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读书报告成绩专业建筑学课程名称、代码居住建筑与社区年级2014级姓名张帅帅学号********** 时间2015 年1 月7日任课教师刘尔明读《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一书的报告21世纪,是中国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的腾飞,第三产业的兴起,交通、技术以及高科技信息产业进步在促使大城市向后工业化时期买进的同时,也将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变化。
作为建筑学的一名学生,希望能通过理顺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合理的城市依据。
《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一书主要分为上篇——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中篇——中国大城市住宅层数的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下篇——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本文着重从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篇来进行探讨。
通过了解西方城市与居住空间的演进过程;分析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的现状以及建设对策,来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进行梳理,并以深圳为例,更加深入的获悉城市与居住空间发展的相关知识脉搏。
一、西方城市与居住空间的演进过程背景: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传统城市格局被打破。
前所未有的出现了大片工业区,商贸区。
工人住宅区等城市智能区划。
但也日益出现了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推进了对理想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探索。
发展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城市规划实践的演进中,城市与居住空间的互动是明显的,城市病及大城市人口过渡聚集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及居住空间分布的调整,城市对居住空间的作用体现在以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居住空间的分布,在宏观城市空间结构框架下形成居住空间的良性发展格局。
比如以柯布西耶为代表强调城市效率的城市集中主义(强调功能,控制城市用地,疏散城市中心,重视快速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
主张以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低密度来解决城市问题,提供绿地、阳光和空气。
在居住空间的建设上将日照、通风、绿地、人口居住密度作为权衡居住空间优劣的标准,提出利用高层住宅提高居住密度并空出大量绿地,从而改善城市的拥挤状况并提供优美的绿色环境。
);和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代表重视人的生活的城市分散主义(把现代城市的种种弊端归咎于高度集中的城市形态,主张,分散和消解大城市形成,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表现有1)大城市与卫星城共同形成的城市体系。
2)对大城市沿交通线形成放射形结构),两种相互对立的城市结构理论。
在居住空间的塑造上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趋势:城市分散主义强调城市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融合,追求低密度的居住方式,在居住区位上希望通过控制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使过剩人口向城市郊区及卫星城疏散。
并探讨了居住空间的多种分布模式,如卫星城、城市指状发展模式。
城市集中主义倡导以人口低居住高密度和住宅高层低密度,集中城市居住人口,空出大量绿地以改善现代城市人与自然地关系,以高科技手段塑造现代城市的形态环境。
虽然这一时期大城市仍以单中心同心圆结构为主,但卫星城模式及指状城市结构的出现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为以后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2、20世纪60年代以后。
20世纪60年代是城市与居住空间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空间结构上,西方大城市走过从单中心同心圆结构向多中心的城市体系的转变,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带动下和社会发展促动下,转而向城市边缘及城市外围发展。
在城市和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上,表现为不断摆脱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念的束缚,从强调功能分区向重视功能复合转变,从等级化的组织结构向多元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转变,从重视物质形体环境的优美向重视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转变,从强调远期静止的规划结果向注重控制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转变,并由此使功能社会主义以及在同样的规划理念下出现的邻里模式经过不断地反思而最终被放弃,城市与居住空间的建设观从物质之上的功能主义向人本主义回归。
3、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工业城市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日益明显。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在信息产业的促动下,城市将进一步向功能的复合化发展单一功能的纯居住空间将逐步被包容居住、工作、休闲等功能综合性的居住空间取代。
中国大城市仍没有走出单中心圈层扩展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城市边缘方兴未艾的住宅开发不断支撑着大城市蔓延,并由此带来了多方面的的城市问题;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了后工业城市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布局1、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大交通网络,以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线为发展轴,尽量减弱发展轴之间的横向延展,避免居住空间的无序蔓延;2、在交通网的节点上城市高效率集中,建立城市新居住区3、城市功能在多中心的城市区域内分散,并结合城市分中心合理布局居住空间和工作岗位,从而避免居住地与工作岗位间钟摆式交通;4、保证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
二、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的发展现状(以深圳城市发展为参照)1、80年代以前。
80年代以前中国大城市都是在解放前已经存在的老城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结构。
城市以工业用地为主体,城市依时序性呈现“年轮”状的圈层发展;城市外围的工业区和卫星城呈现“飞地”式布局,弱化了对城区的吸引力。
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建设也使城市空间总体上形成了从市中心向外由行政、商业和旧居住区向新居住区和工业区过渡的同心圆结构。
旧体制下的计划经济也对居住空间的发展产生影响:职、住接近型、单位住宅大院等居住者依托业缘关系形成居住上的地缘关系。
导致城市职能空间分布的无规律性和城市用地强度的随意性,过高的工业用地比例、严重不足的居住用地和住宅数量等等。
2、现阶段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发展的问题。
1)居住空间郊区化:由城市郊区低廉的土地价格导致城市从向心聚集转向离心分散,城市人口、工业、商业等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称为郊区化。
居住空间的郊区化是在土地价值规律作用下各种城市职能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动态配置的物化反映,客观上是现代主义功能分区式的结构模式。
我国大城市郊区化具有明显特征:a、与西方城市郊区化不同,表现为向心郊区化,向心力大于离心力。
b、郊区居住空间中的居住人口并非富裕阶层。
c、交通方式,与西方郊区化的私人汽车不同,我国大城市人口的外迁呈现短距离、蔓延式扩散有别于西方。
2)城市建成区内的空间演化:城市建成区用地功能依照土地价值规律通过空间置换逐步调整。
表现为伴随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外迁后部分用地转为居住用地的土地功能置换以旧居住区改造为中心的大规模旧城改建通过土地置换和大规模的旧城改建,居住空间在城市中的区位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居住空间逐步迁出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
使得城市内部不合理的结构格局得以改变。
3)当前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型: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型目前呈现的是复杂而多元的形式,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期,城市正处于打破旧模式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平衡还远没有完成。
中国大城市特有的在旧体制下形成的“年轮”式同心圆结构被多中心,职能空间分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所取代,中国城市内部功能空间分化会越来越明显。
在居住空间方面也将表现为a、居住空间配合新建城市区域的有序扩展b、居住空间辅助已有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重构。
3、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内在原因。
在目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建设也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迅猛的发展着,表现为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居住空间在城市边缘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在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居住空间在区位分布。
不同区位建设模式和用地强度等方面都呈现出规律性。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下的居住空间建设是城市职能在土地上的物化投影。
其外显形式必然随城市各职能在城市格局中的变化而变化。
目前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发展,一方面涉及在城市扩展和城市新区建设中的居住空间开发;另一方面涉及城市建成区中伴随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旧城改建中的居住空间建设。
这两个方面发展都涉及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建设的协同。
居住空间也在经济学,社会学和城市规划与设计规范对居住空间的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居住分异现象。
三、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建设对策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仍没有摆脱和超越功能主义的规划理念,表现为重视城市职能空间的功能分化,注重形体空间塑造,以静态的主观预期制定规划结果,缺乏对各种变化的动态反映。
在居住空间规划上,居住区多以单纯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为主,采用邻里单元模式为基础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使空间功能过于单纯,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形成功能分区的实质结果;同时在城市层面缺乏对某一地段的详细规划和控制手段,与居住区相关的就业、休憩等功能配置发展很不平衡。
另外目前中国居住空间的建设模式多采用以邻里单位模式为蓝本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模式,在居住模式与不同人群的多元化生活的对应上具有先天的不足。
应该避免功能单纯的居住区,以功能混合代替功能的单一以及功能间彼此的隔离,并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社区型居住模式。
现实情况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应对。
1、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居住模式。
1)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布局:城市地域空间由同心圆圈层扩展模式转变为沿交通轴为延展轴形成的轴向扩展方式,城市边缘控制城市空间扩展的绿环逐渐被城市延展轴间的楔形绿地取代;城市空间结构逐步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伴随城市郊区化,逐步形成郊区的副中心以及城市外围的卫星城。
2)城市规划中职能空间的混合:在城市规划中各类元素均衡分散布局,尝试不同职能空间混合,将就业。
居住、交通、购物等要素混合起来,使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兼容性,同一空间中各种职能相互联系、功能互补,是城市结构由人工规划的城市向自然生成的城市回归的必由之路。
3)以社区理念指导居住空间规划:社区理论把人与所居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生活与物质环境的对应,追求以多层次的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模式复合,激发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心里和情感上的认同。
从而应该否定以功能主义为先的以邻里单位模式的居住空间。
总之:通过城市规划中缩小居住空间的规模、改善居住空间的组织机构以及引入多种规划模式应对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多样化需求,改善目前的居住空间规划模式,从而使居住空间的塑造真正向关怀人的生活及心灵的社区与邻里模式回归。
2、地价与居住空间的高效益配置。
我国城市用地规模过度膨胀,城市土地供给严重失衡。
居住用地也处于相似的现实。
在引起城市规模扩大的因素中,目前城市边缘住宅区的大规模建设,引起大量耕地转变为居住用地。
应该保持居住用地保持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合理价位。
定量的居住用地供给避免了土地的盲目开发和住宅的无序建设;而市场机制下的高地价使城市职能在地域空间结构上产生明显的分化,不仅促使居住空间在地价作用下的在分布,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发展中效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