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被看好的10大电动汽车锂电池厂家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2012-8-28 14:11:48 关键词: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锂电池1、JohnsonControls-Saft(美国江森自控和和法国Saft的合资公司)JohnsonControls,Inc.(纽约证交所代码:JCI)和Saft(欧洲证交所代码:SAFT)已达成协议,关闭其合资公司JohnsonControls-Saft。
该合资公司建于2006年,主营锂离子汽车电池的开发和制造。
据协议条款,JohnsonControls将现金收购Saft所占$1.45亿美元的公司股份。
协议包括JohnsonControls向Saft支付的一笔事前特许权使用费,用于展期JohnsonControls在所有市场使用某项Saft锂离子技术的许可。
此交易有待监管机构的批准,最早可能于2011年9月30日达成。
JohnsonControlsPowerSolutions总裁AlexMolinaroli先生表示:“非常感谢与Saft这段时间的合作,很高兴能够以互利的方式解决这件事情。
”Saft管理委员会主席JohnSearle先生认为:“很高兴此争议能得到快速积极的解决,这符合我们客户、员工和股东的利益。
另一方面,Saft就此不再承担合资公司的现金与损益责任。
Saft管理层现在全力以赴,在精心挑选的所有市场中,为我们的锂离子技术寻找发展良机。
”随着双方一致同意结束合作关系,两家公司之间的所有法律程序也告结束。
“对JohnsonControl s来说,此协议进一步反映出我们对高级电池行业的战略思考。
”Molinaroli先生认为,“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此领域的已有进展,此外,现在我们可以围绕技术、系统、应用和业务模型,扩展全部战略能力。
”合资公司的所有资产都将由JohnsonControls接管,只有法国夏朗德的一座工厂将于2012年底移交给Saft。
交易完成之后,JohnsonControls将经营该公司,履行公司的现有合同协议,相应地与客户和供应商开展合作。
关于JohnsonControls:JohnsonControls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地区的客户服务,是多种技术和行业的全球领跑者。
公司的154,000名员工齐心协力,为优化建筑物的能源和运营效率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提供铅酸汽车电池和高级电池,为汽车提供内饰系统。
JohnsonControls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可追溯到1885年公司成立之初发明的首台室内电动恒温器。
通过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我们承诺为股东提供价值,助力于客户的成功。
2011年,《企业责任杂志》在其年度“企业公民百强”名单中,将JohnsonControls 列为第一。
关于Saft:Saft(欧洲证交所代码:Saft)是工业高级技术电池设计与制造领域的世界领导者。
本集团是全球领先的镍电池和主要锂电池制造商,产品广泛用于工业基础设施和流程、运输以及市政和军用电子。
凭借其锂离子技术,Saft的太空和国防电池世界首屈一指,这些技术在能源储存、运输和电信市场中也大受欢迎。
Saft目前有4,000名员工,分布在19个国家/地区,另有16个生产基地和广阔的销售网络,这些都将推动集团未来的加速发展。
2、A123系统公司(由麻省理工学院、通用电气等投资成立,该公司与大陆集团有合作A123系统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ONE)是美国一家专业开发和生产锂离子电池和能量存储系统的公司,其公司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以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寿命长,和卓越的安全性能领先于锂离子电池市场。
其技术面向的产品领域为下一代交通运输、电网和消费应用产品。
A123的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沃尔瑟姆,能源解决方案,电池研究、开发和测试均在马萨诸塞州;A123的高级研究和政府解决方案,汽车解决方案,材料研究是在密歇根州完成的;在美国密苏里州,德国,韩国,中国上海、常州拥有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生产设施。
A123于2001年在麻省公司简介理工学院(MIT)成立,3位创办人之一是MIT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华人教授Yet-MingChiang(蒋业明),一位是MIT的商业研究顾问RicFulop,另一位则是担任技术长的康乃尔大学材料科学博士BartRiley。
A123刚成立时,总员工数只有5人,资金来源只有美国能源部的科技项目经费10万美元,其余的,只有从MIT拿出来的0.5克材料而已。
惊人的是到2007年初,A123的资本额激增到1.02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250人,来自Fortune前500大企业的订单超过1亿美元。
今天,A123全球员工已经超过2,000人。
产能建设投资近10亿美元(2009年至2012年),每年产出数百万颗电池芯(cell)和数百吨正极材料粉体。
财务压力压垮锂电巨头本月初,A123Systems表示,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万向集团希望购得该公司80%的股权。
A123Systems三年前从美国政府获得了2.49亿美元的绿色技术拨款。
A123称,万向集团计划向其投资4.5亿美元。
美国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疲弱,给A123等电池供应商带来财务压力。
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Ener1去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曾获得1.185亿美元的联邦拨款。
A123执行长DavidVieau称,与万向进行的任何交易都必须获得中美双方政府监管机构通过。
Vieau周三对投资者表示,“与万向达成协议将让我们与汽车和清洁技术行业中一个成功的全球大品牌实现结盟。
”万向执行长鲁伟鼎在声明中称,此交易将帮助公司在国内外扩大产能。
Vieau周三表示,其公司希望在中国市场取得良好发展。
在政府主导下,中国的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正在扩张。
A123指出,交易将在年底前完成,快速注入资金将助其渡过未来的几个月。
万向在中国杭州设有一家电动汽车子公司,并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埃尔金设有子公司。
该集团向中国多家大型汽车制造商提供汽车零部件。
万向是一家非国有大型企业,年营收超过130亿美元。
A123与德国宝马汽车、中国上汽集团和美国初创企业FiskerAutomotive签有电池供应合同,并将向通用汽车即将推出的雪佛兰Spark电动汽车提供电池。
3、LG化学(该公司在美国有子公司CompactPowerLG化学隶属于韩国三大集团之一LG集团,是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自1947年成立以来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LG化学通过不断的革新和研究开发活动,成长为领导韩国化学工业的韩国最大的综合化学公司。
LG化学以石油化学、信息电子材料、二次电池等三个事业为中心,通过国内外数十个生产法人、研究所和营销组织,大力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
在美受调查或存在价格垄断据外媒报道,LG化学的发言人称,公司正因旗下产品锂电池可能存在的价格垄断问题,接受美国司法部的调查。
该发言人并未明确给出调查开始的时间,但当地报纸《韩国经济日报》在今天早些时候报道称,美国商务部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启动了对LG化学和三星SDI的调查。
4、EnerDel(Ener1和德尔福的合资公司)据业内人士介绍说,EnerDel公司在找项目方面运气不佳,要么是长期的合作,要么就是合作对象破产了!其电池主要定位于电动车和储能,这两种产业都还处于发展初期,难以盈利!近几年该公司收购扩张方面耗费了不少资金,扩大产能也要大量投入,造成现金流紧张。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该公司大股东是俄罗斯人,占50%股份,不具有纯正的美国血统,因此获得美国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同A123相比就差得多。
母公司破产在竞争激烈及失去一个大客户之后,美国电池制造商Ener1年初向曼哈顿法庭申请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破产保护,该公司曾接受美国能源部1.185亿美元的援助,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和其他型电动汽车用电池。
四个半月前美国太阳能创业企业SolyndraLLC亦向其债权人申请了破产保护,该公司曾接受5.35亿美元的政府担保贷款。
对于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在授予政府支持之前对“清洁能源”公司是否进行了恰当评估,共和党立法者一直持批评态度。
美国能源部曾于2009年给予Ener1公司旗下EnerDel子公司1.185亿美元的援助,作为美国政府扶助该国电动汽车产业一篮子刺激计划的一部分。
据法庭文件,EnerDel使用了其中的5500万美元。
据法庭文件,Ener1临时首席执行官员AlexSorokin称,该公司面临的来自其他电池制造商的竞争加剧,如丰田汽车(ToyotaMotor)及中国和韩国的竞争对手,他们的生产成本较低。
AlexSorokin并称,2011年6月挪威ThinkGlobal公司的破产令该公司受损,ThinkGlobal 是该公司的一个主要客户,它的破产导致了Ener1公司计划重报财务报告(financialrestatement),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接受度慢于预期也是影响之一。
由于深陷财务危机,股价长期低迷,Ener1公司已于2011年被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除牌。
ENER1的失败重重的给电池产业敲响了警钟,Ener1曾经是个行业巨擘,2009年8月,它旗下的电池制造工厂EnerDel,获得1.18亿美元作为美国政府扶助电动汽车产业一篮子刺激计划的一部分。
似乎Ener1有一个成功的开始。
在那时候,它和挪威的电动汽车生产商Think达成电池供应协议,Ener1同时还投资了Think。
在2010年5月,由于Volvo纯电动汽车将于2013投入批产,Ener1宣布将为其供应电池。
2011年1月,Ener1与万向集团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生产电池。
但是从2011年6月开始,由于Think公司在挪威申请破产,Ener1的前景开始失色。
Ener1需要从其盈利中扣除7300万美元。
这是导致Ener1没落的主要原因吗?电动车需求的低迷其实才是主因。
该公司的CEO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电动乘用车的普及率低于预期导致锂电池需求量低,从而致使我们的商业计划受到了冲击。
”5、AESC(日产和NEC的合资公司)由日产汽车(Nissan)、日本电气(NEC)以及NEC东金合资创立的「AutomotiveEnergySupplyCorporation(AESC)」公司。
与现行镍氢电池相比,AESC所研发的锂电池可提供近两倍的电力容量。
而独特的层压式结构,也让锂电池模组的体积更为轻巧实用。
同时,NEC集团开发的锰金属制成的电极,拥有更佳的稳定性,片状结构也有助于散热效能。
据悉,在真车行驶实验中,不但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验证,还实现了行驶100000公里以上(*)的超长使用寿命。
6、PEVE(丰田和松下的合资公司)PEVE(PanasonicEVEnergy,全称“松下电动汽车能源公司”)是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及其子公司松下电池工业公司和丰田汽车三方于1996年12月联合出资成立的专业生产车用动力电池的公司,当时主要是生产汽车用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也进行锂电池的研究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