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理念

浅谈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理念
摘要: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体育教改;教学理念;终身体育;快乐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47-01
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教学概念,一个全新的体育教学指导理念。

和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区别,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教师行为的变化
1.1 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运动并快乐着。

1.2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是一个
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

我们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在体育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

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

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

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要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它把教师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成长、自尊、自信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形成有机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当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仅以一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或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教学当中时,学校体育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正视学生间个体差异。

以学生个体自己的发展进步作为评价标准,指导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目标,学校体育教学就充分体现出关怀学生自主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作为主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合作和互动的关系,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适合学生的需要。

如生活化、娱乐性、趣味性的运
动项目。

教学手段要多校化,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主动体验到体育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作为主体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自主能力。

3.针对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中职学生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在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发挥导向和保证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明白强健身体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础,没有强健的体魄,什么都学不成干不了,更谈不上将来工作。

让学生将现在的体育锻炼和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其次,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纪律,规范学习行为。

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对学生上岗就业保持良好的纪律性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将影响学生上岗后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奠定基础。

第三,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比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与人沟通合作、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的高尚品质,鼓励学生拼搏创新,为他们将来上岗就业适应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第一线技术人才,是中职教
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中职课程理念的依据。

4.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
4.1 对教师”教”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施教学过程评价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如:在教学环境的实施中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学习条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使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形成合作与交流、民主、平等的和谐学习环境。

在教学方式的实施中是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体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并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在探究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是否充分指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之真正受益终身。

4.2 对学生”学”的评价。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转向学生的”学”。

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学生是否真正能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探究思考,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有很好的情绪体验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中看到。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1] 中国体育报学校体育.2003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