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校园暴力(一)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

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

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

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

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

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

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

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

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

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

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

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社会因素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

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

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常见区域:区域一:学校门口是高发区。

受校园暴力伤害的孩子大多数为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生,少数为高中生。

因为小学低年级孩子基本上都是由家人负责接送,到了小学四年级以后,孩子们基本上都可以独立上学和回家了。

通过情况分析来看,校园暴力发生最常见的区域一般都在校园门口,或者离校园门口不远处。

因为有些爱欺负同学的孩子非常清楚,离开校园后,学校便一般管不着了。

区域二:在校园内操场上。

常见的时间段为课间休息,或者午间休息。

不要小瞧短短的课间休息,就那么十几分钟或者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就足够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下手伤害其他同学。

区域三:班级内或走廊中。

这种现象表面看好象同学间打打闹闹,个别有暴力倾向的同学会借此机会下手。

这种打常见方式有攻击、嘲笑、漫骂、拳脚相加,但又不会留下伤痕。

这种软伤害即使找到老师,因为找不到证据,往往不了了之。

区域四:在放学的路上。

有些过早辍学的不良少年,经常会选择学生放学的路上下手,用威胁和殴打方式抢劫学生身上的财与物。

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同学间产生矛盾和误会,找帮手在路上等待,目标同学出现后,上前一起动手殴打与自己产生矛盾或纠纷的同学。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和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一、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

从宏观角度而言,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1 、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关键一是学生和教师均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致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暴力性事件。

世界儿童发展组织曾在调查了75 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个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 个不良压力,其中包括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同学竞争压力、教师言辞压力等,[2 ]这些压力显然都是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的。

压力太大,一旦达到个体无法承受的程度,其极端的宣泄方式就是暴力。

二是成绩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

从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来看,当人类受到挫折时,即会产生攻击行为,而暴力行为正是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

教育失败和学校对这种失败的反应结合起来,决定了反社会的后果。

[3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差生自暴自弃,在盲从和厌恶中产生逆反心理,对优等生、对教师怀有强烈的敌意以致无事生非、滥施暴行。

这实际上是由于他们不能接受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强加给他们的“失败角色”,而意图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教师关注与同学“承认”的结果。

三是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

一方面少数学生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另一方面受害的学生大多乖乖就范,不懂得寻求保护自己的途径。

由于各类学校都把及格率、升学率、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因此在教育的内容上有所偏失,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另外,性教育作为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也迟迟难登大雅之堂,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小学女生把同学遭受“性暴力”当作挨打的无知局面。

[ 4 ] 这种无知,无疑给了诸多校园施暴者以可乘之机,以致其一再恣意妄为。

2 、教师权威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为师生间的暴力冲突埋下了隐患;而矫枉过正又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致使校园暴力不断升级良好的师生关系犹如“润滑剂”,能够很好地抑制双方暴力心理的冲动。

但是师生关系是相当复杂而微妙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停留在口号阶段。

而之所以导致这一局面,则不能不谈到教师权威的传统。

在以往的社会中,教师拥有社会所赋予的绝对权威,能够行使包括体罚学生在内的各种权力,以传达一种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

学生则被要求尊师重道,不折不扣地听从教导。

不难发现,权威时代是极度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体权益的。

正因为如此,随后的教育改革便提出了师生关系等、要给学生尊严的主张“, 学生主体”思想也开始被广泛倡导。

然而实际生活中,却有一部分教师始终抱着“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错误观念不放。

他们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不允许任何反叛。

本来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就有较强的反抗权威的倾向,尤其是在这种“教师权威”已然式微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学生及其家长更是拥有了诸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之类的坚强后盾来向教师叫板,如果少数教师仍以其自身于权威时代受教育的经验加诸今天的学生身上,无形之中,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厚墙,隔绝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与日俱增。

这种冲突日益增加,发生教师为了表现权威而效仿权威时代的做法体罚学生的事件,以及学生为了反抗权威、证明自身存在而攻击教师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践中也有教师权威矫枉过正的现象,这种情况同样是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只是主张教师权威弱化,并不是说师道尊严也要丢掉,而且教师还有凭借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而形成的另一种威信,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因此有的教师在学生犯错时一味迁就忍让,害怕因为反击而被说成是虐待体罚学生,这是极不正确的,结果只会使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

3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首先,从教师培训过程来看,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而忽略了执业技巧,尤其是人际关系处理的学习,以致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教学成绩突出,却基本不懂如何与学生沟通,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

假如教师除了旧式教育体制下的严厉苛责、打骂等方法外,对师生间冲突的解决完全一筹莫展,那么在双方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使冲突升级,演化成暴力事件。

其次,从教师任职过程看,虽然一般要进行考核,取得教育局和学校发的教师执业资格证、教师聘任证、上岗证、技术专业证等才能任教,但这种考核并不十分严格。

如某禽兽教师案的犯罪人,便是由校医当上教师,作案后才拿到资格证书的。

正是这种教师管理上的漏洞,让一部分缺乏教师特质或具有暴力倾向的人混进了师资队伍,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从师德建设过程看,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宣传多,而严肃批评少。

事实上,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倘若教师以暴力为表率,则学生亦必形成暴力倾向。

由于实践中忽视师德教育,故教师对学生滥施暴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也间接促进了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形成。

另外,对待教师通常是表彰奖励重而依法处罚轻。

如有的教师殴打学生之后,只支付了部分医药费和住院费,仍在学校上课,学校和城区教育局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理。

[ 5 ]如果学校包庇袒护教师的暴行,则容易引发学生及其家长针对教师的新一轮校园暴行。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因此,校园暴力,主要是学生的暴行,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归纳而言,促成校园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 、家庭教育的失败2 、家庭结构的缺陷三、社会方面的原因1 、暴力文化的泛滥2 、大众传媒的影响3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四、主体自身的原因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般而言只是为暴力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外在契机,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因此,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

其中未成年学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1 、好奇心强,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由未成年人认知结构的不完整性所决定,许多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会环境的感染,接受不良因素的暗示。

同时由于他们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严重缺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性质,因而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喜欢模仿别人,常常错误地将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视为英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