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解剖学-肌学重点整理

系统解剖学-肌学重点整理

1、肌的辅助装置:(1)筋膜:浅筋膜(L.C.T):多含脂肪,具有保护、缓冲作用特殊结构:1)手掌、足底处浅筋膜较发达:缓冲作用2)腹前外侧壁下部、会阴部:分两层,深层为膜性,几乎不含脂肪深筋膜(D.C.T):①于四肢处,插入肌群间构成肌间隔,进而与深筋膜、骨膜共同构成骨筋膜鞘。

②全身的深筋膜大都能包裹肌肉、血管、神经。

③在某些部位供肌附着。

④形成肌腱的支持带(如手部的屈肌支持带、脚踝的伸肌上下支持带)⑤分隔同一肌群的各肌肉⑥改变肌牵引方向,可用于推测炎症和积液的蔓延方向。

(2)腱鞘1)定义:套在肌腱表面的鞘管2)分层:①外层:纤维层(腱纤维鞘)是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呈半环状覆盖于骨面②层:滑膜层(腱滑膜鞘)分为脏层和壁层3)功能: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减少肌腱和骨面之间的摩擦4)一个临床症状:腱鞘炎:当手指长期不恰当的过度用力活动,肌腱或腱鞘受到强烈摩擦而导致腱与腱鞘的损伤,产生疼痛等症状,称为腱鞘炎。

(3)滑膜囊: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有的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

其大小由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

囊腔含少量滑液。

多存在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与骨面之间,其作用为增加滑润、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

临床上常见的滑膜囊炎即发生于此。

(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如髌骨即为股四头肌肌腱骨化而成。

2、面肌(面N):面肌也称表情肌,为扁而薄的皮肌,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

①颅顶肌:由左右枕额肌(面N)构成。

枕额肌为二腹肌:枕腹:1)位置:起自枕骨,位于枕部皮下2)功能:牵拉帽状腱膜向后额腹:1)位置:起自额骨,位于额部皮下2)功能:提眉,产生皱纹②眼轮匝肌:1)位置:居于皮下,在睑裂周围,呈扁椭圆形2)功能:使睑裂闭合,少量肌束可牵拉泪囊后壁,以扩泪囊,促进泪液流入鼻腔。

③口周围肌:分为口轮匝肌和颊肌功能:口轮匝肌收缩时可闭口,颊肌收缩时牵拉口角向外,并能助咀嚼和吸吮。

3、咀嚼肌(三叉N):咬肌:起自颧弓,止于咬肌粗隆。

上提下颌骨。

颞肌: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

上提下颌骨,后部肌束可拉下颌骨向后。

翼肌:起自翼突后面,止于翼肌粗隆。

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上、向前,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前,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4、颈肌:分为颈浅肌群、颈前肌群、颈深肌群(1)颈浅肌群:包括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①颈阔肌:1)位置: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的深筋膜。

2)功能:紧颈部皮肤,拉口角向下②胸锁乳突肌:1)位置:起自胸骨的锁切迹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2)功能:单侧收缩可使头转向同侧,脸转向对侧,双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2)颈前肌群:依照位于舌骨的上下方,分为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①舌骨上肌群:分为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1)二腹肌: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后腹起自乳突,以中间腱系于舌骨。

2)下颌舌骨肌:起自下颌舌骨线,止于舌骨体。

3)茎突舌骨肌:起自茎突,止于舌骨小角。

4)颏舌骨肌:起自颏棘,止于舌骨体。

功能:拉舌骨向上,协助吞咽。

舌骨固定时,可牵拉下颌骨向下②舌骨下肌群:分为2层,浅层包括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有上、下腹),深层包括甲状舌骨肌、胸骨甲状肌1)胸骨舌骨肌:位于颈部正中线两侧。

2)胸骨甲状肌:在胸骨舌骨肌的外侧,为细长带肌,分为上腹、下腹和中间腱。

3)甲状舌骨肌:在胸骨舌骨肌深面。

4)肩胛舌骨肌:在胸骨甲状肌上方,被胸骨舌骨肌遮盖。

功能:使舌骨和喉下降。

(3)颈深肌群:分为侧群和外侧群侧群:包括头长肌、颈长肌,合称椎前肌,能屈头、屈颈。

外侧群:包括前、中、后斜角肌3块,因为其均起自于颈椎横突,止于第一、二肋,因此:1)在颈椎固定时,双侧肌肉收缩能上提1、2肋,协助吸气。

2)在肋固定时,双侧肌肉收缩能拉颈部前屈3)在肋固定时,单侧肌肉收缩能使颈部向同侧侧屈4)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构成斜角肌间隙,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穿过。

颈肌的神经支配:颈阔肌:面N胸锁乳突肌:副N舌骨上肌群:二腹肌的后腹及茎突舌肌肌由面N支配,二腹肌前腹及下颌舌骨肌由下颌舌骨N支配,颏舌骨肌由舌下N支配。

舌骨下肌群:颈袢斜角肌群:颈N前支5、背肌背肌:位于躯干的背面,分深、浅两群浅群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深群主要由竖脊肌和夹肌以及一些短肌等。

(1)斜方肌(副N):位置:起自项上线、枕外隆凸、项韧带、隆椎、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和肩胛骨的肩峰端和肩胛冈。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

功能: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下拉肩胛骨;若固定肩胛骨,两侧收缩可后仰。

(2)背阔肌(胸背N):位置:起自隆椎以下棘突,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位于背下部、胸的后外侧。

功能:使肩关节收、旋、伸。

(3)肩胛提肌(C3-C4肩胛背N)位置:位于颈项两侧,肌肉向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深侧,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一对带状长肌,起自上位C3.4横突的后结节,肌纤维斜向后下稍外方,止于肩胛骨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缘的上部。

功能:上提肩胛骨,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使颈趋向同侧。

(4)菱形肌(C4-C5肩胛背N)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起于C6-T4的棘突,止于肩胛骨侧缘。

功能:上提肩胛骨,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使脊椎胸段后伸。

(5)竖脊肌(脊N后支):位置:位于棘突两侧深沟,在背浅肌的深方。

功能: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双侧收缩使脊柱后伸、抬头。

(6)夹肌(2-5颈N后支的外侧支)位置:1)头夹肌:起自项韧带下半部和C7-T4的棘突,止于颞骨乳突。

2)颈夹肌:头夹肌的外侧和下方,止于上位三个椎的横突。

功能:单侧收缩可使头转向同侧,脸转向对侧;双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6、胸腰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1)浅层位于竖脊肌的表面,侧加厚,附于椎骨棘突;外侧与背阔肌的腱膜紧密结合。

(2)浅层向延续与中层在竖脊肌外侧结合,并成为腹斜肌和腹横机的起始处。

(3)深层位于腰方肌的前面,被称为腰方筋膜。

7、胸肌:胸肌包括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

(1)胸大肌(胸、外侧N):位置:位于胸廓前壁大部。

起自锁骨侧半、胸骨、上位6个肋软骨和腹直肌鞘前层。

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使肩关节收、旋、屈。

若固定肩胛骨,可上提肋助吸气。

(2)胸小肌(胸侧N):位置:起自3-5肋外面,止于肩岬骨喙突。

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

功能:将肩胛骨拉向前下方,提肋助吸气。

(3)前锯肌(胸长N):位置:位于胸廓外侧。

以8-9个肌齿起自上位8-9个肋的外面,止于肩胛骨侧缘和下角的前面。

走行:从肋软骨起始,肌束先向后外上方聚集,绕过胸廓外侧,向后上走行,经肩胛骨前方,止于侧缘和下角。

功能:将肩胛骨拉向前,使其紧贴胸廓。

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外旋,助壁上举。

若固定肩胛骨,可上提肋助吸气。

(4)肋间、外肌(肋间N):位置:位于肋骨间,分别起于上位肋骨的上缘和下缘。

功能:肋间外肌肌束斜向下,能提肋助吸气;肋间肌肌束斜向上前,能降肋助呼气。

8、膈:构成:由三部分肌束向中心走行,形成中心腱,因此中间是中心腱,周围是肌性部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作用:主要的呼吸机,协助呼吸。

膈肌收缩时,拉中心腱下降,以扩大胸腔容积,引起吸气。

膈肌舒时,中心腱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

膈与腹肌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分娩、呕吐等。

第一裂孔:腔静脉孔,平对第八胸椎水平,通过下腔静脉第二裂孔:食管裂孔,平对第十胸椎水平,通过食管和迷走神经前、后干第三裂孔:中动脉裂孔,平对地十二胸椎水平,通过降主动脉和胸导管9、腹肌:腹肌:位于胸廓下部与骨盆之间,参与构成腹壁。

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前外侧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斜肌、腹横机后群包括腰大肌和腰方肌(1)腹直肌(肋间N):位置: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剑突和5-7肋软骨前面。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两侧,被腹直肌鞘包裹。

特征:属于多腹肌,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层因肌节愈合而紧密结合,然而后腹无此特征,因而腹直肌后腹与腹直肌鞘游离。

功能:能使脊柱前屈,增加腹压。

(2)腹外斜肌(肋间N):位置: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起于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以肌腱终于白线。

特征:1)后下部肌束止于髂嵴,其余向移行为腱膜,经过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再与对侧腹外斜肌的腱膜相交错形成白线。

2)腱膜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其一部分走向后外下方连于耻骨梳,形成腔隙韧带。

3)腹外斜肌腱膜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形成一个三角形裂孔,称为腹股沟管浅环,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功能:能增加腹压,使脊柱前屈、侧屈、旋转。

(3)腹斜肌(髂腹下N):位置:位于腹外斜肌的深方、腹直肌的浅层。

走行:肌纤维呈扇形展开,上部止于下3对肋,中部斜向上方,下部斜向下方。

后两部肌纤维至腹直肌的外侧缘处移行为腱膜,分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最后止于白线。

功能:能增加腹压,使脊柱前屈、侧屈、旋转。

形成结构:腹斜肌下缘部分肌纤维呈弓状跨过精索上方移行为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与腹横肌的腱膜结合,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附于耻骨梳。

腹斜肌和腹横肌下缘的部分肌纤维,一起沿精索向下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形成提睾肌。

(4)腹横机(髂腹股沟N):位置:位于腹斜肌的深方。

功能:能增加腹压,脊柱前屈、侧屈、旋转。

(5)腰大肌(腰丛):位置:位于脊柱腰部两侧,起自腰椎体侧面,肌束走向外下,与髂肌汇合成髂腰肌后止于股骨大转子。

功能:使髋关节屈和旋外。

当下肢固定时,可使身体前屈,如仰卧起坐。

(6)腰方肌(腰N前支):位置: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侧有腰大肌,其后方有竖脊肌,二者之间隔有胸腰盘膜的中层,起自第12肋骨下缘和第1-4腰椎横突髂嵴的后部,止于髂嵴上缘。

功能:能下降和固定第十二肋,一侧收缩能使脊柱侧屈。

10、腹肌的相关结构:腹肌的相关结构主要有腹直肌鞘、白线、腹股沟管等。

(1)腹直肌鞘:1)组成:脐以上: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斜肌腱膜的前层后层:腹横机腱膜和腹斜肌腱膜的后层脐以下: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斜肌腱膜的前层后层:无2)形成结构:由于脐以下的腹直肌鞘无后层,因此从后面观察可见一线,称弓状线,弓状线以下的腹直肌直接贴腹横筋膜。

(2)白线:1)位置:位于左右腹直肌鞘的中间,起自剑突,止于耻骨联合(与腹直肌走行相反,腹直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剑突和肋骨)2)形成结构:白线坚韧少血管,在其中点有脐环,为胎儿时期脐血管的通道,出生后形成瘢痕,若先天脐环闭锁不全或延期闭锁,容易形成脐疝。

(3)腹股沟管1)位置:是位于腹前外侧壁下部肌、筋膜、腱膜之间的裂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