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一)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梗概1、师激情导入:1943年,日寇侵略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被称之为“战象”。

战斗结束后,我方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活着,它就是“最后一头战象”。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

你们在笔记本上写,老师在黑板上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师生写课题)2、师:课前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大家快速看一下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浏览课文后概括,教师指导。

)3、师:刚才同学在说的过程当中都提到了一些主要的情节,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其中的一个情节?生:嘎羧在战后幸存下来了。

师:是呀,你能不能就用四个字概括?生:战后幸存。

师板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四个字:战后幸存。

4、师:接下来的一个情节呢?也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嘎羧重披战甲来到了打洛江畔与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友一起同眠。

师:我们先来看第—个情节,他说嘎羧“重披战甲”,同意吗?生:同意。

师:战甲起什么作用?生:战士打仗时穿的衣服。

师:是呀,战甲是保护身体的盔甲,而嘎羧披的是什么呢?生:嘎羧披挂的是象鞍,可以说它是重披象鞍。

师:真好,我们就用他所说的这个词语。

(板书:重披象鞍)一个“重”字,就把26年前和26年后的事联系起来了,语言多准确呀。

5、师:那其他情节呢,刚才他还说了回到打洛江畔,这个情节你能像这样概括一下吗?生:应该是“重回战场”。

师:你也能像刚才一样用四个字概括,但是前面已经用了一个“重”了,我们不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想一想,能换一个字吗?生:我觉得是“再回战场”。

生:也可以是“再临战场”。

师:你为什么要用“再”字?生:因为它已经第二次回到战场。

师:多好啊,用词也特别准确。

(师板书:再回战场)6、师:最后一个情节呢?谁来概括一下?生:庄严归去。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概括,他读懂了嘎羧的行为,庄严归去。

(板书:庄严归去)7、师:我看咱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把这四个词语抄写在笔记本上了,真会学习!同学们,如果你写完了,可以把这四个情节联系起来,用简练的语言再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先自己练一练。

(生练习)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抗日战争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头战象嘎羧,26年后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来到曾经和战友奋战的战场,最后光荣地将自己掩埋的事。

师:这篇文章是长课文,又是小说,我们今后在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抓住主要情节或事件用简练的语言来进行概括。

(二)深入读文,走进嘎羧内心师:我们再来看这四个情节,每个情节可不是简单的四个字,每个词的后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每个词后面展现了生动的画面。

读一读,找一找令自己最感动的画面,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学生交流交流之一:重披象鞍师:谁来说说“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哪儿令你感动?生:“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投影出示该句)我们一起来看,嘎羧和象鞍分别多久了?生:26年。

师:26年再一次相见,文中用到了一个词语那就是——生:久别重逢。

师:让嘎羧念念不忘的这位老朋友什么样啊?课文在第几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生:第九自然段。

师:让我们都来默读一下这个段落。

让我们和嘎羧一起来看看这位老朋友吧。

(生默读)老朋友就在眼前,嘎羧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读)师:这个词语念mosuo。

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摩挲。

师:同学们,此时的嘎羧,是泪光闪闪啊,它会想——生:老朋友终于见到你了。

师:它还会想——生:没想到过了26年,还是这个样子,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见到了战友。

师:是啊,它忘不了它的战场,忘不了战友,更忘不了那光辉的战斗岁月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谁再来读。

(指名读)师:你已经走进了嘎羧的内心。

同学们,嘎羧不会说话,它这丰富的情感我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生:我从“泪光闪闪”中体会到嘎羧的深情,因为人才会泪光闪闪,而嘎羧也泪光闪闪。

师:泪光闪闪是对嘎羧什么的描写?生:泪光闪闪是对嘎羧神态的描写。

师:是啊,除了神态,还有什么也能让我们体会到这情感呢?生:从“久久”这个词语也可以看出嘎羧对这个象鞍的情感。

师:除了神态还有什么?生:还有动作,“吹去上面的灰尘”。

师:真好,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它内心丰富的情感。

你看作者的话并不多,寥寥数语便可传情。

交流之二:再回战场师:同学们,“再回战场”这部分哪儿最让你感动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生:“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这段话又表达了嘎羧怎样的情感呢?你能读出这种情感吗?自己练习。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他这样读,让我们望到了这清波荡漾的江面,而嘎羧是凝望着,而且是久久凝望着呀!它都望到了什么呢?生:我觉得嘎羧可能望到了26年前与战友奋勇杀敌的场景,可能望到了曾经战友洒满鲜血的地方。

生:他还望到了曾经的战友,他们曾经浴血拼搏的战场。

师:是呀,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这句话又该怎样读呢?谁来再试一试。

(生充满感情读)师:同学们,你看“欧”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生:破折号。

师: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震耳欲聋的吼叫,许久——(生齐读第二句)师:你们读出了声音的震耳欲聋,嘎羧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此时的嘎羧是伫立在昔日的战场,发出了这样的吼叫——(播放吼叫声)。

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我听出了嘎羧对当时侵占我们土地的日寇的憎恨。

师:它一定忘不了这样的一幕场景。

我们一起来读——生: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想象着这样的场景,那第二句话又该怎样读呢? (指名读后齐读)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样子,原文中有这样的介绍:“嘎羧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嘀嘀嗒嗒地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的丝瓜。

”就是这样一头老象重回战场之后,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生再读)师: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道:“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师:同学们,刚才我读的是一头老象,而你们读出的是——生:一头年轻的战象。

师:焕发了青春英姿的战象。

我读的是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张开眼睛的老象,而你们读的是——生:是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战象。

师:我读的是精神萎靡、即将辞世的老象,而你们读的是——生:我读的是英勇豪迈的战象。

生:我读的是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的战象。

师:同学们,就把你们心目中这头英武豪迈、奔赴战场的战象读出来吧。

(音乐起)(学生配乐朗读全段)交流之三:庄严归去师:大象是—种有灵性的动物,每头象都能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回到祖祖辈辈留下的象冢,但嘎羧没有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嘎羧和其他公象奋勇杀敌,是村民们把嘎羧从鬼门关里拉了出来,嘎羧十分怀念和它浴血搏杀的战友,它要跟它们躺在一起,永远不忘这段历史,记住这些英勇杀敌的战象。

师:和战友们在一起是它最大的心愿。

嘎羧逝去了,它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静静地想,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它留给我们的是它的善良和忠诚。

生:它留给我们的是和平,因为它和它的战友用生命保护了这片土地,捍卫了和平。

师:它在祈祷和平啊!(三)、拓展阅读,体会动物情感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嘎羧的形象就理解到这里,相信通过下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它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动物,其实更是在写他内心的这份情感啊!难怪作者这样说——(投影出示:“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

——沈石溪)一起读。

(生齐读)师:同学们,除了对嘎羧的形象有这样的认识外,在写法上我们又有怎样的收获呢?生:我们要注重人物的动作、情感和声音,还有神态。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生:沈石溪。

师:我们可以阅读他的《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红奶羊》《虎女蒲公英》;一定会更深刻了解刚才读的那句话。

师:我们看作业。

第一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做)。

第二项写出主要内容(必做)。

第三项,阅读沈石溪的作品(选做)。

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感受他带给我们的人性的优点和生命的亮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