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乐至中学鄢兴科人的心理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都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的。
从广义上讲,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老年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研究心理发展的过程的规律与学生心理特征,对老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作用。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道路的时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促进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主要的心理特点:认识发展的特点: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急剧转化,辩证思维得到明显发展,发散思维活跃,有新的思维品质,敏捷性和批判性增强,创造能力增强。
情感意志发展特点:情感发展的特点:其一,情感丰富和高级情感发展。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不仅开始发展了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体验也迅速发展,这是青年情感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此外,青年的友谊感,对升学就业的情感体验,对异性的情感体验,均比儿童少年时代丰富和深刻。
其二,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高中学生常常将情绪情感埋藏于心,不愿让人知道;有时夸张表现其情绪情感。
对于高中生的情绪情感,教师应当仔细观察,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才能恰当地进行教育。
其三,情绪不稳定。
高中学生情绪强烈,但不太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但高中学生的情绪并不像儿童那样简单易变。
高中生情绪强烈,体验深刻,因而无形之中会使其较长时间地沉浸在已经发生的情绪状态之中,加上青年情感丰富深刻,他们可以较长久地回味已经发生的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心境,从而表现为执拗。
其四,情感的倾向基本定型。
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生观、世界观的逐渐形成,使得高中学生情感倾向基本定型。
高中学生的爱与恨受他们的原则所限制。
例如,他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和对贪污腐化现象的深恶痛绝,是与青年的道德评价准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意志的发展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高中学生的意志行动也表现出明显的自觉性和坚持性。
他们能够独立地下决心,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并且充满自信,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同时,还能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自觉而积极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但是他们有时也表现出轻率的行为。
因此,还应当不断地加强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使他们在各种情况之下,能够动员自己的经精力和毅力战胜各种困难,创造性地完成各种任务。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高中学生处于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无论是生理上或是心理上,都处于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
研究和掌握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矛盾,有助于教师正确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1.个人隐蔽封锁与渴望别人理解的矛盾高中学生由于社会知觉情绪体验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情感、个性与其他人的区别。
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一方面使得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别人显露;另一方面促使他们愿意通过社会交往去寻求别人的了解与同情。
特别是他们对于异性的好感是不会轻易地流露,这种心理的闭锁性,年龄越大越明显。
这说明高中生能根据客观现实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同时也给教师和家长了解带来了困难。
当然高中生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闭锁,他们往往和同龄的知心朋友或有所敬仰的老师和长辈谈话时毫无保留。
所以针对这种封闭性的方向性,老师和家长要充分地理解,不要轻易地责怪他们,教师应制定特定的方案,要在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给予启发和引导,找合适的人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保证孩子心理正常健康的发展。
2.求知欲强和鉴别能力低的矛盾高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对一切的新鲜事物都有兴趣都想了解,但是社会生活领域复杂多变,各种好坏的信息混杂其中,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给他们。
然而高中生由于鉴别力低,常常良莠不分,这就使得他们的求知欲强和鉴别力低产生了矛盾。
高中生独立意识增强,遇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不轻易向别人请教,甚至对别人的意见也不轻信忙从,这样,高中学生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一方面,要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可选择的学习材料。
解决高中生的这个矛盾的根本办法,不是禁锢或是消极地防御,而是正面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培养鉴别能力。
3.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高中学生的理想有以下特点:第一,高中生的理想开始形成到初步确立阶段,当然多数高中生还很难说理想已经完全确立,还需要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步确立。
第二,从外在理想向内在理想逐步发展。
第三,从个人理想向社会理想逐步发展。
第四,从非现实理想向现实理想发展。
第五,从认识水平看,从具体形象理想到综合理想,再到概括理想发展。
高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美好的未来的追求也特别强烈,并力图把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
但是处于青春初期的高中学生既有其现实的成分,也具有相当地浪漫主义色彩。
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矛盾时,容易产生不满或悲观失望的情绪,个别学生甚至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失去学习的信心。
对此,教师一方面应教育和引导学生着眼于现实,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艰苦奋斗,努力克服困难和障碍,尽量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二、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因此,高中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高中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高中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以上情况说明高中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高中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
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
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高中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
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
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高中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高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高中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高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不和父母对高中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