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上诉状篇一: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民事上诉状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民事上诉状上诉人(原审被告):某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住所地:某某市某某镇。
法定代表人:某某职务:董事长。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某某,男,汉族,19年月日出生,住某某市某某区某某北路号111室。
原审被告:某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某某分公司,住所地:某某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某某北村32号。
负责人:某某,经理。
上诉请求:1、依法撤销某某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20)某某民初字第1000号民事判决,发回重审;或驳回被上诉人的诉讼请求;或直接予以改判。
2、一、二审诉讼费用由被上诉人承担。
事实和理由:上诉人因不服某某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20)高民初字第1000号民事判决书,现提起上诉。
一、该判决对被告的辩称,存在遗漏和曲解。
该判决称“被告某某建设集团某某分公司称: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及事实和理由没有异议,对原告提供证据的真实性予以认可”。
而某某分公司真实意思是,对原告起诉的与其发生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法律关系是存在的,但对于原告诉讼请求的事实和理由以及据以证明的相关证据存在异议的,且原告起诉的证据是非常不足的。
该判决称“被告某某建设集团称:要求某某公司与原告协商解决”,众所周知要求调解不属相对人抗辩,将被告要求调解作为辩称内容显然文不对题,更非被告的真实辩称意思表示。
而被告某某建设集团的真实辩称意见则与某某分公司以上真实辩称意见相同。
可是,该判决却断章取义,未将被告的真实答辩意见记入笔录,导致了该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错误,从而作出了完全倾斜于原告和绝对不利于被告的裁决。
显有失公平。
二、该判决认定事实错误。
(一)该判决对原告诉请的返还本金1987196.54元予以认定,但原告称该款项是某某承揽工程施工期间被告拖欠的款项,该事实在该判决书中并无阐述,本案案由是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购房款是现金还是欠款,以及支付或欠款时间、金额的来源是该案的基本内容,但该判决均未查明并列入判决书,显而易见本案的事实是不清的。
(二)该判决认定某某东龙房产与被告之间已结算完毕,不欠其工程款为解除合同的前题。
可事实是,结算并未办理完毕,且房屋买卖合同既然合法有效,解除合同与第三人结算款项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另:该判决认定,原告要求解除合同,被告亦同意解除。
殊不知本案被告有二,是哪个被告亦同意?该判决认定的事实显含糊其辞。
(三)该判决认定事实证据不足。
本案原告提供的证据,仅有一份收条和房屋转让清单两份证据。
并且,判决书未载明本案原告举证、被告质证和法院认证过程的事实。
上诉人不得不对本案庭审程序是否合法产生了质疑。
上诉人认为,未经当庭举证、质证和法院认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三、该判决支持原告要求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1.3倍赔偿损失,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本案案由是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即便合同无效,也只须返还购房价款,至于双方存在的经济损失必须有经济损失的客观存在,且对损失的承担应当按照过错责任由双方分担。
本案原告既未向法院提供购房款是向银行货款的事实依据,该判决也未认定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过错责任,更没有按过错责任分担所谓的经济损失。
尤其是,该判决支持原告返还购房款是1987197.54元,并支持赔偿自20XX年11月16日起至20XX年9月14日止的利息,按本金3698770.80元计算。
上诉人认为,该判决,既未对所谓本金的数额和来源予以查实确认,且对20XX年9月14日三年多以前已经了结超过诉讼时效的钱款的利息在该判决中再作认定。
显而易见,该判决显失公平。
四、该判决程序违法。
本案案情复杂,不但涉及承揽工程款项的结算,涉及房屋的抵押,还涉及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且诉讼标的也较大。
显不属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简易案件,故本判决采用独任审判在程序上也是错误的。
同时,该判决书中明确载明原审被告要求与原告协商解决,那么,法院应当主持调解,并在判决书中阐明调解成立或调解不成的原因和过程,为何不是调解结案而是直接判决呢?对此,上诉人认为,原审法院对本案的判决,当事人有调解要求而法院不调解,那么显见法院有强行判决之嫌。
故上诉人认为,对本案的审判,原审法院存在程序上的违法也是明显的。
综上所述,本案原审判决存在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程序违法的严重问题。
为此,望贵院充分考虑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依法维护上诉人的合法权益,支持上诉人的上诉请求!谢谢!此致某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人:某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年月日篇二:民事诉状(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民事诉状原告:被告1:被告2:诉讼请求:1、依法判定原告与被告1所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责令被告返还原告购房款及与购房有关的各项相关费用共计人民币395012元(含公共维修基金和税费在内全部购房款为401701元,扣除20XX年6、7月份返还原告的6689元),同时赔偿原告因此所蒙受的损失88196元。
2、依法判定原告与被告2所签订的《合作经营管理合同》无效,责令被告2承担连带责任。
3、本案诉讼费用全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被告1将开发建设的“金三角小区1#、7#楼”(被告1将其命名为“e家家居建材城”)商业用房打包给被告2进行销售。
原告于20XX年7月1日,一次性付款401701元,通过被告2购买了上述-1-238、-1-239和-1-279共3个商铺。
并由原告法定代理人和被告1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和被告2签订了《合作经营管理合同》,合作经营期限自20XX 年6月1日起至2023年5月31日止。
原告因此掉进了二被告精心设计的集资诈骗陷阱,二被告采取打虚假广告和售后包租、返本销售、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违法方式销售“虚拟式产权商铺”。
诱骗原告分别与其签订购房合同及合作经营管理合同,致使原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1二被告人存在以下违法事实:1、在销售房产的过程中,发布了大量的售房广告,这些广告不仅含有升值和投资回报的内容,如“您投资,我管理”、“让您赚省心钱”、“您不赚钱我来赔”,“一次性返租3年直抵首付(每年返8%,3×8=24%)、”“最后的赚钱机会,10-110㎡,10年包租即买即赚”,而且还含得有约定回购的内容,如“5年租金你来赚,5年不增值本公司原值回购”,对于《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签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二被告将所开发的商业用房分割成600余份进销售,并且所划分的各份额之间没有可供辨识的四至界限,被告1没有按照《商品房买卖合同》第八条、第九条和第十一条的约定向原告进行交付和交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此所致。
这种“虚拟式产权商铺”,不仅使原告无法支配,而且给原告和其他购买人之间发生权属纠纷留下了严重后患。
3、二被告在原告购买商铺之前即已经将商铺租赁给其他商户进行经营,这种先租后卖的行为实为售后包租。
4、因为被告1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向原告交付房产,因此被告2以《合作经营管理合同》为幌子,于20XX年6、7月返给原告的所谓商铺利润,实为原告购房本金,应认定为返本销售。
并且自20XX年8月至今,被告2未按照约定返还原告所谓的利润,涉嫌抽逃、转移资金。
5、被告2的法定代表人罗世刚通过个人帐户收取原告的购房款,应认定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这种以个人帐户收取售房款的方式,为抽逃和转移资金打开了方便之门。
6、二被告不以销售房产为目的,而是以销售房产份额非法牟取暴利并侵占他人合法财产,同时,二被告涉嫌实施价格欺诈。
7、二被告之间的商品房包销关系没有转移产权,是一种代理关系。
被告22的违法销售行为,不仅得到了被告1的默认,而且更得到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书面认可。
二被告以商品房包销为幌子,采取分别与原告签订合同的方式,企图规避法律,被告1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雇凶犯法”的行为,被告2的行为是一种受雇而实施犯法的行为。
因此,二被告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8、二被告在销售房产的过程中刻意隐瞒了商品房包销这一事实,也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向原告出示《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和建设部《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
原告是在20XX年8月知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之后,其他买受人通过人民网向省委书记和省长进行反映,贵州省国资委在网上进行官方回复,才知道二被告之间签订商品房包销合同这一事实。
因此二被告存在隐瞒事实真相的故意。
9、被告2与原告所签订的《合作经营管理合同》带有极大的欺骗性。
一是原告在与被告1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之前,二被告就已经将商铺全部招租出去,根本不存在原告委托被告2“对该商业用房进行整体经营管理等业务”的事实。
二是被告2已经非法占用了原告20XX年6月至20XX年5月31日期间的资金。
三是被告2引诱原告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为了给原告造成十年稳定收益的假象,其中关于违约责任的第十一条第(五)项“无论经营状况如何,乙方(即被告2)应按合同约定按时支付甲方应分配利润,每延迟一日应按甲方应分得月利润的5%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即是铁的事实证据。
其最终的用意就是打消原告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顾虑,诱骗原告放心购买商铺。
而其中“每延迟一日应按甲方应分得月利润的5%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却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被告2以事实行为证明了《合作经营管理合同》的欺诈性,其自20XX 年6月份开始向原告返还所谓的商铺利润起就一直违约,并且从20XX年8月至今长达10个月的时间分文未返。
二被告的行为违反了国家建设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一、十四、3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第四十二条、第五十二条、第八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八条,第九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七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条款的规定。
并已经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百九十二和第二百二十二条之规定。
原告不得不向人民法院陈述事实,主张自身的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判定原告与被告1所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同时,依法判定原告与被告2所签订的《合作经营管理合同》无效,并判决二被告承担共同侵权责任,返还原告购房相关款项,赔偿原告因此所遭受的损失。
此致: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