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表里的生物教案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

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

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8个字和“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

(打一生活物品),钟表。

2.师:表里面有什么东西?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
《表里的生物》。

3.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请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要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出示生字。

出示词语: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
3.再次默读全文,联系课题。

填一填。

课文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4.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
巴,一动就要蜇你”。

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指导朗读。

1.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2.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预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订正。

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
2.课文内容回顾。

导入课题。

二、精读理解,品读体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1.思考:表内的世界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2.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画出来做好批注,小组讨论谈谈体会。

预设: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预设一: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预设二: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教师点拨: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
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

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3.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4.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预设: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从第3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5.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

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

全自动机械表工作原理
技术原理:手表运走能量靠的是发条的弹力提供的,当上满发条时,它的力矩较大,随着手表的运走,发条的发松,它的力矩也逐渐减小。

手表从上紧发条到24小时这段时间,它的力矩输出是平稳的,此时走时也比较精确,误差小。

而超过24小时以后,发条力矩会急骤下降,走时误差增大。

为确保手表走时更准确,所以要每天定时上满发条。

主要特点:全自动机械表不用电池,有些是带手动上发条的,有些不带,但还是有手动上发条的最好。

一般在发条上满的情况下可以连续运行30小时左右,看机芯而定。

老年人和常坐办公室以及运动少者最不适宜佩戴此类手表,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佩戴者定期给手表手动上弦。

自动机械表在常温下,24小时误差在±45秒者为正常误差。

因自动机械表须靠手臂的摆动而自动上弦,所以每天必须配戴八小时以上,才能确保计时准确。

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
这么说呢?“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嘀嗒,嘀嗒”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3.引导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4.布置作业: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你童年的经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