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史试卷

现代文学史试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讲习所
2.朦胧诗
3.反思文学
4.革命样板戏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周立波反映故乡农村生活的短片小说,在五十年代的环境中应该说是很有特色的。

虽然
他也不免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但他的创作时间,无意中在和之间建构起了自己的艺术空间。

2.小说不仅解释了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同是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
道路才能成功的“必然规律”。

3.1952年开始创作的《林海雪原》是一部影响最广泛的“革命通俗小说”。

4.“双百方针”提出以后,创作上确实出现了突破教条主义的新面貌,这一时期的作品创
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外部世界或社会生活的,可以称作是的创作;
一是走进人性深处,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理解,并以此维护个人情感和价值的,可以称作是。

5.自“文革”开始到七十年代初,在文艺领域的废墟上,唯一被允许存在的就是所谓
的。

6.从早期《小说月报》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后来的张恨水小说,台湾日据时期《三六
九小报》、《风月报》上的通俗文学,一直到高阳的历史小说,、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基本都是沿着创作这条路走下来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红旗谱》艺术成就。

2.试论“伤痕小说”的艺术特征。

3.郭小川诗歌的创作特色。

4.简述赵树理现象
四、论述(不少于500字,20分)
大仲马曾说,历史是一个用来挂自己的小说的“钉子”。

金庸也是件了质疑方法。

他的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

那么,请你谈谈在历史想象和文学想象之间,金庸是如何充分展示和表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国人的性格和历史命运的惊人才华。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讲习所原来叫中央文学研究所,是效仿苏联建立的。

1950年经过政务院第61次政务会通过后,正式设立。

并任命丁玲为中央文学研究所主任。

文研所创办的目的再议选调全国各地的文学青年,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提高其政治与业务的水平,培养实践毛泽东文艺方向的文学创作与业务理论批评方面的干部。

2.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以《今天》诗刊为阵地,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舒婷《船》、梁晓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江河《纪念碑》、杨炼《我的宣言》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3.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发表了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代表作《我是谁》(宗璞)、《蝴蝶》(王蒙)、《美食家》(陆文夫)。

4.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一词源于《红旗》杂志第6期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

随后,《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第一次开列了“八个革命样板戏”名单,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杜鹃山》。

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二、填空题
1.“乡土小说”、“农村题材”
2.《红岩》
3.曲波
4.“干预生活”、“爱情小说”
5.“革命样板戏”
6.金庸、梁羽生、通俗小说
三、简答题
1. 答:《红旗谱》通过冀中平原朱、严两家三代与恶霸地主冯老兰父子的斗争,特别是开展“反割头税”的斗争、保定二师的学潮,对大革命时期中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革命形势,作了艺术概括。

在这一历史叙述中,小说不仅解释了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同是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成功的“必然规律”。

《红旗谱》将一个中国农民的现代性的本质的生长过程包裹在一个传统的子报父仇的通俗小说故事中,以“成长小说”这种现代艺术形势描述了这一抽象本质的生成过程。

《红旗谱》以传统的艺术形式,叙述或包裹了现代小说崭新的因素。

在长期准备的基础上,作者掌握了几种平原的民众语言,这是《红旗谱》
的“人民性”的标示之一。

但更重要是可能还是作者对不同时代农民英雄人物性格的把握。

在人物塑造上,《红旗谱》中“生活化的叙事”始终没有间断。

而这一点,恰恰构成了《红旗谱》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答:其一是因为宣泄心里的郁积而使大多数作品都带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

其二是因为感叹失落的人生而使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带有一种感伤的倾向。

其三是因为表现生活的苦难而使其中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种悲剧性的因素。

此外,则是一些作品在咀嚼苦难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种喜好议论的倾向。

这说明“伤痕小说”一方面具有比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伤痕小说”还缺乏现实主义小说应有的严谨的叙事作风,在艺术上还不够十分完美和成熟。

3. 答:郭小川的诗,有鲜明的创作特色。

他论诗十分推崇独创,认为“诗是创作,一切更新”。

“在文学这个领域里,要能站得住脚,就是说,要对得广大的读者,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既是思想上的,也是艺术上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使人家有耳目一新之感,那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郭小川自己写诗,总是力图通过独创性的艺术形象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受和认识。

他的《致大海》曾有这么一段:我像朝霞那样,在你的怀抱中沐浴,而又以自己的血液——把海水染得通红。

这曾被有人斥之为“狂妄”。

其实,作者在这里是将党比作海。

4. 答:在二十世纪文学的历史叙述中,赵树理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想象:一方面,他是成功实践《讲话》、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家”;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屡屡遭到“批评/肯定”的反复,这个看似矛盾的想象,对赵树理本人来讲是痛苦和不幸的,但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而言,赵树理的遭遇恰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从四十年代走向文坛开始,赵树理的写作就一直注意农村、农民和现实的关系,注意对民间文艺传统的借鉴和改造,注意按照《讲话》的要求为“工农兵”服务。

他的内容和形式也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农村题材写作的作家。

四、论述题
答:1.金庸以侠义题材的长篇小说来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

金庸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小说形式和看似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可能状态。

金庸小说的“传统”因素不仅在于它所注入的“历史想象”,更在于它的“现实关系”。

也就是说,在长河落日般的历史画卷之中,金庸表现的却是中国社会内部的相对恒久的精神、民俗、人情。

2.金庸的作品中有中国式的悲剧,如《天龙八部》的乔峰替父报仇的故事。

金庸塑造的众多人物,为现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典型,其作品中老武侠与少年英雄各有特色。

金庸塑造了各种性格不同、正邪相异的老武侠。

他们是“传统”的象征。

例如丘处机、岳不群、东方不败等。

金庸还塑造了一系列少年男女的形象。

金庸系列长篇亦可看做叙述这些少男少女成长历程的中国式成长小说。

3.金庸的叙事描写的方法,可谓多样多变。

如《书剑恩仇录》写“绵里针”陆菲青隐姓埋名,在李可秀府中设帐授徒,作品以这位武当大侠因参加反清复明的“屠龙帮”而受到朝廷通缉为引子,写出红花会群雄与乾隆之间斗智斗勇、精彩纷呈的博弈。

金庸塑造人物形象多以“帮会”形式出现,在帮会中写群起意识(政治倾向)和个性。

金庸写情感的手法也很重视差异,处理得各有千秋,令人难忘。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场面描写,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射雕英雄传》里面的“华山论剑”、《倚天屠龙记》中的光明顶“排难解纷当六强”等等,武功中有情有义,有人性,有人道,有性格。

这是金庸“武学”的很重要的特征。

金庸的大场面描写,举重若轻。

4.金庸的长篇小说的结构,是中国小说所特有的,其结构极适合于表现中国人的历史感、现实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