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的影像诊断
鉴别诊断
肺大疱(肺巨型空洞、肺囊性改变): ——肺大疱为圆形透光区,大疱边缘无发丝 状气胸线,疱内有细小的纹理,为肺小叶或 血管的遗留物。肺大疱向周围膨胀,将肺压 向肺尖、肋膈角、心膈角;
——气胸者胸外侧的透光带,无肺纹理可见, 肺组织压缩边缘。
习题
1、下列关于气胸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气胸区域可见肺纹理。 B、张力性气胸,纵隔可见健侧移位。 C、单纯性气胸;立位胸片示外高内低致密影。 D、不同病因气胸的影像表现不同。
2019.8
夏季小清新 POWERPOINT
李精妃
气胸的影像诊断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
病因:诱发气胸的因素为剧烈运动,咳嗽,提重物或上臂 高举,举重运动,用力解大便和钝器伤。
气胸的X线表现:患侧胸部肺组织压缩边缘及其外侧的无 肺纹理区。如果有胸腔积液还可以看到患侧肋膈角变钝或 气液平面。
气胸平片的评估
气体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1/4时,肺组织大约受压 35%;当受压至1/3时,肺组织受压50%;当受压 1/2时,肺组织受压65%;当肺组织受压2/3时,肺 组织受压80%;而当肺组织全部被压缩至肺门,呈 软组织密度时,肺组织受压约95%。
分类
外伤性气胸:由外伤、针刺治疗等引起的气 胸称为外伤性气胸。
多发群体:青壮年男性,患有慢支、肺气肿,肺结核者。
症状表现 1、胸痛 胸痛是气胸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为突然出现的剧烈或撕裂样疼痛,呼吸运动、 咳嗽或胸部及上肢活动可使疼痛加重,疼痛以病变所在处最明显。 2、呼吸困难 多在胸痛之后,患者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轻者表现为胸闷、憋气,并逐 渐加重。重者迅速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绀,甚至发生休克,或者出现呼吸衰竭、 心力衰竭而死亡。 3、咳嗽 患者的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是由于气体刺激胸膜产生,多不严重,无痰或偶有少 量血丝痰,合并脓胸者会咳出脓性痰。 4、休克 气胸患者发生休克并不多见,休克症状一般多见于张力性气胸,是因心脏、肺脏严 重受压、功能障碍所致。临床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出冷汗、脉搏快而弱、 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甚至无尿、四肢湿冷等,因循环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5、胸腔积气 气胸患者胸腔积气多不明显,如果胸腔积气增多,则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 语颤音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大量积气时,气管和心脏移向对侧。
脏层胸膜或胸膜黏连带撕裂,血管破裂可形 成自发性血气胸。
临床类型 一、闭合性(单纯性)气胸 1、 胸膜破裂口较小,随肺萎陷而关闭,空气不 再继续进入胸膜腔。 2、 胸腔内压接近或略超过大气压,测定时可为 正压或负压,视气体量多少而定。 3、 抽气后,压力下降而不复升,表明破口不再 漏气。胸腔内残余气体将自行吸收,胸腔即可维 持负压,肺随之复张。
2、胸腔内测压在0上下波动,抽气后观察数分钟, 压力维持不变。
治疗措施
一、对症治疗,应卧床休息,给予吸氧,镇痛、止 咳,有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二、胸腔减压:(1)闭合性气胸,肺压缩<20%者, 单纯卧床休息气胸即可自行吸收;肺压缩>20%症 状明显者应胸腔穿刺抽气1/1~2d次,每次 600~800ml为宜。(2)开发性气胸,应用胸腔闭式引 流排气,肺仍不能复张者,可加用负压持续吸收。 (3)张力性气胸,病情较危急须尽快排气减压,同时 准备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负压持续吸引。
自发性气胸: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及脏层胸 膜破裂,或因靠近肺表面的肺大疱、细小气 肿肺泡自发破裂,肺及支气管内空气进入胸 膜腔,称为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气胸(特发性气胸):指无明确 病因可见,平素身体健康,肺部常规X线检查 未发现明显病变者所发生的气胸。
——继发性气胸:存在各种可能合并气胸的 肺部疾病者所发生的气胸。
2、关于气胸的处理,哪项是错误的() A、气胸量小于20%,症状轻微,不需排气。 B、如肺萎缩时间长,宜用高负压排气。 C、交通性气胸应作胸腔闭式引流。 D、血气胸可作低位胸腔插管引流。 E、复发性气胸,可用滑石粉注入胸腔造成粘连。
谢谢观赏
一、继发性自发性气胸
1、肺结核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肺癌 4、肺脓肿 5、尘肺 6、胸膜上异位子宫内膜(月经X线检查,肺部无显著病变,胸膜下 (多在肺尖)可有肺大泡,破裂形成特发性气胸。 2、多见于瘦高体型的青壮年。 3、胸膜下肺大疱的原因,可能与非特异性瘢痕 或弹性纤维先天性发育不良有关。 特殊的:
二、张力性(高压性)气胸
破口呈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 胸腔内压变小;呼气时胸内压升高,压迫活瓣使 之关闭。每次呼吸运动均有空气进入胸腔而不能 排出,胸腔内空气越积越多,胸腔内压持续增高, 使肺脏受压,纵隔向健侧移位,影响心脏、血液 回流。
三、交通性(开放性)气胸
1、破口较大或因两层胸膜间有粘连或牵拉,使 破口持续开启,吸气或呼气时,空气自由进入胸 膜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