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惠民演出总结

文化惠民演出总结

文化惠民演出总结篇一:2021年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巡演总结2021年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巡演总结2021年11月10日——12月25日,由成都市文化局主办,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演出的2021年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巡演先后在青白江区、邛崃、成华区、彭州市、崇州市、锦江区、高新区、新津县、郫县等九个区市县的二十五个乡村街道、文化广场、等地成功开展群众文艺节目巡演工作。

公司全体演职人员顶着烈日、迎着寒风,从最热的时段延伸到最冷的季节,全体人员不辞辛劳、不畏艰苦,用丰富多彩地文艺形式为各个区、市、县的父老乡亲们奉献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老百姓的热情拥护。

今年的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巡演活动受到了各区市县人民政府、街道、文化站等组织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

惊喜之一是农村群众集体素质的提高。

当我们的演出车驶入演出地点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板凳整齐的摆放在演出现场。

在演出开始前,观众就已经有序的入座等候演出开始了。

这样有组织、有纪律的表现恍如是在等待一场剧院表演的开始。

也许他们不知道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却给了我们所有演职人员莫大的惊喜和鼓舞。

感动之二是观众人数一次比一次多,观众热情一年比一年高。

今年的巡演快车来到了许多熟悉的地方,同时也见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

当再次来到某一个乡镇演出时,当地的百姓仍然能够认出我们的演员和他(她)表演的节目。

他们还拉着演员的手说:“今年一定要多演几个节目……”这样朴实的话语、真切的期盼令我们倍受感动。

虽然是重复来过的演出地点,可是观众给予我们的掌声和热情却不曾重复。

田间、地头、台阶、山坡……四面八方,所有能观看到演出的地方全都站满了人,当我们再次来到这里,如此庞大的观众阵容甚至有点令我们受宠若惊。

我们只有用更激情、更精彩的表演来回报广大父老乡亲们的厚爱。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今年群众文化惠民演出宣传的重点就放在了大力宣传“庆祝十八大胜利召开”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以及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方面。

而近年来,随着我们活动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对各类文艺演出也有了更高的品味和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今年我们的文艺演出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集于一体,同时全面关注民生问题,深入贴近百姓生活这一主题思想彰显出本年度群众文化惠民巡演的最大特色与亮点。

除了诙谐幽默的语言类节目,我们还为基层群众送上了十分精彩的杂技节目《力量》《柔术》《蹬技》以及歌颂祖国、歌颂党、赞扬百姓的歌曲,有《山歌唱出好兆头》、《再见大别山》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

每个社区还给我们带来了1至2个群众队伍的节目参加到我们的演出当中来。

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总能引起现场观众的共鸣,我们的演员也经常来到台下与观众进行互动对唱。

这样和谐、美好的演出景象在今年优秀群众文化巡演的演出中数不胜数。

如果说把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传达的思想意义融入到演出中是今年“2021群众文化惠民巡演”演出的一大亮点,那么台上台下积极互动参与的欢乐场景就是演出的又一亮点。

今年的演出几乎所有的节目都能让观众参与其中。

歌唱演员与场下群众的互动对唱;声乐演员与台下观众的问候交流;魔术大师与大家的亲切握手……。

每一次亲密接触都为观众送上真切慰问和祝福;针对本次演出,公司在节目安排上做了全面、积极的准备,演出节目均为近两年来新创且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

一个多小时的文艺演出囊括了热闹祥和的民族舞、激昂高亢的民族歌曲、现代流行的通俗歌曲;诙谐幽默且寓教于乐的原创小品;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变化莫测的魔术表演等等。

我们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文艺节目充分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需求。

今年我们“2021优秀群众文化惠民巡演”的演职人员除了倾尽全力地为广大父老乡亲演出以外,许多乡镇文化站的文艺骨干和当地文艺爱好者都纷纷登台展示自己的风采,如自编自演的金钱板;富有当地特色的民间舞蹈;。

很多乡镇的故事会也来到舞台上一展风采;来自邛崃平乐镇60岁的大爷为我们送上的原创金钱板《数县》赢得了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他们的精彩演出令我们的演职人员大饱眼福,他们的热情参与更为本次活动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演出的实际行动更为推动我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演出的举动充分响应了成都市政府开展城乡文化互动的号召,同时也为推进成都市文化大发展、促进文化大繁荣,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带领演职人员积极投身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工作当中,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享受创建的成果,丰富他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他们有幸福感、参与感和快乐感,进一步调整和提升节目质量,让所有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为我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贡献出积极的力量。

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12月23日篇二:端州区文化惠民工作汇报材料端州区文化惠民工作汇报材料端州区文化局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打造品牌,不断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图书公益服务、艺术展览、少儿文艺、少儿合唱、艺术培训、广场文化、电影巡播、粤曲“私伙局”等群众文化发展均走在全市各县(市、区)前列,我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称号。

一、成绩现状1、努力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我区共投入1800多万元到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中,推进了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

区文化馆经改造,建成总面积460平方米、展线210米的双层展览厅,以及230平方米的室内演出排练场馆;城北、城西、城东、睦岗建起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端州图书馆不断进行改造和修缮,大大增加了馆藏书库容量和阅览坐席;广东省流动图书馆端州分馆经搬迁装修和增加设备,成为全省最大的流动图书馆分馆;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投入近400万元建起21间农家书屋;相继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端州支中心、端砚数据库等项目,城区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夯实,文化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

端州图书馆在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广东省文化厅列为“免检馆”,顺利被评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并连续四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城西文化站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赞扬;城北办事处年获得“全国读书活动先进街道”,城东办事处获得“全国第六批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广东省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街道”,城北康乐北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城西府前东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社区”。

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树起了一批群众文化品牌。

“端州区文学艺术创作年”活动催生了本土群众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有力地舞动了群众文学艺术创作的龙头;“五四”征文活动和“迎春书画摄影展”坚持举办了32年,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与区纪委共同举办的“颂荷说莲”文艺演出和“清风·莲韵”文艺晚会成为打造廉政文化的又一品牌;广佛肇粤语童谣大赛开启三地联创群众文化阵地的先河;端州敬舞团、海韵童声合唱团、天天舞蹈室、城北腰鼓队、城西夕阳红艺术队等群众文艺团体以及近15支曲艺队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少儿文艺事业领跑全市。

区文化局组织端州图书馆、区文化馆、城区电影公司每年都超额完成三送任务。

举办高雅、大众、贴近生活的各类展览,迎合各层次群众。

3、主要做法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之后,我区及时按照市委市府的要求,制订建设文化强区总体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

成立区、镇(办事处)、村(居委会)三级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先后制定《端州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端州区五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设立《端州区文化站站长年度工作奖励制度》、《端州区业余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和《端州区农家书屋奖励制度》,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事业经费年年有增加,财政安排的文化事业经费不少于区财政总支出的1.01%。

积极争取中央、省的基层文化专项资金,尽最大努力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全民素质。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空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惠民工作的开展。

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一样,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和扶植。

我区尚有2个文化站站舍空缺。

解决独立站舍难处在于选址、资金投入上,由于省、市政府关于文化站建设的文件较少,下拨扶持资金也少,纳入泛珠三角后,更是不能享受山区优惠政策,扶持资金骤减。

当地政府不仅要解决资金问题,还要解决楼舍问题,而文化站属于公益行业,没有经济效益,使得当地政府望而却步,欲为而不为。

2、文化站缺乏专职、专业人员,组织群众文化工作缚手缚脚。

除了城西文化站有3名专职人员外,其他各站人员以文化站编制入职的都是兼职文化工作或从未涉足文化站。

文化站人员编制被占用的问题已存在很久,多数文化站站长身兼多职,同时对口民政、环卫、卫生、教育、体育等部门,文化只占他们工作的1/6。

3、文化人才结构和能力与端州文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区文化公益性单位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5岁,人员新进速度跟不上退休速度。

街道社区6位文化站长的平均年龄为40,只有1人是专职文化工作的。

二是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

以文化馆为例,原来的美术、摄影、舞蹈三个品牌,随着“带头人”的退休,由于新进人员无法达到专业和管理要求,优势逐渐弱化。

十几年来,摄影和戏曲类人员一直空缺。

另外,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没有高级职称人才,同时,与当今公共文化群众需求和审美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与建设端州文化特色区的高要求与任务不匹配。

三、措施1、以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为目标,建设一批基层文化设施,抓好公共文化基础建设。

整合现有宝月台文化馆、图书馆、老干之家、宝月公园、宝月荷塘等公共资源,建成一个具有综合文化功能,代表端州文化形象、辐射面广、贴近群众的全新“端州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完善文化站和文化室建设,力争各文化站拥有独立站舍。

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到每个社区,每个行政村有农家书屋,每个社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

2、以繁荣群众文化为抓手,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为动力,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培育群众文化知名品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