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的起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物质基础。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不断加剧。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83个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同时,由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在水资源保有量相对较大的南方省区同样面临缺水的威胁。
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鼓励水的复用和回用,经过近30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水的重复使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技术和工艺上都为城市排水的重复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上述基础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完善了各种相关和配套规定和标准,倡导和激励污水的处理和回用。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水资源,已得到全世界各国的认可。
收集利用的雨水在一定范围内可代替自来水,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污水管网的负荷。
而屋面雨水污染程度较轻,处理成本低,更应该是我们收集利用的主要对象。
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相比,雨水具有污染程度小,处理、回用简单的优势。
因而,对其收集、处理回用,近年来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城市雨水利用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年来在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地区和国家,对城市雨水的利用与资源化非常普遍。
而我国对城市雨水,特别是屋面雨水的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经过各科研部门和水处理单位的积极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处理工艺和设备,投入工程使用后,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雨水的利用分间接和直接两种。
间接利用是采用多种雨水渗透设施,将雨水回灌地下,以补充地下水资源:直接利用是将雨水进行收集、贮存和净化后,水质达到《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然后直接用于冲洗路面、绿化、洗车、冲厕等。
1初期雨水的弃流与弃流装置
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较高,随着径流的持续,雨水流经的物体表面被不断冲洗,污染物含量逐渐减小到相对稳定的程度。
所以,直接弃流初期雨水已成为减少收集的雨水中污染物的一个有效途径。
许多国家在雨水利用工程中,将弃流作为整个雨水收集处理工艺的预处理,为雨水的贮存和后续处理提供水质相对稳定的水源,同时,也避免收集和
处理单场降雨量产生很小径流的雨水。
1.1初期雨水水质
由于降水淋洗了大气污染物(主要为SS、COD、硫化物、氮氧化物等)和集水面积累的大气沉积物以及屋面材料产生的污染物,致使初期雨水污染程度较高。
初期雨水中所含的主要污染物有COD、SS,还有极少量的铅、磷和氮。
同时雨水可生化性差,BOD/COD 通常只有0.1~0.15。
经初期雨水弃流后的雨水水质则较为稳定,如COD为80~120mg/L,SS为20~40mg/L,色度为10~40。
对于屋面初期雨水的弃流量,可根据试验测定或按2~3mm降水量进行计算;对于路面雨水可按3~5mm降水量进行计算。
本方案屋面初期雨水弃流量按2.5mm降水量计算,路面雨水按4mm降水量计算。
弃流后的中、后期雨水COD质量浓度可稳定在100mg/L以内,可以确保获得较好的雨水水质。
1.2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初期雨水的弃流装置目前常用的有弃流雨水池、切换式弃流井和旋流分离器等几种形式。
1.2.1弃流雨水池
在雨落管下部设弃流雨水池,在池内设浮球控制阀。
随着池内截流的初期雨水量增加,水位不断上升,当达到设定水位的高度时,浮球阀进入池内的雨落管出口,使其完全关闭,后续雨水沿雨水收集管道,送人净化处理构筑物进行处理。
池内已收集的初期雨水,在降雨结束后打开放空阀将其排人污水管道。
放空阀也可采用电磁阀,以便于操作管理。
雨水弃流池的容积是根据住宅楼雨落管的屋面服务面积和2.5mm的降水量来确定。
1.2.2旋流分离器
该分离器的主要结构是在圆筒内设置的1个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淹没式圆筒形筛网。
雨水沿切线方向以旋流方式进入筛网内,由于降雨初期筛网表面干燥,在水的表面张力和一定的筛网坡度下,初期雨水会沿筛网内表面旋转向下流向中心排水管,然后排人污水管道。
随着中、后期雨水的连续流人筛网表面会不断被浸润,其表面张力大大减小,雨水就会穿过筛网,旋流进入雨水收集管道。
初期雨水弃流量可根据弃流时间来控制.而弃流时间的长短则可通过调整筛网的面积和目数加以改变。
该装置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较上述两种弃流装置可以看出,弃流雨水池构造简单,造价低,运行稳定可靠。
但如果每个雨落管末端都设置弃流池则数量太多,维护的工作量也大,同时也影响景观。
旋流分离器初期雨水弃流量大小可调节,它设置的数量少,是一种先进的弃流装置。
但
该装置构造复杂,且造价较高。
1.2.3切换式或小管弃流井。
在雨水检查井中同时埋设连接下游雨水井和下游污水井的2根连通管,在2个连通管入口处设置简易手动闸阀或自动闸阀进行切换。
可以根据流量或水质来设计切换方式,人工或自动调节弃流量。
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对随机降雨操作控制比较困难。
当弃流管与污水管直接连接时,应有措施防止污水管中污水倒流入雨水管线,可采用加大2根连通管的高差等方式。
由于降雨过程和径流过程均表现出初期水质差而流量小的特点,可以考虑将初期雨水弃流管设计为分支小管,初期水质差的小流量首先通过小管排走,超过小管排水能力的后期径流再进入雨水收集系统。
该法的特点是自动弃流,可以减少切换带来的运行和操作的不便,但弃流量难以合理控制,尤其是在降雨强度较小而降雨量很大时可能会使弃流量加大,减少收集水量甚至收集不到雨水。
该法一般适用于汇水面较大,有足够的收集水量的场合。
1.3弃流装置
上述弃流设施各有其优点和弊端,经过慎重地比较,我们选用雨水弃流池,其原理是:雨水径流由进水口的格栅拦截较大污物后进入弃流池。
当来水量超过初期雨量时,雨水自流进入雨水储存池。
当降雨量小于初期雨量时,来水全部截留在雨水井内,不流向下游。
弃流池内的初期雨水定时由排水泵排入市政管网,以备下次降雨时使用。
该弃流池排水经泵排除,对安置场地不提出特殊要求。
2处理流程和单元介绍
雨水→初期雨水弃流装置→雨水储存池→接触过滤器→清水(消毒)池→回用
雨水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弃流并拦截粗大漂浮物后自流进入雨水储存池。
雨水储存池作用有二,一是进行沉淀,去除水中夹带的泥沙等无机颗粒;二是进行流量调整,使后续处理设施在设定的参数下运行,从而保证其除污效能的充分发挥。
雨水储存池中的原水经泵提升并经投加混凝剂后定量地进入接触过滤器;在接触过滤器内,由于滤料的机械筛分作用,混凝剂与水中的有机物等污染物质形成的絮体等固形物被截留、去除。
滤后水靠余压自流进入清水池;在清水池内,通过投加缓释消毒药片对处理水进行消毒。
至此,处理过的雨水已经达到了回用要求,经泵加压后,便可用于绿化和水景补水等用途。
上海莱多实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以“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为经营理念,通过发挥区域优势和市场化运作体制优势,不断加强客户间战略合作,积极拓展市场新领域,
形成了以产品销售和项目施工指导服务为中心,以复合雨水收集设备研发和生产、雨水收集方案规划和设计、雨水收集项目施工指导服务为依托的“三大板块”业务架构,形成了雨水收集系统的技术咨询、工艺设计、产品研发和生产、到施工安装指导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的运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