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有效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内城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省市共建”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其它相关文件,特制订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宏观引导和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大都市圈内城镇发展与布局、区域与城市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配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均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本规划同时指导大都市圈内各级城镇规划和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

第3条本规划的范围为《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肇东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海伦市,共22个市县,总面积8.443万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近期为2005年。

远景考虑到2040年左右。

第二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总体战略第5条哈尔滨大都市圈应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北部现代工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密集区,全国和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密集区之一;在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方面具有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能力的城市地区;黑龙江省“二次创业,富民强省”战略的主要载体,实施“省市共建”策略的基本调控空间;哈尔滨中心城与外围地区构建合理经济社会联系、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人为分隔的有效平台。

第6条作为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在东北、全国、东北亚和世界的定位是:东北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东北亚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重要中心城市,寒冷地区国际性城市,世界冰雪文化名城。

第7条哈尔滨市的职能定位是:以装备工业、绿色食品产业、冰雪旅游、以北药为代表的寒冷地区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金融业、物流业和中高层次管理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为主要职能。

第8条继续强化哈尔滨市的“冰城”形象。

同时发展哈尔滨面向未来的新的城市形象,即“冬夏风光如画、多元文化荟萃、经济开放繁荣、人居环境优良的北方大都会”。

第9条哈尔滨市的远景目标是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创新能力的国内一流城市,有国际竞争力的东北亚大都会。

第10条对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期末总人口预测和规划如表1。

表1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期末总人口规划(单位:万人)第11条根据近年来各县市人口变化趋势和未来调控方向,确定规划期内人口聚集的方向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其卫星城(阿城、呼兰)、绥化市区、作为工业化和非农化重点的肇东、双城、尚志。

促进其他县市人口向重点地区的迁移。

对规划期末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和规划如表2。

表2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第12条大都市圈的远景城镇化目标是: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城镇体系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13条调控大都市圈城镇体系整体格局时采用“分散—集中”的空间发展模式。

继续做大中心城市规模,壮大中心城市实力;促进次级中心城市的形成,以发挥对大都市圈发展的带动作用。

同时对中心城市在空间形态上采用分散化的策略,避免过密化。

第14条以“网络化组合城市”为大都市圈的新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将现状中的都市区放大,使主城区与邻近二级聚集区及日益壮大的卫星城、小城镇通过有序的分工及快捷交通系统沟通,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网络状城市形态。

第15条大都市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采用非均衡发展的模式。

并以工业化推动外围重点城镇成长为次级城市。

第三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规划第16条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的职能等级包括大都市圈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镇、重点城镇和一般城镇五级。

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即大哈尔滨,是由主城、二级聚集区、卫星城(阿城、呼兰、双城、肇东)和小城镇组成的网络城市。

大哈尔滨也是我国东北北部最主要的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体系中作为控制、管理、研发中心,是区域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

将绥化、尚志培育为大都市圈的次级中心城市,以利于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带动作用的有序传递,及平衡整个大都市圈的区域发展。

规划期内两个次级中心城市应通过聚集较强的生产能力、促进服务业的壮大来发展对各自腹地的辐射力,并增强对哈尔滨大都市圈的支撑能力。

以各县的县城和县级市的市区作为地方性中心城镇,作为大型企业集团的生产基地和地方性社会经济服务中心。

选择基础好并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城镇,作为地方生产基地和跨乡镇的商服中心。

其他城镇作为大都市圈的一般城镇。

第17条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城镇职能类型设为综合型、加工型、旅游型、交通港口枢纽型、采掘型、特色产业型、贸工农型等七种。

综合性城市有大哈尔滨(其中二级聚集区和卫星城侧重加工业)、绥化市区、尚志市区。

其中大哈尔滨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而绥化、尚志以绿色产业、普通商贸服务业为代表。

加工型城镇有五常市区、宾州镇、巴彦镇、延寿镇、木兰镇、方正镇、通河镇、依兰镇,海伦市区、望奎镇、兰西镇、青冈镇、庆安镇、明水镇、绥棱镇,东风镇、拉林镇、小岭镇。

旅游型城镇有玉泉镇、亚布力镇、平山镇、太平山镇、帽儿山镇、山河屯镇。

交通枢纽港口型城镇有太平镇、大罗密镇、新甸镇。

采掘型城镇有达连河镇、苇河镇、沙河子镇、松江镇、清河镇。

特色产业型城镇有西集镇、五家镇、三道岗镇、对青镇、一面坡镇、周家镇、康金镇,四方台镇、秦家镇、宋站镇、昌五镇、中和镇、祯祥镇、海北镇、伦河镇、五站镇。

其他城镇为贸工农型城镇。

第18条根据目前大都市圈内各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城镇人口现状(公安局口径),结合各市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口发展控制目标,对各城镇非农业人口进行预测和规划,结果见下表3。

表3 哈尔滨大都市圈各城镇非农业人口规划(单位:万人)第19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如下:>200万人:哈尔滨;20—50万人:绥化、肇东、阿城、双城、呼兰、尚志;10—20万人:海伦、望奎、兰西、青冈、庆安、绥棱、宾州、依兰、五常;5—10万人:明水、方正、达连河、巴彦、兴隆、木兰、通河、延寿;1—5万人:四方台、秦家、宋站、昌五、中和、祯祥、海北、伦河、五站、玉泉、小岭、平山、康金、宾县、周家、一面坡、苇河、亚布力、帽儿山、山河、安家、拉林、东兴;<1万人:其他城镇;第20条将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城镇体系通过空间重组规划形成可持续而高效率的空间结构。

这一空间结构由以“网络化组合城市”为关键层次的3大圈层、十字形重点发展轴带、“一主两次”的3个中心、1个新区与4个二级聚集区、3个城市经济亚区组成。

第21条空间重组的基本安排是形成并优化环绕市中心的圈层构造。

第22条核心圈为哈尔滨市中心向外约10公里半径以内的区域。

其中内圈以现状建成区为主,“退二进三”是主要策略。

应控制人口规模,有计划地促进人口外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聚集商业、物流业、办公(行政中心、大公司总部等)职能,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楔形绿地系统,消除环境污染。

保护历史建筑。

提升城市空间质量,修补并完善城市形象。

外圈为满足城市空间扩展需要,一方面应适时进行新区开发,另一方面要以小城镇为依托,积极促进工业的聚集,完善近郊工业区功能,使相邻小城镇和工业组团整合为二级聚集区。

建设对外联系出口道路、机场等对外交通和区际交通枢纽。

保护轴间开敞空间,控制轴间横向填充和连片发展。

将松花江谷地划为农业和休闲用地,严加保护,不准进行工业开发。

核心圈人口规模由目前的约300万人发展到规划期末的3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0万),远景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400万人以内。

并使新增人口主要集中于新区和二级聚集区。

第23条将现状中的都市区放大,成为“网络化组合城市”圈。

由哈尔滨市区及与其相邻的阿城、呼兰、双城和肇东等外围市县组成,为哈尔滨的一小时都市圈。

以减少对核心圈的压力并为都市圈的发展服务为目的,建设实力强大、就业机会充足的综合性卫星城。

将现有铁路设施改造为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使之成为与市中心联系的主要捷运方式。

保护自然环境和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建设防护林体系。

近期重点建设阿城、呼兰两座卫星城,远期建设双城、肇东。

与核心圈一起,最终形成由主城区、二级聚集区、卫星城和小城镇构成的“网络化组合城市”,并以此作为“大哈尔滨”的关键层次。

在此圈层内尽快建成环行高速公路,一方面以此推进组合城市的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强化哈尔滨作为全省交通和综合性中心的地位。

“网络化组合城市”圈居住人口规模由目前的600万人,发展到规划期末的700万人。

远景建议控制在800—1000万人之间,使人口数占哈尔滨大都市圈总量的50%左右,占直接腹地的20%左右。

第24条拓展圈是“网络化组合城市”圈以外的广大地区,发展目标是通过发展城镇经济带动县乡经济,避免相对衰落。

重点是建设次级中心,促进农村人口的有序流动,以绥化、尚志作为区域工业化的基地和人口聚集的中心,以绿色产业为特色,并逐步完善服务业体系。

创造充足就业机会,吸引人口,以满足其作为分区中心城市的功能需要。

其他县(市)的城镇发展以建立现代农区中心地体系为基本目标,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一般应首先向县城(县级市市区)集中,然后考虑向每县(市)的1—2个重点城镇集中,城镇体系的面向农区的服务、行政管理、物资集散和初加工等功能建设要适应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的趋势。

提高县乡经济的非农化水平,推进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

农村地区要营造绿色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交通与通讯网络建设,改善城乡联系的条件和农村发展环境,逐步扭转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

第25条各圈层的发展和调控要点落实在贯通各圈层的以线性基础设施束依托的发展轴带上。

以此作为城镇布局的基本形式。

重点发展轴是京哈–––哈绥、滨洲–––滨绥铁路沿线的十字形地带。

次要发展轴是拉滨(铁路)、同三、哈萝、哈黑、通榆(公路)沿线地带。

第26条整个大都市圈采用“一主两次”的多中心结构。

第27条以新区与二级聚集区作为主城区用地扩展的方式。

围绕主城区的5个二级聚集区分别是王岗—新发、平房—朝阳、幸福—成高子、哈东化工区—东风、松北—松浦。

应鼓励二级聚集区的发展,使之与外围的综合性卫星城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疏解过密化的中心区功能的手段之一。

各二级聚集区间设立永久非城建用地区,以防止相连使主城区蔓延为更大的饼状物。

建设各二级聚集区与城市四环路及环城高速公路的联系通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