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作者:————————————————————————————————日期:【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作者】白志仙【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指导老师】向从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正文】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一)校园暴力的概念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

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

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

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

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

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

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

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

“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

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

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

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应是“人”,认为校园暴力可以是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的观点是极不准确的。

根据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对暴力所作的权威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暴力的作用对象只能是有生命的人,只有人才能成暴力行为的实施对象。

通过以上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批判,我认为,校园暴力应当是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的教学活动期间,发生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侵害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

(二)中小学校园暴力的现状1.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行为结果恶性化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的报道在报纸等传媒上触目可见,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如果在世界著名的GOOGLE搜索引擎上搜索,你就会发现:有关“中国2005年不同的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内容,约有46,800项结果符合要求, 2004年约有31,800项结果符合要求,而2003年同样内容的搜索结果只有25,300项,可见校园暴力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发性问题,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

2.施暴主体低龄化近年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有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特点——施暴主体低龄化。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据上海电台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最近联合对10多所学校6至12岁的孩子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占14%,其中有暴力行为的占到12%”④。

3.教师非教育性伤害现象增加所谓非教育性伤害现象,是指教师在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外实施的看似带有教育性质的行为。

如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言词侮辱,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发生在中小学校的暴力事件有很多都与之有关。

“据调查,7%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易在课堂中发脾气,责骂学生,体罚学生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手段更是无奇不有,如罚跪、揪耳朵、煽耳光、打手心、掌嘴、罚站等,更有少数教师惩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罚学生喝尿水,吃牛粪等等”⑤。

4.受校外不良人员影响较大我们注意到,许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都与在校学生和校外不良青年纠合在一起有关,或者共同实施暴力,或者和校外人员的指使、怂恿直接相关。

许多调查表明,几乎每一个学校的师生均反映有学生和校外不良青年在一起抽烟、打游戏、欺负本校同学等等的现象存在。

校外不良青年大多是刚毕业又未能升学、就业或者中途辍学的原在校学生。

也有一些看中中学生认知能力不足,讲义气、易跟随的特点,于是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便到学校拉帮结派,从而增加了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

二、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一)社会因素是校园暴力形成的根本原因1.暴力文化的泛滥改革开放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原有的道德价值观不断被解构,不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侵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而且暴力文化肆虐横行。

暴力文化因其在青少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日益突现而成为校园暴力的一大诱因。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就是其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从生理学上来看,一方面青春期的青少年(12—18岁)不仅表现为可塑性、模仿性、多变性和脆弱性极强;另一方面就是本能冲动的高涨带给他们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而感到的困扰和混乱。

因此,这一阶段的危机在社会学上表现为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混乱的冲突。

当前,暴力文化引发更多的校园暴力已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

而如果暴力文化充斥校园,就会产生“校园恐怖文化”。

有一项关于校园暴力成因的调查显示:有38.19%的人认为是媒体上的暴力文化泛滥的结果。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对大众传媒的危害给予高度关注。

早在1960年第二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的决议中就已指出,某种影片、出版物、连环画书刊,以及轰动社会的犯罪新闻、低级文艺作品、电影及广播节目等,都是促成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2.大众传媒、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一些单位和个人置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充斥凶杀、色情及腐朽没落思想的不良影视书刊推向文化市场,大众媒体对暴力限制太少,虽然我国一直都在限制色情和暴力内容的传播,但在实际做法上往往是限制色情不限制暴力,由此使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因羡慕而模仿,从而增加其实施暴力犯罪的潜在危险,即便是那些通常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些所谓健康的影视书刊也有可能造成负面后果。

网络的出现,在丰富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甚至到了难以自拔的地步,网络游戏中暴力场景随处可见,许多小网民正是通过网络游戏熟悉了暴力,习惯了打打杀杀。

3.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造成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学校附近地区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于是就出现了为了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的学生;因为整天逃学上网,精神颓废,对教师的教育粗暴反击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因禁不住黄色录像的诱惑强奸同学的学生。

可见,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必然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二)家庭因素是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1.家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

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都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

在专制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且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强制”,来督促子女成才。

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暴力行为,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暴习”,遇事便想到用暴力解决。

因此,家长的反面“熏陶”增加了子女在校实施暴行的可能性。

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子女有着过分的保护欲望,对其百依百顺,袒护放纵。

曾经有一个调查,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因为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

因此,家庭过分的溺爱也容易养成子女的暴力倾向,进而发展为实施校园暴行。

而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一般较低,或者期望虽高而子女无法达到,令其丧失了管教的信心,于是在强迫命令的同时,多对子女放任自流。

这种态度极易使子女变得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形成攻击性人格。

另外,父母本身有暴力行为的,子女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机率更大。

2.家庭结构的缺陷家庭结构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

2004年,中国民政部门共办理了161.3万件离婚登记手续,平均每天有4000多对夫妻宣告婚姻破裂。

这个数字比2003年增加了28.2万对,比1984年增加了115.9万对。

在刚过去的这几年中,中国的离婚率正以相当高的速度迅猛增长。

2004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比前一年增长21.2%,2003年全国办理离婚登记133.1万对,比2002年增加15.4万对。

而在上世纪90年代,1990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为80万对,到1999年这一数字就上涨到120.1万对,增幅达50%。

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家庭变异的频率在逐步增加。

目前,一方面单亲家庭子女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其他非离婚造成的家庭变异数量也是很可观的。

此外,非法婚姻、父母双亡“家庭”的子女,同样客观存在,加上各种寄养关系的增加,都给子女的成长带来巨大隐患。

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情绪不稳,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

同时,在单亲家庭中,由于人际关系失常,极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失常与扭曲,产生失落感、反感和对抗情绪,产生更加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滋生仇恨心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