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监控量测专业技术交底书

隧道监控量测专业技术交底书

洞处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
2.3.1地质素描
爆破后立即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地质素描,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要有照片记录。
①代表性测试断面的形状、位置、尺寸及编号;
②岩石名称、结构、颜色;
1.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的工作状态。于了解围岩稳定状态和支护、衬砌可靠程度,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为围岩级别变更、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参数调整提供依据,是实现信息化施工不可缺少的工序,是直接为设计和施工决策服务的。
1.2、指导施工,预报险情。作出工程预报,确立施工对策,做到监视险情、安全施工。
③层理、片理、节理裂隙、断层等各种软弱面的产状、宽度、延伸情况、连续性、间距等;各结构面的成因类型、力学属性、粗糙程度、充填的物质成分和泥化、软化情况;
④岩脉穿插情况及其与围岩接触关系,软硬程度及破碎程度;
⑤岩石风化程度、特点、抗风化能力;
⑥地下水的类型、出露位置、水量大小及锚喷支护施工的影响等;
⑦施工开挖方式方法、锚喷支护参数及循环时间;
B测点要尽量靠近开挖断面,要求在2m以内。
C整个过程做好记录,并随时检查有无错误。记录内容应包括断面位置、测点编号、初始读数、各次测试读数、当时温度、以及开挖面距量测断面距离等。
2.3.4数据整理
量测数据整理包括数据计算、列表或绘图表示各种关系。
A周边相对位移计算式为
μi=Ri-R0
式中:R0-初始观测值
施 工技 术 交 底
交底单位:中天路桥有限公司
工程名称
寺坪隧道
日 期
施工部位
监控量测
交底内容:
一、监控量测的目的
二、监控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三、数据分析与反馈
四、量测断面布置
五、监控量测管理
一、监控量测的目的
把量测结果反映到设计施工中的目的,首先是确认施工的安全性,其次是提高工程的经济性。
通过施工现场监控量测监视围岩变化,掌握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的力学状态和稳定程度,确保施工安全。为确定二次衬砌和仰拱施作时机,了解和掌握围岩变化规律,评价和修改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法。为最终稳定时间等提供信息依据,并为以后设计、施工积累资料。因此必须加强围岩及支护的施工监控量测工作,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其目的是:
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
爆破振动
振动传感器、记录仪
孔隙水压力
水压计
水量
三角堰、流量计
纵向位移
多点位移计、全站仪
结合设计规范要求及本隧道特点,本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为:①洞内、洞外观察②净空变化③拱顶下沉④地表沉降
2.2、监控量测系统的测试精度(必测项目)
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地表沉降测试精度为0.5~1mm.
⑧围岩内鼓、弯折、变形、岩爆、掉块、坍塌的位置、规模、数量和分布情况、围岩的自稳时间等;
⑨溶洞等特殊地质条件描述;
⑩喷层开裂、起鼓、剥落情况描述。
2.3.2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
在地表稳定处设一固定点做为基点并设定高程,即可进行地表下沉的观测(具体式样见附图)。净空变化值用收敛仪进行测量,拱顶下沉使用电子水准仪DINI03及铟钢尺量测,读数精确到0.1mm。地表沉降使用拓普康GTS-751进行量测,读数精确到1mm。
Ri-第i次观测值
μi-第i次观测时,该两点间的相对位移
B绘制位移μ-时间t关系曲线图或位移速度v-时间t关系曲线。
2.3.5监控量测频率
必测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表2-2和表2-3确定。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应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洞内、洞处观察
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护裂隙观察
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
每次爆破后进行
净空变化
收敛计
每5~30m一个断面,每断面2对测点
1~2次/天
1次/2天
1~2次/周
1~3次/月
拱顶下沉
电子水准仪及铟钢尺
每10~50m一个断面,每断面1个测点
1~2次/天
1次/2天
1~2次/周
1~3次/月
地表沉降
全站仪及2m带支架对中杆
<0.2
1次/7d
2.3.6结束量测的时间
2.3、量测方法
洞内洞外观察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洞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பைடு நூலகம்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查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及初期支护完成喷层表面面裂缝及其发展、渗水、变形观察和记录及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浅埋、洞口(埋深40m),每10~20m一个断面,预测断裂面上2~5m一个点
1~2次/天
1次/2天
1~2次/周
1~3次/月
`
选测项

围岩压力
压力盒
钢架压力
钢筋计、应变计
喷混凝土内力
混凝土应变计
二次衬砌内力
混凝土应变计、钢筋计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
压力盒
锚杆轴力
钢筋计
围岩内部位移
多点位移计
隧底隆起
1.3、验证支护结构型式、支护参数的合理性,对支护结构、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及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及建议,为确定二次支护时间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控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2.1、量测的内容及方法见表2.1。
表2.1 量测内容及方法
项目名称
方法及工具
布 置
量测间隔时间
1~15d
16d~1个月
1~3个月
3个月以后
必测项目
2.3.3净空变化
①隧道开挖后,围岩向坑道方向的位移是围岩动态的最显著表现,最能反映出围岩的稳定性。因此对周边位移的量测是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意义、最经济的量测项目。周边位移用收敛仪量测其中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移值,来反映围岩的动态。
②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A开挖完成后尽快埋设测点,并测取初读数,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
表2-2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测频率
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监控量测频率
(0~1)B
2次/d
(1~2)B
1次/d
(2~5)B
1次/2~3d
>5B
1次/7d
表2.3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测频率
位移速率(mm/d)
监控量测频率
≥5
2次/d
1~5
1次/d
0.5~1
1次/2~3d
0.2~0.5
1次/3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