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
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8.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
12.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13.黄土梁: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可分为平顶黄土梁和斜梁两种。
14.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5.逆向河:岩层倾向相反而汇入次成河的叫逆向河。
16.断层线崖:由断层活动造成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
18.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水系的形式就是这种组合的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19.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20.雪线:山区积雪随着季节而变化,冬季积雪区扩大,积雪高度也下降,夏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也上升。
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总是上升和回复到大体同一海拔高度,因而在这个高度以上成为多年积雪区,以下为季节积雪区。
其间的界限叫雪线21.雅丹地貌:极干旱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
22.背斜谷:向斜山和背斜谷是逆构造的,称为逆地形,或倒置地形。
倒置地形的形成是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比较发育,侵蚀作用进行得比较快,背斜山逐渐发展成背斜谷。
23.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故称新月形沙丘24.流域:分水岭围限并有径流流入干流及其支流的集水区域。
25.向斜山:褶曲构造受外力作用在张节理发育的背斜轴部,侵蚀作用较强,发育成谷地,即背斜谷,向斜处形成山地,即向斜山。
26.岩溶丘:熔融岩流冲出地面后,迅速在原地冷凝而形成的原形、椭圆形小丘。
27.潮汐作用: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升降流动。
28.横向环流:水流的运动受到河槽边界的限制,因此,水流的平均方向,决定于槽线的方向。
槽线的曲折和断面形态的改变,会使水流内部形成一种规模较大的旋转运动。
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表层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
横向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的影响所产生的。
29.黄土:一种黄色、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它具有多孔隙、富含CaCO 3、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易沉陷等物理化学性质。
30.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
倒石堆的形态规模不等。
结构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无层理31.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32.大样中脊:分布在大样中心部位,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
33.峰林: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离或稍微相连。
34.槽谷:冰川作用大部分仍袭冰覆以前的河流切割的V形谷地,但与河谷却显然不同,冰川谷平直,宽阔谷地平缓,横剖面呈U型或槽型,故冰川谷又称U形谷和槽谷。
35.冻融作用: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由于温度周期性的正负变化,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于是土层经受反复的冻融并发生应力变形,产生冻涨、融陷、流变等一系列不同于非冻土区的力学表现。
冻融反复交替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36.雅丹:在极干旱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
37.风棱石:戈壁砾石迎风面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成风棱,即形成风棱石。
38.潟湖:某些被沙嘴和沙坝包围的部分海滨水体,形成潟湖。
39.常态侵蚀地貌:指湿润气候区的地貌,即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
40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41.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42.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43.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44.逆向河:岩层倾向相反而汇入次成河的叫逆向河。
46.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地部分,它具有河漫滩相冲积物和河床相冲积物的二元结构。
48.石芽: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它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
50.季候泥:由冰水湖泊所形成的沉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天冰融水增多,携大颗粒碎屑入湖沉积,颜色较淡;秋季冰融水剧减,长久悬浮湖水中的粘土胶粒开始沉淀,颜色较深。
这样就形成了季候泥,也叫纹泥。
51.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53.背斜:褶曲的基本形态。
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背斜成为山岭。
但是,由于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而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
54.冻土: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55.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56.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故称新月形沙丘。
它的高度不等,新月形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朝向风向的一坡称迎风坡,坡形微凸而缓,相反的一坡称背风坡,或叫落沙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57.分水岭:分水岭是指河流之间、把相邻流域分隔开来的高地。
在自然界,分水岭可以是山地、丘陵、高地等。
多数情况下分水岭是不对称的58.褶皱:由于水平力的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
59.海蚀台:沿岸向海微倾的平坦台地,它的后缘贴近高潮面,前缘位于低潮面以下。
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影响,平台上可出现一些浪蚀沟和瓯穴以及溶蚀洼地,并披盖一些沙砾。
海蚀平台的形成和发育要求岩石抗蚀强度和海蚀强度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60.蠕动:是指颗粒本身由于冷热、干湿变化引起体积膨胀、收缩,同时又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包括土层蠕动和岩屑蠕动。
61.溶蚀洼地:是指颗粒本身由于冷热、干湿变化引起体积膨胀、收缩,同时又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包括土层蠕动和岩屑蠕动。
63.层流: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
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高含沙量的浑水中或坡面薄层缓流中可能存在。
而在沟槽中很少发生。
由于层流没有垂直于水量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64.准平原:当地貌发育达到阶段4以后,残余分水岭的侵蚀和河谷的下蚀都进行得非常缓慢,地势起伏非常和缓,形成一个微微高出海平面的波状起伏平原,戴维斯称之为准平原65.坡积物:大气降雨或融化后,在倾斜的坡地上,形成面状水流,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处,称为坡积物。
66.洪积物:由洪流作用在山的沟口或山前坡麓所形成的堆积物。
67.残积物:地表及近地表岩石在遭受风化后,残留在原地形成的松散堆积物。
68.冲积物:河流作用在河床中或溢(流)出河床所形成的各种堆积物。
69.洪流:是一种暂时性的急流,历时短、紊动性大、流程不长。
70.面流(片流):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斜坡上形成的一种网状细流。
71.面流作用:面流侵蚀斜坡面,并将洗刷的泥沙搬运到山麓进行堆积的过程。
72.坡积作用:面流作用在山麓的堆积作用。
73.洪积扇:洪流在山口或沟口的堆积物叫洪积物,洪积物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即为洪积扇。
74.冲沟: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
75.冲出锥:间歇性洪流在沟口形成的一种半圆锥状的堆积体。
76.河流地质作用: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77.坡积裙:是在水流在遇到坡度减小,磨阻加大,或突然分散的情况下,它的动能即不足以搬运所携全部泥沙,而将泥沙堆积下来。
坡面水流到了坡麓因坡度突然减小而将所携泥沙碎石沿坡麓堆积下来,其形如裙故称坡积裙。
78.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
79.岩漠:又称石荒漠,分布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为岩石褐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
在这里由于昼夜温差变化急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当水分渗入岩石裂隙形成胀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