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教材版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
【授课对象】
三水中学高一(2)班全体学生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的发展
兴起——近代报业的开端
发展——垄断、受限
繁荣——丰富多彩
二、影视的发展
(一)电影
无声→有声;
黑白→多媒体
国内→世界
奢侈→平民化
(二)电视——全民普及
(三)广播
三、互联网的兴起
齐全、快速、便捷、便宜
【教学反思】
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当今,大众传媒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学生应该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由于本节内容容量大,时间跨度长,但是贴切生活,所以由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去发现和体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

这样既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要求,同时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有下面几个方面要注意:
(1)课堂内容容量大,需要教师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问题,把握好课堂时间。

(2)学生课前预习或准备更加充分,切合自身体验,畅谈学生自己的见解,课堂更加高效。

(3)课堂气氛比较拘谨,需要运用教师的机智去缓和课堂的紧张气氛。

课堂资料准备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报纸都是对开4版,绝大部分公费订阅。

那时的报纸组织结构,几乎可以看作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党政机关管理模式的翻版……
从4版到8版、16版、24版、40版、50版,直到目前的特别策划时近百版。

市场开放,经济复苏,信息传递高度密集、不断加速…1994年,《羊城晚报》创办《金页》专版,在广州地区随报赠送,不断增加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内容,强调可读性和服务性,形成专版。

目前,《羊城晚报》的周刊以每周五个工作日为一个周期,每周定期出版不同的专刊内容……配合周刊的刊出,每周还有更生活化和流行化的周刊《新新生活》,每周不定期推出3-4期。


材料三:1996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了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盖集团目前有19种报刊,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2000广告总收入达13亿,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收入第一位……目前我国报业集团有31家。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报刊业发展出现什么变化?
[2]当前的报业发展有何特点?其发展原因是什么?
[3]你觉得报刊有什么不足?
【畅所欲言】:(约7分钟)
1、下面是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时期的一些报道材料:(通过媒体对一件事的报道,你会如何采信?怀疑?为什么?)
材料一:钱学森《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

今年汽车装不下,明年火车还嫌小”。

河南有的地方先后“创造”了亩产两千多斤和3530斤粮食的纪录,“土地所能给人们粮食的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我们,还远得很!”他说,太阳光能射到地表,只要利用其30%,亩产就可能达到“两千多斤的20多倍!”——《中国青年报》1958年6月16日
材料二: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批评经济工作中的“右倾保守”现象,提出“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

”同月,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要在十五年内钢产量赶超英国。

12月,刘少奇向全国公布了十五年在钢铁和其他重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超英国的口号。

1958年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当时全国出现的“大跃进”形势,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结合材料一、二,为何会出现这种盲目生产的状况?
学生答:(钱学森为明哲保身蒙昧良心,导致大跃进的掀起,当时领带阶级“左”倾思想严重;农民缺乏自主意思,个人崇拜严重……)
2、下面是两则于2007年初对有关台湾马英九“马修路线”的报道,但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你有何看法?或你更会采信哪种说法或者你有自己看法,为什么?
材料一:
新快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提出蓝绿和解优于国共合作的“马修路线”,成为两岸政情分析人士关注的焦点。

有人认为,蓝绿和解将有利于台湾政治回归现实,且两岸合作必须有台湾内部先和解,让蓝绿阵营理性面对民间社会的要求,对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反而有利。

(来源:金羊网2007-01-04 09:26:20)材料二: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马修路线”讲稿内文曝光后,其中牵涉国共合作的内容,引起中共对马不耐与不谅解。

报道说,相关人士透露,这次马修路线讲稿引起对岸质疑的风波,与上次国民党发表“台独选项”,引发对岸疑虑如出一辙。

据透露,中共对马英九突如其来将国共合作的成果与国民两党的差距,摆在一起评析,感到非常疑惑。

对岸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国民党似乎有意抹煞或贬低国共合作平台的用意,若真如此,对岸难以接受。

(来源:时间:2007-1-8 9:46:58 来源:中评社作者:中评社)
注:所谓“马修路线”,是指马英九2007年新年之际提出的新政策,即国民党未来的政治主轴是推动“蓝绿和解”。

他还称:“国民党与民进党差距再大,也大不过我们与共产党的差距。

蓝绿同在一条船上,2300万人民是命运共同体,没有必要拼得你死我活。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