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
(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
{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
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
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学衡”与“甲寅”:五四时期著名的复古主义文化流派。
它们分别得名于《学衡》杂志和《甲寅》杂志。
《学衡》1921年1月创刊于南京,其代表人物是留学欧美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
《甲寅》由章士钊主编,1914年创刊于日本东京,不久即停刊。
1925年由月刊改为周刊在北京复刊。
章士钊是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其复古活动带有官方性质。
共同点是:他们的主要人物都是留学生,是穿着西装的复古派,在社会上有很大的迷惑作用;他们在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同时也反对马克思主义。
不同点:学衡以昌明国粹为宗旨,主要从事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复古活动,西洋派。
甲寅带有官方性质,主要攻击文学革命和白话文,是所谓东方文化派的组成部分。
湖畔诗社”(五四):“五四”时期著名的诗歌社团。
1922年成立于杭州,由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共同发起。
他们出版有四人诗合集《湖畔》。
应修人、潘漠华和冯雪峰还出版有三人诗合集《春的歌集》。
四人中以汪静之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
他于1922年出版的《蕙的风》以直率地表达男女爱情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蕙的风》是汪静之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
“新月诗派”(20年代):二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反对感伤主义主张理性主义和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得名于1924年夏成立的新月社。
他们以提倡新格律诗而独树一帜,故又称“格律诗派”。
其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和徐志摩(“三美”音乐美,艺术美,建筑美)。
该诗派的形成以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的创办为标志。
这时期的主要诗人还有朱湘、饶孟侃、孙大雨、于庚虞、刘梦苇等。
该诗派的结束以1931年陈梦家编选的《新月诗选》的出版为标志,这时期又出现了方玮德、林徽音、方令孺等新诗人。
该诗派在诗歌艺术方面的追求,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问题小说”(五四以后的几年间):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
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
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
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新感觉派”小说(30年代现代主义):三十年代著名的小说流派。
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所以其小说又称“现代派小说”。
其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夜总会的五个人》)、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等。
他们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意识流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冲突,以快速、跳跃的节奏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该派最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是施蛰存。
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等。
“冰心体”:冰心散文独具特点的一种清丽、典雅的语言风格。
古文学语言与现代文学语言相交汇,在行文中时不时出现某些文言词语;既凝练明快又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美感丰富,抒情性强;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语言的音乐性强;形容词重叠形式,语言活泼而意味深长。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一般是指从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中国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涨和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而成长起来的革命文学创作和组织活动。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寻根小说(1985年前后):一批青年作家改变文学视角,立足于构建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
他们超越社会政治层面,强调地域,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的思考创造,形成了一股潮流。
寻根小说的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探寻中华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有现代派的象征,抽象等手法。
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朦胧诗(80年代):指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新写实小说”(80年代现实主义):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注重对现实“原生态”的还原);(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4)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与无奈;(5)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采取“冷漠叙述”。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池莉、方方、刘恒等。
“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俄国的“十月革命”对文学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改变了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进程,而且还决定了新文学的发展方向。
文学革命的开始,宣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分析题:1、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具有双重涵义。
其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史”的命题,因为他通过批判五四文学的霸权,确立了“被压抑的现代性”即“晚清现代性”的文学史价值,在启蒙文学史和左翼文学史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方式;(通过辩证否定,强调晚清文学的历史地位);其二,将其理解为一个“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解构命题,该命题的意义不在于挑战有关中国现代性的五四起源论,而在于挑战“起源论”本身;(五四文学一部分来于对晚清文学的继承)。
这两种涵义不仅在于揭示该命题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更在于凸显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
先于五四,却总是存在于五四的阴影之中。
和五四相比,晚清同样是个大变局的时代。
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版社和报纸为文学提供了发表的新天地,因之彻底改变中国文学的面貌,只是,它没有表现为五四似的狂飙突进青春无敌而已。
2、结合作品分析阿Q的艺术形象?①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困农民。
他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没有固定职业,靠打短工为生;在“恋爱悲剧’之后,唯一的财物也被赵老爷等人敲诈走了。
②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他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说自己是“胜利者”。
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未庄人生活习惯的地方而鄙夷城里人;他身上又有恃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了强者如王胡等的凌辱之后转而欺侮更小的弱者如小D等。
③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认知上。
阿Q本来痛恨革命。
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时,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
但阿Q革命的目的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什么东西”,于革命意义,丝毫没有了解。
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