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在沟通中理解与信任幼儿人园第一年是家长与教师建立互相信任、理解、合作关系的重要阶段。
有的家长在开学之初因不能理解和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会对教师的一些做法产生质疑,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打消家长的疑虑,使幼儿能在家庭与幼儿园良好的互动中获得较好的发展。
本文就呈现了这样一个案例。
心心是一个机灵可爱又有点倔强的男孩,他接受能力强,喜欢听表扬的话,遇到挫折容易沮丧和退缩。
心心爸爸学历很高,在工作单位属管理层,家里教育孩子的事也全归他管。
他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非常用心,常常通过书籍或网络学习教育经验。
在小班入园后第一次家访中,心心爸爸认真地掏出记事本,向教师汇报了孩子的优缺点和家庭教育情况。
可以看出,心心爸爸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以下事件就发生在心心爸爸身上。
每天来接孩子时,心心爸爸都会在班级的家园信息栏前逗留很久,了解孩子每天学习的内容,并用相机拍下来。
几周后的一天,心心爸爸在看了教师公布的教学内容后与教师进行了交流。
心心爸爸:老师,你们每天都把孩子学习的内容及时公布出来,便于我们了解情况,真不错。
可是我看了之后有个想法,觉得孩子学的内容好像太简单了。
说实话,好多内容我们心心早就会了,比如图形找家、按高矮排序,不就是区分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拿几块积木排排高矮,这些内容心心两岁不到就会了。
你们这样来回折腾好几课时,是不是有点浪费啊?现在的孩子可聪明呢,幼儿园是不是可以再开发一些更深层次的课程啊?教师:嗯!你说得有一定的道理,看来你对教育问题也很有研究哦。
心心爸爸:哪里哪里,只是探讨。
教师:尽管家庭教育已经涵盖了孩子在早期需要学习的很多内容,但幼儿园还是会按部就班地让孩子学习他在这一年龄段需要掌握的内容。
至于这样安排是否有价值,是不是浪费,恰好下周是家长开放日,你可以来亲眼看看孩子们的活动。
平时你大多是通过文本来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的,而到现场观摩你可能会有更多的感悟。
心心爸爸:那好啊!到时候我一定来,看看老师教学的奥秘!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教师特意安排了家长觉得很简单的学习内容——按高矮排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观察、讨论,练习用多种方法(目测、让小动物站立或平躺于同一水平线上比较)将玩具小动物按高矮排序。
在此过程中,幼儿要学习看标记、识别排序板上的符号(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并按符号要求排序。
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家长进行讨论,对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之后,教师利用这个机会与心心爸爸单独进行了交流。
教师:在今天的活动中,你有没有观察到心心是用什么方法来排序的?心心爸爸:他是让小动物平躺于同一水平线上来比高矮的。
教师:心心在家学习按高矮排序时用的是什么方法?你们是怎样指导他的?心心爸爸:我们就是让他把小动物站在桌上排队,告诉他什么叫高,什么叫矮,让他从高到矮一个一个往外拿。
就是玩呗,这些东西一玩就会了。
教师:你觉得同样的内容,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和在家里学习有区别吗?是不是在简单地重复?心心爸爸:嗯,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规则意识,还让孩子尝试用多种方法来操作,确实比我们家长的指导要高明。
教师:对,我们更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会在一个活动中蕴含多种在这一年龄段需要孩子掌握的内容。
你确实对教育挺有研究的,一下就看出了门道,以后我们的教育理念还需要你这样的热心家长去宣传哦!心心爸爸:哪里哪里!家长开放日真的很好,使我明白了我们在家的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区别,我们在家常常是让孩子机械训练,你们真正是寓教于乐,借助游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探究、表达等多方面能力。
幼儿园教育真不简单呀,是浅问题深加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啊!策略分析:小班的课程内容大多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在看看、说说、玩玩中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探究兴趣。
许多家长感觉孩子学习的内容太简单,与入园前的家庭启蒙教育或托班教育有重复之嫌。
因此教师利用家长开放日把家长请进教学现场,并选择他们在家可能教过的内容,让家长在参与、体验中比较家园教育的异同。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家长研讨,让家长发表各自的见解,产生思想的碰撞。
在与心心爸爸这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善于思考的家长进行交流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发讨论,引导家长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了传递教育理念的目的。
教师对家长的思考和理解加以肯定,并希望他多向其他家长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这既是对这位家长的赞赏和鼓励,又有利于发挥家长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使更多家长了解并逐渐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从而获得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今后的家园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孩子这么棒,怎么只得了鼓励奖?”小班下半学期,班里组织了一次“宝贝说故事”活动,每个幼儿要在家长指导下练习讲一个故事,并在集体中表演,每位小选手都将获得小奖状。
心心讲的是《孙悟空大战盘丝洞》的故事,他得了“最佳参赛奖”。
活动结束后,教师无意中听到心心爸爸与妞妞妈妈的对话。
心心爸爸:你家孩子得的是什么奖啊?妞妞妈妈:我家妞妞是“最佳表演奖”。
心心爸爸:哦,老师评的这些奖还不太一样,就字面上看,妞妞得的奖好像比我家心心高。
妞妞妈妈:哦,是吗?我家孩子平时最爱听《小老鼠和大老虎》的故事,我们就帮她理理线索,学学对话,看来,小家伙发挥得还不错!心心爸爸:我们也是听孩子的啊。
他说要讲《西游记》,我们就帮他准备,在家还练过很多次。
心心在家说得挺好的,那么长的故事讲起来都不打顿,我和他妈妈都觉得不错,怎么只得了“最佳参赛奖”?这就等于是鼓励奖嘛,不知道老师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妞妞妈妈:哦,那你问问老师。
心心爸爸:嗯,改天我是要问问。
我们对这些成绩倒不在意,可是付出了总得有收获啊!他们的对话让教师敏感地察觉到,光是给每个孩子设立奖项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为他们进一步的指导指明方向。
经过思考,教师决定组织一次活动,请家长来观看孩子们的“讲故事汇报演出”。
活动中,妞妞选的故事短小精悍,她讲得流利清晰,其中的人物对话生动、形象,还配上了动作,大家都拍手称赞。
心心的故事很长,他一开始说得也很好,可是后来越说越疙疙瘩瘩,声音也越来越低,急得心心爸爸又打手势,又用口型提示,可心心的故事还是频频断链,有几次甚至出现冷场现象。
心心沮丧至极,一讲完就扑进爸爸怀里不愿抬头。
活动结束了,教师在其他家长离去之后与心心爸爸单独进行了交流。
教师:今天心心很勇敢,面对那么多家长和小朋友都敢上台讲故事,而且能坚持到底,值得表扬啊!心心爸爸:嗯,是的,我也为心心高兴。
面对这么多的人,孩子们表现得都很好,感谢老师给心心锻炼的机会。
教师:你太客气了,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这是平时在家里办不到的。
心心爸爸:是的,在家讲故事时人少,心心讲得不错的,没想到这儿这么多人,他就紧张了,今天他发挥得真不太理想,他自己也很难过,真不知道怎样帮他提高。
教师:心心是个挺能干的孩子,因人多而紧张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我们可以一起帮他找找。
心心爸爸:相对于其他小朋友来说,心心讲的故事好像有点长。
本来就不好记,人多了一紧张更容易忘,一忘就更紧张了。
在家选故事的时候,心心对孙悟空的故事很着迷,我们让他选其他故事他也不愿意。
我们就想,算了,就尊重孩子的选择吧。
这孩子一犟起来,我们也拿他没有办法。
教师:哦,你们当时是怎样和心心一起选故事的?心心爸爸:我和他妈妈当时帮心心选了两个短一点的故事,对他说《西游记》的故事太长,又不好听,就换一个吧。
哪知道不说还好,一说心心偏不肯换,唉,真是没办法!教师:这可能说明心心确实对此很着迷。
其实你们可以试试让心心自己列出几个他喜欢的故事,然后引导他选择。
你们也可以把自己觉得比较合适的故事配上动作、小道具什么的,讲给心心听,或许他会被吸引,进而喜欢上你们的故事呢!心心爸爸:对啊,还是老师有办法,早向您请教就好了。
我们当时只想着是不是该尊重孩子,现在看来可能恰当的引导更重要。
教师:是啊,其实我们在考虑孩子兴趣爱好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能力,布置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完成的任物,帮助他们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心心爸爸:嗯,您说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个是尊重孩子和引导孩子的关系,还有一个是最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回去我要好好思考一下。
和老师这么一聊,我感觉舒服多了,凡事就怕没有解决的办法。
不过,反面问题正面看,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家心心还是很勇敢的,敢挑战长篇故事,就连评书大师刘兰芳都只把故事一段一段分着说呢,哈哈!策略分析:竞赛活动有利于调动幼儿和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然而竞赛的成绩往往是家长比较在意的,家长在与孩子共同付出努力之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成绩不那么理想时,家长就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甚至质疑教师的评判。
心心爸爸的反应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针对心心爸爸这类懂得反思的家长,教师首先创造机会让他亲临现场看到孩子的真实表现,发现别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不足,然后与他单独交谈,这样做既顾及心心爸爸的“面子”,又能及时抚慰家长“战败”后沮丧的心情。
在交谈时,教师首先肯定心心的表现,指出心心的优点,以此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使后面的沟通更为顺畅。
然后,从家长的思考和回应中层层深入,引导家长客观地比较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表现,帮助家长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所在。
最后教师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便于家长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实践,也让家长觉得在与教师的交流中的确有所收获,从而更加支持和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教师都用“可能”“我们可以”“你们可以试试”等语气,让家长觉得教师是在和自己商量、讨论,而不是在教导自己。
从心心爸爸最后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已经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优缺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