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语文S版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梳理诗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

打开书83页。

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①绝句: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

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

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至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

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

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

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

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二、新课。

(1)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都。

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进”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

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汇报《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来感受。

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

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
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

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四、布置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