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二年级《我是什么》教学反思张晓美《我是什么》是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新编科普短文,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及朴实而生动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根据课文特点,我抓住这个“变”,利用学生很喜欢的孙悟空来吸引大家。
然后,以“他会变,我也会变,想知道我是谁”设疑,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
接着我把学生都当作可爱调皮的小水珠,用生字宝宝们来考小水珠们进行生字教学,教师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
(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
这样设计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用我是“小水珠”来贯穿全文,品读水的变化:先学习描写“汽”和“云”的句子,再学习描写“雨、雹子、雪”的句子,用“我”来自称,经过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连成一片之后我又变成云,碰到冷风,我有时变成水珠落下来,有时变成小硬球打下来,有时变成小花朵飘下来。
再把他们之间的变化过程用箭头连接,使他们能够初步了解。
由于时间关系,后面部分就留到下节课。
本节课要求会写的两个字是“池、浮”。
但是,我在很多环节的处理上很不到位,比如:1、生字教学环节,我只是叫了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讲解一下就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比较匆忙,根本不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
而且没有在语境中识字,没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对于二上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要认识这么多生字还是有难度的2、朗读时层次不分明,只叫了几个学生读一读,读得好的就过了;齐读较多,没有变换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尝试着也读出这种感情,也就不了解他们真正的朗读情况,也许还只是他们当初的水平,我一点也起不了作用。
总之,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距甚远。
如教学“雨、雹子、雪”时出现相对应的“落、打、飘”三个动词,我没有很好地落实下去,也是匆匆而过。
这里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理解语言文字,师再进行有效引导,如给它们调换位置、创设情境、做做动作等等。
教学云部分,让他们先读一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师装不懂,问:白衣服是什么?——白云;黑衣服是什么?——乌云;早晨、傍晚时披上的又是什么呢?——朝霞、晚霞,并理解“穿着、披着”之间的不同。
这些环节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思考。
通过这次的展示活动,使我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明确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一直坚持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篇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我是什么》教学反思《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
这篇课文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写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产生的美好愿望。
全诗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内心感受。
根据本文的特点,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感悟上。
文章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态、变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利害关系。
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新颖,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用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准备。
在学习课文中,第一二段是重点段,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自己的句子(雨、冰雹、雪的),再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读出这些句子。
学生本身带着角色进入课文,这样设计,学生学习起来更感兴趣,更乐意学。
学习语文,只有学生和老师共同走入文本,学生有兴趣的去学,才能学好文本,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中角色(气、云 ??)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作是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教师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
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
通过教师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
但是,我在很多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到位,比如:1.指导有感情朗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叫了几个学生单独读句子,分组读,男女读,齐读较多,没有变换更多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尝试着也读出这种感情,也就不了解他们真正的朗读情况。
教学云部分,在他们分角色读后,师应装不懂质疑:你们什么时候穿白衣服?什么时候穿黑衣服?什么时候穿红衣服?并理解“穿着、披着”之间的不同。
总之,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距甚远。
2. 生字教学环节,我先叫学生自主识字然后叫了几个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就去掉拼音齐读,抢读,比较匆忙,根本不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
而且没有在语境中识字,没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要认识这么多生字还是有难度的。
篇三:《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水是会变的,知道雨、雪、冰雹是水变成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界的因果关系。
2.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1.猜谜语。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他就走。
(云)(2)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雨)(3)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源自天上来。
(雪)(4)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蛙拾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洼。
(雹)2.开小火车读字并扩词。
3.齐读词语。
4.读多音字并组词。
5.(出示孙悟空图片)师:认识它吗?它会——72变。
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
6.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我是什么?7.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水宝宝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水宝宝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看看能变什么?反馈,并说说是怎么变的?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2.我们什么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反馈后看图片。
3.指名读出喜爱之情。
学习第二自然段1.除了变成“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2.指名说。
(雨、雹子、雪,并相机板书)3.思考: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变成了“雪”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落、打、飘)4.联系文本,思考: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5.师总结:我们为了能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下来。
再让学生填空。
6.同桌互读(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评价---齐读。
7.拓展:除了变成云、雨、雹子、雪,还能变成什么?学习第三自然段1.师读第三段,想想我们是怎样生活的?2.反馈时,让学生理解品味“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的含义,并指导朗读。
3.师:我们的生活真丰富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试一试。
4.指名读---评价---小组比读。
总结:将学过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我是什么水云雨雹子雪教学反思: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它与《四季的脚步》、《清清的溪水》、《植物妈妈有办法》一同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知识、自然常识,进行环境教育。
其中,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
一、魔术激趣,整体感知根据课文特点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和抓住“水”是会变化的一个过程。
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学生很感兴趣的请来魔术师来吸引大家。
然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
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
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
这样设计导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紧扣主线,理解朗读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投映画面,突出重点。
学习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
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
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四:《我是什么》教学反思《我是什么》教学反思《我是什么》是一知识性课文,文章的特点鲜明,是用拟人的写法,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介绍水在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我根据课文的特点,课标的理念,设计教学,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
主要表现在非常注意让学生认真读书。
通过反复的读从课文语言深入到内容。
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并说说你认为他是什么,这时学生对课文还只是直觉的印象、浅层的了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
我根据本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做为线索,贯穿教学全过程。
三、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
语文课要丰富学生语言,感受汉字语言美。
我注意抓精彩词句,而且设计巧妙。
如:对“打、落、飘”三个动词先做找朋友的游戏,又让学生用动作理解,并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用词之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