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非示范性高中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非示范性高中教师位置较特殊,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

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

"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一、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保证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平庸的教师,无视教育的伟大和自身的使命,只会照本宣科,不思进取,不信学生有创新潜能,不会发现学生创新的火花,只会用冷眼,教鞭摧残创造幼芽;新型教师有较强的创造意识,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主体精神。

“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

在工作中应该不断提高各项素质。

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特征,使传统形态的“说教”变为学习者思维形态的感悟,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完备性。

教师应不求人人语数优秀,必求每生各科合格,做到让每生有所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

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处理好“减负”与全面负责的关系。

帮助学生立志、乐学、慎思、立志是学习的动力;乐学可以使学生持之心恒,坚持不懈,慎思能使学生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处理好师生、教学的辨证关系。

做到转化有决心,提高有信心,思想要关心,辅导要耐心,对学生有爱心,以朋友的真诚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

今天全球化的网络知识已使人目不暇接,而知识进入书本就陈旧了。

因此,提出了“联系生活,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虽然知识的传统是有限的,有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就更无限了。

变“教书匠”为“研究型”教师这是时代的要求。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全面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要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应掌握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语言实验、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

遵循教育规律,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参与“素质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对“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教育地位和作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

研究系统的学科方法论。

这是每一个教师的工作需要。

如,学科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学科知识的学与教,学科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学科改革的方向,如何迎接知识的挑战。

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

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

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地影响尤为重要。

“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地自我认知。

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并接纳自己,不宜自我期望值过大,过于追求“完美”。

否则,一旦过高的目标不能实现,就会产生很强的挫折感。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情感过程、职业兴趣、智力与能力、人格特征和教育信念等。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

从能力方面看,教师的基本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力等。

这些能力是从事教育事业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此外,教师的特殊能力还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决策、教学监控等多方面,如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师的智力和能力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带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而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不但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地健康发展。

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性格开朗,自我悦纳,胸怀坦荡;情绪稳定,自信乐观,有轻松愉快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乐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

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

教师心理健康地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健康地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长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如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都会通过影响神经生理机制、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损伤机体的功能,导致生理上地不健康,甚至病态。

反之,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促进生理健康。

其次,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

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而不良的情绪与心境则会直接抑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甚至消蚀其意志与事业心。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的关系的建立与性质,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

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沐春风;而自身情绪紧张、烦躁、忧郁的教师,常常使教室形成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如坐针毡。

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从外部条件看可通过政策、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强职前、职后培训,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等,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1、热爱教育事业,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

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

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

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当前,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从职业道德规范看,人们对于教师地德性要求显然来得更为严格。

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常常担心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后者如孟柯强调“教者必以正”,要求教师“独善其身”;董仲舒提出“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等等,如此种种,为我国历代教师规定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成为社会评定衡量教师的主要依据。

然而,现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偶像地位的渐趋失落,造成了教师内心的惆怅、彷徨和失落。

倘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

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

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

这是一种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

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不要闷在心中,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

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情绪转移法。

转换情景,转移注意,改变心境。

三是暗示微笑法。

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

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讲几句话,笑上一阵,利用积极地心理暗示改变心情。

四是升华转化法。

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

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挫折化为动力,将压抑变为激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能使人忘却烦恼,给自己带来愉悦等等4、提高自我修养,寻求人格完善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

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