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阳明思想学说

王阳明思想学说


二“、心“即心理即”理”思想
(一)“心即理”思想的提出理 (二)“心”和“理”的内涵 (三)“心”与理的关系 (四)“心”与物的关系 (五)“心即理”思想的价 值
(一)“心即理”思想的提出
1、“心即理”说,首先是针对朱熹哲学分“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 王阳明不同意朱熹“即物穷理”说,认为朱熹把理架设在人心之外,“今日格草木,明日格昆虫, 后日格舟车,以天下之大,格至何时为至!”并从自己格竹子的痛苦经验中认识到,要从自然之 “物”中格出社会之“理”实在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便毅然抛弃了它,专从“吾心”出发,来建 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把理从天上请进人心,自信只有把理直接安放在人心中,才能消除心与理 为二之弊。
作用,这个“理”就是指自然规律。
( (三三))心“与心理的”关与系理的关系
1、心包万理。 “虚灵不味,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心是一个自满自足的本体。它无理不包,无理不有,不需外求。
2、心与理合二为一,互不分离。 王阳明认为,心就是理,理就是心,二者合而为一,也是互不分离的。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焉?” “天下宁有心外之性,宁有心外之理乎,宁有心外之心乎。” 因为二者合二而一,互不分离,所以“外心求理则无理,遗理求心,则无心。”
是故谓之天理。天理之条理谓之礼。” • 天理之条理就是礼,就是封建的等级制度,发于外就表现为仁、义、礼、智、信
五常即封建的伦理纲常。可见“理”就是封建的纲常伦理。
• (2)理指自然规律。 • “恒之为卦,上震为雷,下巽为风,雷动风行,簸扬奋厉,翕张而交作,若天下之至变也,
而所以为风为雷者,则有一定而不可易之理,是乃天下之理也。” • 天之为雷为风,其变化的原因,王阳明认为必有一个一定的不可改变的规律在起
学界背景:王阳明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术界的 杂乱昏蒙,正是朱子理学“知行二分”的流弊造成学术界如此杂乱昏 蒙状况。王阳明针对此一朱学流弊,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知行合一”, 并认为这才是“对病的药”。
(二)“知”的内涵
•“知”有三层含义:“良知”、“行之始”之知和“行之总结”之知。 •第一,“良知”之知,它是作为知行本体的知,“知行合一”的理论依据就是“良知” 思想。
三“、心“即知理行”合一”思想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理 (二)关于“知” (三)关于“行” (四)“知行合一”的内涵 (五)”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
对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的诸多外部背景条件,大体可分为社 会背景和学界背景两个主要方面。 社会背景方面:王阳明身处的那个时代,正值封建社会日趋衰落、动 荡不断。人们在思想意识层面出现了信仰危机,人们对头脑中原有的 封建伦理道德产生了质疑和动摇。
王阳明思想学说
目录
壹 生平简介 贰 心即理 叁 知行合一 肆 致良知
心学
一、王阳明生平简介
•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祖籍浙江余姚,自 其父始迁局山阴。曾修学讲论于阳明洞,故有阳明之号。明代著 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五) “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
• 1、纠正程朱之学偏颇,力图解决知行脱节的弊病 • 他认为知行本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遂解决了致知繁琐之弊,同时解了知行脱节之弊。
他认为知行脱离就是“失其本体”,“知行合一”就是复“知行本体”。 • 2、反对悬思盲行,主张实学真行,学以致用 •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主张实学真行,学以致用。他的立言宗旨就是摒除私欲,留存天
• 作为一名理学家,王阳明和他之前的其他理学家一样,都追求内 在的超越,即把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内圣作为其人生奋斗的目标, 这就是他终生追求的“第一等事”,所以他的学说完全是建立在 解决如何“成圣”这一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上,反映的都是如何 “成圣”这一目的。
王阳明思想历程
• 沿袭朱熹格物穷理之学 • 泛滥于辞章之学 • 出入于佛老之学 • 回归儒学立场 • 龙场悟道:“心即理” • 贵阳时首倡“知行合一”之说 • 经宁藩之变,乃有“致良知”之说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知无不良” •第二,“行之始”之知,这种知是良知自然而然的表现,是具有现实性的知,如“见父 知孝”、“见兄知弟”等等。这种知又是行中之知,因为“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 妄想”,而这种知本身又是“行的主意”,是“行之始”,所以这种知是发生在主体活 动的初始,是主体对自身活动目的的自觉,是主体行为自觉性的表现。 •第三,“行之总结”之知,即“亲身履历而后知”之知。这种知与作为“行之始”的知 相比,它不是发生在主体活动的初始,而是发生在主体活动的末尾,它不是仅仅对主体 活动目的的自觉,而是对主体活动本身的体会、总结。在王阳明哲学中,只有这种知才 是全面的知,也就是所谓“真知”,因为它既是自觉的知的完成,又是作为知行本体的 良知的最终实现。
(四)“知行合一”的内涵
• 1、知行的合一不是静态的合一,而是动态的合一。 • “知其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则必实致其温清之功,而后吾之知始至;知其如何而为奉
养之宜,则必实致其奉养之力,而后吾之知始至,如是乃可以为致知耳。” • 王阳明他认为,知与行的合一并不表现为静态的同一,而是展开为一个动态的转
化过程:它以预设的先天良知为出发点(知),通过后天的实践践履(行),最后指向 明觉形态的良知(知)。如上可以看出,“知”到“行”再到“知”的过程是一种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理性意识”的“知”是通过践行体悟不断获得的。
下第322 条) 。 • 可见,阳明反对把心当作人体器官,将其视为人脑对客观万事万物的反映——
—知觉、感觉。
• 第二,心是主宰身之心。“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 耳虽听 而所以听者,心也; 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 《传习录》下, 第317条)。
• 王阳明认为身体的耳眼鼻喉四肢等感官活动是由心所主宰。
• 第三,心是指无私欲之蔽之心,即良知。“心”的能力不只停留于 知痛知痒的层面,更在于知善知恶的高度。
• “至善是心之本体。”( 《传习录》上,第 2条) • 阳明所言之心是指道德良知,认为道德良知存在于心中,无需外求。
• 2、“理”的内涵?
• (1)理即礼。 • “礼字即理字。” • “夫理也者,天理也。天命之性,具于吾心,其浑然全体之中,而条理节目,森然毕具。
(三)“行”的内涵
•“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 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 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 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 •王阳明对“行”的理解的两层含义在上述言论中都体现出来了:第一,把人心 理上的意念活动,即心理行为当作“行”,;第二,“他不是单单把此种行只简 单的理解为实践,而是在其中加入了意志的保障。“笃行”之“笃”,即是“敦 实笃厚之意”,也就是说“行”是在意志的专一性和坚毅性保障之下的具体道德 实践活动。
(四)“心”与物的关系
首先,王阳明认识到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录》下) 。 这里,王阳明并不简单的取消花的存在,而是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把花归到人的心中。
其次,王阳明所谓的“物”是指与“吾心”相关联着的“事”,否则,所指涉的“物”既 无价值又无意义。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传习录书王纯甫》)。 王阳明认为“心”是充满自盈的,万物之理可以直接到人的内心去寻求,无须借助外物, 这样便达到了“吾理”与“吾心”的统一,而不像朱熹那样“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以 “看花”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心( 认知) 须与万物相联系,强调通过亲身接触、躬行 实践,被改造的物质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掌握,而这些活动必须由社 会的主体人来完成。
四、致良知
壹· (一)“致良知”说的提出 贰·(二)“良知”的内涵 叁· (三)“致”的内涵
心学
肆· (四)“良知”和“致良知”的关系
伍· (五)“致良知”的途径
陆· (((六)“致良知”思想的价值
(一)“致良知”说的提出
• “致良知”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有如下几个原因: • 第一,不满意程朱的格物功夫之言说。 • 阳明十八岁时过广信渴见娄谅,被告之朱熹的格物之学,回去后便专研朱熹的格物
2、“心即理”不仅是针对朱熹分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也是直接针对时弊而发的。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是明王朝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朱明朝廷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认为分 “心与理为二”是造成上述时弊的原因。他提出“心即理”说,就是要人们明白,事物的规律和 封建的道德原则,都存在于自己的心中,只要在心上作工夫,去掉自己的私欲,心自然就正了。
之功,但始终不得其中的要领。在阳明看来朱熹格物中存在着严重的析一为二的问 题。 • 第二,王阳明对自己亲身经历和学术经验的一大总结。 • “致良知”是王阳明在平定宸濠之后总结以前不同时期的讲学宗旨,特别是几次重 大军事、政治活动中对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体悟而提出的学术宗旨。
(二)“良知”的内涵
•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 1、良知人皆有之 • 良知作为本体,首先表现为普遍之知、先天之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人都有的,不管是圣人、
2、“知”与“行”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闻恶臭属知,恶 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问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见好色”与“好好色”是同时发生的,不是先立个“好色” 之心再去问好,在见好色的同时,好恶显现。“行”与“知” 的关系不是静态的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的逻辑关系,而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和谐统一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