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烯腈生产的反应原理与生产方法

丙烯腈生产的反应原理与生产方法

丙烯腈生产的反应原理与生产方法
精细1223 陈帅 1201220309
摘要:与乙烯相似,由于丙烯分子中含有双键和α-活泼氢,所以具有很高的化学反应活性。

在工业生产中,利用丙烯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羧基化、烷基化及其聚合反应等,可得一系列有价值的衍生物,近年来我国丙烯的发展速度也逐渐超过了乙烯。

2009年,我国乙烯需求量478.89万吨,而丙烯的需求
量却达到498.85万吨,首次超过乙烯,之后丙烯的需求量一种保持在乙烯之上,因此研究丙烯产品的生产机理与工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丙烯腈;丙烯氨氧化法;催化剂;流程
目前丙烯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由炼油厂裂化装置的炼厂气回收;二是在石油烃裂解制乙烯时联产所得。

丙烯大部分一直来自炼油厂,近年来,由于裂解装置建设较快,丙烯产量相应提高较快。

丙烯腈是我国丙烯的第二大衍生物,丙烯腈通常与苯乙烯、丁二烯、乙酸乙烯、氯乙烯、丙烯酰胺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共聚反应,由此可制得各种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涂料和粘合剂等,其主要用途如图1所示。

1 丙烯腈的常用生产方法介绍
传统的丙烯腈的生产方法有三种。

(1)环氧乙烷法:以环氧乙烷与氢氰酸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合成丙烯腈。

(2)乙醛法:
(3)乙炔法:
由于以上丙烯腈的传统生产方法原料贵,需用剧毒的HCN为原料引进-CN基,生产成本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丙烯腈生产的发展。

1959年开发成功了丙烯氨氧化一步合成丙烯睛的新方法,该法具有原料价廉易得、工艺流程简单、设备投资少、产品质量高、生产成本低等许多优点,很快取代了乙炔法,迅速推动了丙烯腈生产的发展,成为当前生产丙烯腈的主要方法。

2 丙烯氨氧化反应原理
2.1 主、副反应
主反应:
CH=CH-CH3 + NH3 +O2 → CH2=CH-CN + 3H2O
丙烯、氨、氧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除生成丙烯腈外,尚有多种副产物生成。

副反应:
CH2=CHCH3 + 3NH3 + 3O2 → 3HCN + 6H2O 氢氰酸的生成量约占丙烯腈质量的1/6。

CH2=CHCH3 +NH3 +O2 → CH3CN + 3H2O 乙腈的生成量约占丙烯腈质量的1/7。

CH2=CHCH3 + O2 → CH2=CHCHO + H2O 丙烯醛的生成量约占丙烯腈质量的1/100 CH2=CHCH3 + O2 → 3CO2 + 3H2O
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约占丙烯腈质量的1/4,它是产量最大的副产物。

上述副反应都是强放热反应,尤其是深度氧化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副产物的生成,必然降低目的产物的收率。

这不仅浪费了原料,而且使产物组成复杂化,给分离和精制带来困难,并影响产品质量。

为了减少副反应,提高目的产物收率,除考虑工艺流程合理和设备强化外,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催化剂,所采用的催化剂必须使主反应具有较低活化能,这样可以使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使热力学上更有利的深度氧化等副反应,在动力学上受到抑制。

2.2 催化剂
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第一类催化剂。

一般认为,其中Mo—Bi是主催化剂,P—Ce是助催化剂,具有提高催化剂活性和延长催化剂寿命的作用。

按质量计,Mo—Bi占活性组分的大部分,单一的MoO3虽有一定的催化活性,但选择性差,单一的Bi03对生成丙烯腈无催化活性,只有二者的组合才表现出较好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单独使用P—Ce时,对反应不能加速或极少加速,但当它们和Mo—Bi配合使用时,能改进MO—Bi催化剂的性能。

一般来说,助催化剂的用量在5%以下。

载体的选择也很重要,由于反应是强放热,所以工业生产中多采用流化床反应器。

3操作条件
3.1 原料纯度
原料丙烯是从烃类裂解气或催化裂化气分离得到,其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碳二、丙烷和碳四,也可能有硫化物存在。

丙烷和其它烷烃对反应没有影响,它们的存在只是稀释了浓度,实际上含丙烯50%的丙烯—丙烷馏分也可作原料使用。

乙烯在氨氧化反应中不如丙烯活泼,因其没有活泼的α-H,一般情况下,
少量乙烯存在对反应无不利影响。

但丁烯或更高级烯烃存在会给反应带来不利,因为丁烯或更高级烯烃比丙烯易氧化,会消耗原料中的氧,甚至造成缺氧,而使催化剂活性下降;正丁烯氧化生成甲基乙烯酮(沸点80℃),异丁烯氨氧化生成甲基丙烯腈(沸点90℃),它们的沸点与丙烯腈沸点接近,会给丙烯腈的精制带来困难。

因此,丙烯中丁烯或更高级烯烃含量必须控制。

硫化物的存在,会使催化剂活性下降,应预先脱除。

3.2 原料的配比
合理的原料配比,是保证丙烯腈合成反应稳定、副反应少、消耗定额低,以及操作安全的重要因素。

(1)丙烯与氨的配比(氨比),在实际投料中发现,当氨比小于理论值1:1时,有较多的副产物丙烯醛生成,氨的用量至少等于理论比。

但用量过多也不经济,既增加了氨的消耗量,又增加了硫酸的消耗量,因为过量的氨要用硫酸去中和,所以又加重了氨中和塔的负担。

因此,丙烯与氨的摩尔比,应控制在理论值或略大于理论值,即丙烯:氨=1:1~1.2左右。

(2)丙烯与空气的配比(氧比),丙烯氨氧化所需的氧气是由空气带入的。

目前,工业上实际采用的丙烯与氧的摩尔比约为l:2~3(大于理论值1:1.5),采用大于理论值的氧比,主要是为了保护催化剂,不致因催化剂缺氧而引起失活。

反应时若在短时间内因缺氧造成催化剂活性下降,可在540℃温度下通空气使其再生,恢复活性。

但若催化剂长期在缺氧条件下操作,虽经再生,活性也不可能全部恢复。

(3)丙烯与水蒸气的配比(水比),丙烯氨氧化的主反应并不需要水蒸气参加。

但根据该反应的特点,在原料中加入一定量水蒸气有多种好处,如可促使产物从催化剂表面解吸出来,从而避免丙烯腈的深度氧化;若不加入水蒸气,原料混合气中丙烯与空气的比例正好处于爆炸范围内,加入水蒸气对保证生产安全有利;水蒸气的热容较大,又是一种很好的稀释剂,加入水蒸气可以带走大量的反应生成热,使反应温度易于控制;加入水蒸气对催化剂表面的积炭有清除作用。

另一方面,水蒸气的加入,势必降低设备的生产能力,增加动力消
耗。

当催化剂活性较高时,也可不加水蒸气,从目前工业生产情况来看,当丙烯与加入水蒸气的摩尔比为1:3时,综合效果较好。

3.3 反应温度
温度是影响丙烯氨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温度低于350℃时,几乎不生成丙烯腈。

要获得丙烯腈的高收率,必须控制较高的反应温度。

温度的变化对丙烯的转化率、丙烯腈的收率、副产物氢氰酸和乙腈的收率以及催化剂的空时收率都有影响。

丙烯腈收率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温度大约在460℃左右,乙腈收率最在值所对应的温度大约在417℃左右。

生产中通常采用在460℃左右进行操作。

另外,在457℃以上反应时,丙烯易于与氧作用生成大量CO2,放热较多,反应温度不易控制。

再者,过高的温度也会使催化剂的稳定性降低。

3.4 接触时间
丙烯氨氧化反应是气—固相催化反应,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进行的。

因此,原料气和催化剂必须有一定的接触时间,使原料气能尽量转化成目的产物。

一般说来,适当增加接触时间,可以提高丙烯转化率和丙烯腈收率,而副产物乙腈、氢氰酸和丙烯醛的收率变化不大,这对生产是有利的。

但是,增加接触时间是有限度的,过长的接触时间会使丙烯腈深度氧化的机会增大,反而使丙烯腈收率下降,故接触时间一般为5~l0s。

3.5 反应压力丙烯氨氧化生产丙烯腈是体积缩小的反应,提高压力可增大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同时,提高压力也可增加气体的相对密度,相应地可增加设备的生产能力。

但实验表明,加压反应的效果不如常压理想。

这可能是由于加压对副反应更有利,反而降低了丙烯腈的收率。

因此,一船采用常压操作,适当加压只是为了克服后部设备及管线的阻力。

4 结语
由于目前世界丙烯下游产品如丙烯腈等需求旺盛,促进了丙烯市场快速增长,产能扩展滞后于需求增长,丙烯供不应求,使丙烯价格明显坚挺,因此,丙烯氨氧化生产丙烯腈该工艺的投资成本较低,可操作灵活性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很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使相应的生产技术得到充升。

参考文献
[1] 孙可华. 国内外丙烯生产及供需分析[J].
[2] 姚国欣.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丙烯生产技术[J].
[3] 瞿勇, 胡云光, 林衍华. 丙烯增产技术开发前景分析[J].。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