小或均匀磨损处3.9.3 所有零件定位,定位面应做成可分的单元,便于替换。

3.9.4 量具定位和磨损表面推荐材料如下:A) 淬火钢—低成本,仅用于切削困难处或不需高耐磨损处。

B) 硬化和硬化铬钢板---高成本但耐磨,不能用于接触压力引起的镀层剥落出。

C) 钨的碳化物---固定后铜锌合金焊接,又适用于金属镀层.(不允许用粘接剂).高成本但耐磨,常被应用于实际设计/制造。

3.10 量具进入支架或导向器用来测量零件外径或内径的进入支架或导向器,其作用尺寸须在零件图上标注。

不允许使用制造厂技术说明代替全尺寸标注。

.3.11 量具的移动和水平安装方法3.11.1 每个夹具式检具重量超过10磅,必须安装脚或轨道至少1英寸高,允许手在底面进入。

3.11.2 量具全超过40磅,须有提升螺纹吊环.3.12.3 地面安装夹具式检具,须在脚下放调节平垫。

3.12 结构设计完整性和人机工程学3.12.1 所有量具须根据1992年2月分布的GM人类工程学标准,GM标准ERG1.0设计,与有效的人类工程学人类因素原理相同.3.12.2 所有量具须考虑采用常规、耐用可靠的手柄,以及量具工程师们认为经反复使用仍不可能发生损坏的形式。

量具的设计应保证量具在使用过程中刚度,精度不致于减少。

3.12.3 对那些因意外冲击而可能被损坏的量具零件,应加保护装置,不阻碍量具使用,易采集数据易维修.3.12.4 精密量具的测量装置(指示器、气/电显示柱或电子芯片等)须输送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