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

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

1、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剂型选择的一般原则(10)中药剂型的选择应全面考虑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以及方便性等相关的各种因素。

一般原则是“三效、三小、五方便”,即“高效、速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

(1)根据医疗防治的需要(2)根据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的性质(3)根据处方规定的日服剂量(4)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征(5)根据工厂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

2、试述在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究中,制剂处方的设计与成型工艺研究(15)制剂处方设计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

原则上,应首先研究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有关的原辅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在不同剂型中各辅料作用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筛选辅料的种类与用量。

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片、粒、克、毫升等)计,并写出辅料名称及用量,明确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确定的依据。

最终应提供包括选择辅料的目的、试验方法、结果(数据)与结论等在内的研究资料。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一般应根据物料特性,通过试验选用先进的成型工艺路线。

处理好与制剂处方设计间的关系,筛选各工序合理的物料加工方法与方式,应用相应的先进成型设备,选用适宜的成品内包装材料。

提供详细的成型工艺流程各工序技术条件试验依据等资料。

3、试述在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究中,提取工艺路线的选择及合理性(15)复方药物的有效组分可能是大分子或是小分子,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制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技术条件的设计和优选。

提取工艺的路线设计是根据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功能主治和化学成分。

设计中要注意处方的君臣佐使。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

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在提取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应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准确、简便、具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

在有成熟的相同技术条件可借鉴时,也可通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制订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的依据。

合理的提取工艺,应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提供相应文献资料)。

4、论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剂型对功效的影响(30)药物剂型是使用药物的必要形式,而药物又是通过其剂型发挥作用的。

药物剂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那一种剂型,不仅仅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用药部位来选用,而且还要考虑到对人体的安全、有效、稳定、准确、方便。

目前各种新剂型不断涌现,如植入剂、贴剂、脂质体、纳米粒等。

(1)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药物作用不同。

有少数药物由于应用的剂型不同,其药物作用完全不同。

例如:硫酸镁注射吸收后抑制中枢神经,松弛骨骼肌、有镇静及降低颅内压等作用,口服可用来导泻,外用则消炎止痛; 甘油,外用有吸湿、保湿作用,使局部组织软化,直肠给药可用于治疗便秘,与抗坏血酸钠配成复方注射剂静脉给药可降低眼压,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加等量生理盐水口服即为脱水剂,一般用于治疗脑水肿。

酒石酸锑钾制成注射剂用于治疗血吸虫病,但少量口服(复方甘草合剂)则作为祛痰药;醋酸氯己定(洗必泰)的水溶液或醇溶液为外用杀菌剂,但制成栓剂用于治疗妇科阴道炎或宫颈糜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作用的快慢、强度、持续时间不同。

氨茶碱为支气管扩张药,它可以制成注射剂、片剂、栓剂、长效制剂等几种不同的剂型。

注射剂是速效的,适宜于哮喘发作时应用;栓剂直肠给药,避免了氨茶碱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了心跳较快的副作用,且吸收较快,维持药效时间较长;缓释片剂可维持药效达8~12小时,保持了血药浓度平稳,避免了峰谷现象,减少了服药次数,使哮喘患者免于夜间服药。

此外还有硝酸甘油药膜在体内起效的时间比片剂快3倍等等。

(3)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副作用、毒性强度不同。

吲哚美辛(消炎痛)开始用于临床时为片剂,其1日剂量为200~300毫克,消炎镇痛作用虽然好,但副作用也多,如头痛、失眠、呕吐、耳鸣、胃出血等。

其主要原因是片剂在保存中逐渐硬化而影响崩解度,所以吸收量很低,生物利用度差,如果剂量加大时副作用就更大。

如制成栓剂给药,就可以避免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黏膜引起的一系列胃肠反应,特别是对于长期使用者用药更为安全。

(4)同一药物,制成不同剂型、规格时,其疗效各异。

肠溶阿司匹林0.3克/片,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而0.025克/片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阻止血栓形成。

此外,同一药物,制成同一剂型,由于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不同,作用快慢及副作用等也会不同。

比如阿司匹林栓剂、红霉素片、四环素片由于不是同一厂家的产品,或不是同一批号的产品,其粒子大小、粒径类型、原料晶型、赋形剂和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包衣材料以及工艺条件不同,都会导致生物利用度的明显差异,影响药品的疗效。

再比如灰黄霉素微粉化可使其体内溶解速率加快,胃肠道吸收量增多,疗效增加1倍。

总之,药物与剂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药物本身的疗效虽然是主要的,但剂型对药物疗效作用的发挥和毒副作用的控制,在一定条件下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论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怎样评价工艺对功效的影响(30)制备工艺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药的成败和水平的关键),也是质标、药效、毒理、临床研究稳定样品的前提。

中药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

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

那么,工艺不合理,会影响新药的疗效(有效性)。

工艺合理性研究包括:剂型选择,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成型工艺这几个方面,所以要评价工艺对功效的的影响就得从这几方面入手。

(1)剂型选择药物剂型是使用药物的必要形式,而药物又是通过其剂型发挥作用的。

药物剂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那一种剂型,不仅仅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用药部位来选用,而且还要考虑到对人体的安全、有效、稳定、准确、方便。

(一)剂型对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影响药物剂型不同,其稳定性有显著差异,所以《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对新制剂要作不同剂型其稳定性考核项目不同,考核时间各异。

(二)剂型对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吸收的影响中药制剂种类繁多,组成各异,给药途径也是多样的1、由于各种剂型物质结构的不同、载药形式不同、释放药物的方式与速度不同,它们在体内运转过程及其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明显不同。

如口服的汤、散、丸、片剂药物有效成分经过肝脏,进行代谢,将有一部分被损失;而栓剂可人直肠下静脉进入血液,不经过肝脏;外用膏剂有效成分经透皮吸收进入组织,而静脉注射的药物则直接进入血液。

2、剂型不同,给药后药物溶出、吸收不同,则各自的起效时间、达峰时间、作用强度也随之各异。

(1)从给药途径讲,吸收速度、起效时间等一般按下列顺序由快到慢:静脉>吸入>肌肉>皮下>直肠或舌下>口服>皮肤。

(2)从剂型来看,不同的剂型其药物显效速度差异很大。

一般认为,同一处方以几种不同方法制成不同的剂型后,其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差别明显。

由此看出剂型如果选择不当,药物将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影响机体的吸收。

(2)提取提取工艺的路线设计是根据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功能主治和化学成分。

工艺路线确定后,工艺条件就是考虑的重点。

工艺条件不合理,影响提取效果,进而影响药效。

要寻找提取的有效成分多、疗效好、剂量小的最佳条件。

优选时必须要有有效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为控制指标。

如果提取工艺不合理,将会导致药物有效成分大大减少甚至会留下有毒成分导致毒副作用等一系列反应产生。

(3)分离、纯化分离与纯化工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根据粗提取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分离方法与条件,以得到药用提取物质。

二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尽量保留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同上,如若分离、纯化不合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会使得新药疗效无法发挥,可能会导致毒妇作用的产生。

(4)浓缩、干燥浓缩与干燥应根据物料的性质及影响浓缩、干燥效果的因素,优选方法与条件,使达到一定的相对密度或含水量,并应以浓缩、干燥物的收率及指标成分含量,评价本工艺过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如果浓缩、干燥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后续制剂工艺的进行,同时可能使药物不易贮藏与运输,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5)成型工艺制剂成型性研究应在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稳定与半成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进行,包括制剂处方设计与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两方面。

成型工艺如果不达标,将会使得新药很难上市,将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综上,可以看出制备工艺:剂型选择,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成型工艺这些过程与评价工艺的合理性是紧密相关的。

只有都达到各自的要求才会让新药发挥该有的功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