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最新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最新

第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标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基础积累】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

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

③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

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证以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①时间上的公平,又称。

人类赖以生存的和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空间上的公平,又称。

③要求:之间,之间,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

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①核心:指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

②要求:人类必须保持、,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③目标:实现、、和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①核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国、各地区、每个人的共同参与。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要求: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和。

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

要对公众进行积极、深入、广泛地宣传、发动和监督。

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阶段向阶段推进的过程。

由于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世界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2、发展案例分析评价读下面三个材料,思考有关问题。

材料一:某水泥厂排放的粉尘污染了周围地区的农业环境,该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危害。

一方面粉尘附着于作物的叶片,影响其光合作用,另一方面粉尘沉降到土壤种改变了土壤性状,结果导致玉米和小麦产量分别减少10%和5%。

正常情况下,玉米,小麦的产量分别是每公顷6750千克和每公顷5250千克,每千克的市场价格分别为0.9元和1.2元,受粉尘污染的66.67公顷耕地实行一年两种作物轮种制。

材料二:柳林村文化落后,生产不发达,是远近出了名的贫困村。

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

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

虽然部分村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但手中有了钱,群众都很高兴。

材料三:十几年来,由于附近煤矿生产废弃物煤矸石的堆积,梨树村损失了粉底近50公顷,人均耕地下降到0.18公顷。

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建砖瓦厂,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不仅解决了煤矸石占压耕地、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

⑴据材料一请计算每年该水泥厂粉尘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是多少?想一想,除了导致粮食减产外,水泥厂的生产还可能给当地农民造成哪些损失?⑵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材料二、材料三,试对柳林村与梨树村发展经济的做法进行评价。

【适度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可持续发展丰富的内涵包括()A.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B.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C.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持续发展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2、“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这句话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A. 共同性B. 持续性C. 公平性D. 阶段性3、下列体现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有( )A.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B. 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C. 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D. 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4、根据“一个地球,一个家庭”的口号,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A.控制人口增长,解决贫困问题B.加强法制教育,严格法制管理C.进行国土整治,加快国土开发D.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5、某商场经营的下列四种产品中,有可能取得环境标志的是()A.蟒蛇皮背包 B.含磷洗衣粉C.无氟冰箱 D.一次性木筷6、关于可持续发展四个基本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没有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就没有生态环境保护;没有代际之间的公平,就没有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因为地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必须限制自身的再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③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各国承担相同责任④四项原则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7、为了可持续发展,中学生应该()①积极参与环保活动②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③等参加工作后再接受环保教育④拒绝购买环境标志商品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8、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的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标准,被称为国际市场的“绿色护照”。

对推广此系列标准的认识错误的是()A. 能够深化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B.主要对国际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C.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基础,从而帮助企业达到其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D.没有此“绿色护照”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将会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9、有关《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该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②该书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③该书提出的“人口、消费与社会服务”的内容,主要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④该书提出的“团体与公众参与”内容,主要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范畴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10、我国把经济发展摆在各项工作之首的原因是()A.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B.我国的经济技术还比较落后,必须快速发展经济以赶超欧美发达国家C.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不严重D.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据此回答11~12题:11、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A.先污染,后治理B.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C.认识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注意保护D.注重环境保护,达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12、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缺乏优惠的环境政策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综合题13、析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⑴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自然资源问题是、,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增高。

⑵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造成很大压力。

⑶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__ _ 和相对落后。

14、读某地区的“PPE”(人口、资源、环境)怪圈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⑴根据因果联系,将下面项目的字母代号填入下图的方格中:A.生存条件恶化B.人均收入减少C.土地生产力下降D.人均资源减少E.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F.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G.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H.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I.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J.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⑵试对当地如何摆脱贫困提出合理化建议。

15、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

根据2018年10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18~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8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18亿亩。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示意图(图甲)材料二: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图乙)和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图丙)⑴从材料一可看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是;②③⑤三个地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耕地减少最多的年份是年。

⑵简要说明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有利于种植业发展的共同自然条件。

------⑶为实现全国耕地保有量2018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18亿亩的目标,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⑷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

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巩固反思】1、课后任务:《地理填充图册》本节练习。

2、导学心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