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明市文旅融合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昆明市文旅融合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昆明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任务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李庆雷一、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工程通过实施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农业、工业、其它第三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互动,通过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聚集区、文化旅游示范园区、文化旅游村寨、文化旅游城镇和一批重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1本文为《昆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第四部分的初稿,为昆明市文产办委托五墨文化传播公司的项目,笔者负责第四章的写作。

不断完善昆明市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1、推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推进涉旅产业融合发展。

主动顺应世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整合资源,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核心、商业为平台,推进旅游与现代农业、工业、体育、商贸、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

——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力度。

紧扣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快昆明多元文化的挖掘与包装,修缮历史文化古迹,恢复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

重点打造古滇文化、革命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高原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和都市文化等六大文化品牌,用文化筑牢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主脉络。

——推进文化旅游业态创新。

着力培育康体运动基地、温泉SPA、花卉、购物、演艺、美食、休闲街区八大休闲旅游业态,加大房车旅游、直升机旅游、医疗旅游、置业旅游、异地养老旅游、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

2、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快各类现代服务要素集聚,推动现代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主城都市文化项目集聚区、晋宁古滇文化—郑和故里文化旅游项目集聚区、滇池—西山度假养生休闲文化项目集聚区、空港经济区及东部旅游区项目集聚区、石林—九乡喀斯特旅游文化项目集聚区、呈贡新区旅游文化项目集聚区、阳宗海旅游片区项目集聚区规划、招商、建设与运营。

——以泛亚文化传媒中心、呈贡新区、南城区、昆明空港经济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华金鼎科技园区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其人才强、创意新、资源配置优化等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创意园建设,建成一批影视、印刷、音像等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昆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厚、民族文化产品丰富和民族民间人才聚集等优势,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歌舞、民俗风情展演和民族特色饮食产业发展,形成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3、抓好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推进观光旅游项目提升。

主要包括大石林景区提升、轿子山精品景区建设、西山-民族村创建5A、九乡-柴石滩创建5A、世博园-金殿创建5A,提高景区吸引和竞争力,培育精品景区体系。

——推进都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主要涉及以七彩云南古滇王国、郑和故里项目、东南亚风情乐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及以环翠湖、东风广场CBD、文明街片区、百年米轨风情带、巫家坝副CBD为代表的都市旅游项目。

——加快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

主要包括以七彩云南海洋世界为代表的主题娱乐项目,以都市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阳宗海生态旅游小镇、安宁温泉、星河温泉旅游小镇为代表的旅游小镇,以七彩云南花之城和凤龙湾国际生态旅游城为代表的旅游综合体项目。

——加快商务会展旅游项目建设。

主要涉及以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滇池泛亚论坛、南博城为代表的商务会展项目建设。

4、完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紧扣昆明旅游资源特色,大力开发湖滨度假、温泉养生、康体运动、商务会展等现代旅游产品。

——滨湖度假旅游产品。

以滇池、阳宗海为主要载体,构建草海湖滨、环湖东岸湖滨、环湖西南岸湖滨、阳宗海湖滨等休闲度假湖滨,使之成为昆明市文化休闲度假产品基地。

——城镇休闲旅游产品。

依托于昆明主城区,建设翠湖、顺城等休闲街区,加快杨林、野鸭湖、转龙、安宁、汤池等旅游小镇开发,推进新螺蛳湾、南亚第一城、世博新区、滇池湖滨东岸等商业中心建设,完善博物馆、纪念馆(地)、文化演艺等设施,使之成为昆明开展都市旅游、休闲城镇游的重要阵地。

——观光体验旅游产品。

以石林喀世界自然遗产、轿子雪山等核心自然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古滇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以彝族撒尼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使之成为昆明市自然观光和文化体验产品的载体。

——温泉养生旅游产品。

加快以柏联温泉、安宁温泉、星河温泉、等优质资源的开发,着力塑造柏联SPA、温泉心景、日式金方等温泉养生品牌,丰富养生康体内容,使昆明成为云南高端温泉养生旅游区。

——户外休闲旅游产品。

利用轿子雪山为中心的昆明北部山地资源,积极发展一批探险、户外运动、露营等户外休闲产品,不断丰富昆明市深度体验旅游的内涵。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以呈贡斗南、团结乡、双龙乡、富民、石林糯黑等一批乡村旅游资源点为依托,加快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农业庄园等业态的开发,培育晨农、万家欢等特色农业休闲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城市人群的短程休闲目的地。

二、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壮大工程通过培育十大重点文化市场、健全文化旅游要素产业,培育大、中、小规模等级丰富,内资和外资结构合理的文化旅游企业结构。

1、培育十大重点文化市场——文化演艺市场。

贯彻国家《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演艺市场竞争,投资兴办演艺团体和举办演艺活动;鼓励支持演艺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重组;推动文化“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昆明市演艺院团加大国内外交流。

形成以国有演艺院团为主导,民营演艺院团为主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演艺市场新格局。

重点文化演艺企业包括昆明演艺集团、福保文化城、世博吉鑫集团、云南杨丽萍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人家等。

——图书和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印刷包装市场。

降低门槛、改善服务监管,符合条件的即可到所在县(区、市)文化主管部门办理经营许可。

大力发展图书音像制品连锁、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模式,鼓励公司化改造,加快建设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的印刷包装市场。

将昆明市建设成西南地区主要的图书音像、文化用品物流中心和印刷包装中心。

重点涉及新华书店集团南市区图书发行基地、国际印刷包装城、新知图书城、韶山藏书楼、新闻路图书批发市场等。

——古玩收藏、拍卖市场。

发展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博物馆业发展,打造“博物馆名城”;推进古玩收藏、拍卖市场与旅游业联合,加强服务监管,壮大规模。

大力发展古玩收藏、拍卖市场,提高昆明古玩收藏、拍卖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

重点涉及玫瑰湾国际古玩城、云南古玩城等。

——民族工艺品市场。

突出民族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加强专业研发、制作,通过“公司加农户”等运作模式,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民族工艺品市场,使昆明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民族工艺品聚散地和交易中心。

重点涉及园博印象文化城、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石林彝族刺绣、富民青云工艺品厂、云南围棋厂、禄劝银器、昆明斑铜厂等。

——茶文化市场。

挖掘茶文化资源,发展茶艺表演、茶文化论坛、茶文化博览会、茶艺培训,促进茶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使昆明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茶叶批销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

重点涉及云南茶文化大观园、云南茶叶市场、玫瑰湾•国际茶都、世纪城茶叶市场等。

——文化艺术培训市场。

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开展文化艺术教育培训,鼓励各级文化馆(站)、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文化艺术培训项目。

支持昆职教艺术院校、民间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拓展文化艺术培训市场。

——电影市场。

积极推行电影院线制,强化以院线制为主的电影供片机制,拓展城市电影市场。

发展农村电影数字院线,鼓励建设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制联合体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支持开发农村电影新兴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推行影院星级评定工作,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级各地电影发行放映企业之间进行联合、重组、兼并,扩大电影集约化经营。

加强影院设施改造,以影院多厅化、经营多元化、设施数字化为重点完善影院设施,增强电影经营的文化娱乐复合型功能。

重点涉及百老汇、时代今典、上影永华、环银国际、新昆明影城、新建设影院、滇池影院、北辰影院等。

——会展广告市场。

加强会展策划、服务;引进国际专业策展、会展经纪人,不断拓展国内外会展市场;开发广告载体,规范广告市场,提高广告公信力,提高会展广告市场的影响力。

重点涉及滇池泛亚合作永久性会址、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南亚国家商品展、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博览会、中国东盟南亚系列会展、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昆明国际会展中心。

——文化旅游市场。

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

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村镇;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强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和网络建设;全面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开发旅游文化产品。

大力提高我市文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把昆明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胜地。

重点涉及轿子雪山、石林-九乡、西山-滇池、金殿-世博园、阳宗海、官渡古镇、沙朗旅游小镇等。

——珠宝市场。

促进产业集聚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价值链;加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珠宝企业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

将昆明建成全国重要的集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研究设计、展览拍卖、旅游购物、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珠宝交易中心。

重点涉及昆百大珠宝、景星珠宝世界城、阿诗玛珠宝、七彩云南、泰丽宫珠宝、昆明玉器城、云南人家珠宝、云南地矿珠宝等。

2、健全文化旅游要素产业——旅游景观业。

利用昆明地域文化,建设一批文化型旅游景区、旅游街区、特色景观名镇(村),培育一批非物质遗产旅游点、城市/乡村旅游访问点,完善文博艺体场所面向游客开放、提升旅游功能的机制,积极稳妥地建设主题公园,提升各类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餐饮美食业。

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意见》,实施滇菜品牌工程、美食文化名城工程,形成一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滇菜品种,培育若干餐饮龙头企业、美食街区,开展“绿色餐饮企业”和“星级美食名店”评定活动,推出一批地方特色小吃。

——特色住宿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酒店类型、档次和空间结构,建设高星级旅游饭店,扶持和规范特色客栈及民居旅馆等。

加大引进国际度假品牌酒店力度,培育本土休闲度假酒店,重点发展一批“七彩云南”品牌连锁乡村酒店,鼓励发展体现本土文化的主题酒店。

——文化娱乐业。

重点完善星级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城市、旅游小镇、旅游经济强县的文化娱乐设施,鼓励各地培育旅游演艺精品,发展夜间娱乐经济,引进现代科技娱乐项目,形成参与性强、类型齐全、管理规范、文化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文化娱乐体系。

——休闲度假业。

重点依托气候、湖滨、森林、温泉、山地、村寨、古镇、城市、产业、宗教、商务等优势资源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形成一批中高档休闲街、度假区、休闲度假小镇、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山地、温泉、森林休闲度假用品制造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