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

大学生适应量表结构维度的编制1 文献综述目前,适应问题是我国大学生当中存在较为突出的一类心理问题,大学生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

所谓适应,目前心理学领域里较多的观点认为,适应是个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映,既包括对物理环境变化的反映如光、电现象,也包括对人际环境变化的反映,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适应性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鉴于大学生适应问题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对大学生适应的研究是心理学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单从评价大学适应的角度来看,国外研究者已经发展出较为成型的评价工具和量表,如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CAS)(1992),MMPI-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1989)和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SACQ)(2000)等。

CAS评定量表主要从焦虑、压力、自杀观念、弊病本质、自尊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家庭问题、学业问题、职业选择问题等9个方面作为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的评定维度,这里的适应概念强调的是个体对于环境应对的结果,研究者没有对各个维度的具体内涵界定清楚导致各个维度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联系,9个维度在反映的问题曾面上也不是很统一。

后5个维度反映的是具体的适应问题,但是前4个维度在许多方面与后5个维度有重合。

MMPI-2是由Butcher , Dashlstreom , Gtaham , Tellegen , & Kaemmer对MMPI 修订而成,它包括六方面的内容:一是效能感缺失和价值观缺失;二和三主要与个性特征相联系,主要有缺乏生活的兴趣,做事情的无能感,生活的压迫感;四是易于紧张、焦虑,为琐事担心;五是躯体症状的反应;六是学习方面的成功和注意力集中困难。

这份测查量表编制的出发点主要是对发展性咨询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评估,着重于诊断性评定,对学生来访者给以发展性指导。

每个维度从心理问题的症状出发,内容具体丰富,但是如果用于测查正常人的心理适应问题,很难从正面揭示适应的现状。

SACQ评定量表则从学业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情感适应、对大学的依恋等4个维度评定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健康水平。

这份适应量表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它测查的对象主要是大学刚进校的新生,没有涉及到整个的大学阶段。

而且,如果将它用于对中国大学生适应情况的测查,其中反映的内容是否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这些国外的量表,在结构维度的划分上是从他们国家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特点出发,有的并不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特点,因此当对我国大学生的适应状况进行研究时,应该采用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测量工具。

针对适应概念内涵,国外有人提出,适应是一个应对的动态过程,因此出现了从应对策略的角度研究适应问题,James H. Amirkhan (1990) 提出三种基本的应对策略是:解决问题、寻求社会支持、逃避。

而Susan Folkman & JudithTedlie Moskowitz (2000)则提出应对不仅与压力有关,而且能解决压力产生的原因,达到适应的目的。

这些更为深入的观点为我们给适应的内涵作出界定开拓了思路。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特点的研究多是为了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因此,研究者多从健康的对立面,即心理疾病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学生的心理适应特点,采用的量表编制维度也多以心理疾病的症状为出发点。

如SCL-90 ——症状自评量表,从精神病症状学的内容出发,以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几个维度来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状态水平;SDS——自评抑郁量表和SAS——自评焦虑量表也都是从抑郁病人和焦虑病人出发,它们有四个维度:(1)精神性——情感症状(2)躯体性障碍(3)精神运动性障碍(4)心理障碍。

这些量表在临床诊断上效果很好,但用于对正常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就有很多不适合的地方。

李虹等(1998)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编制了“大学生心理问题量表”,该量表的考查维度分为:(1)社会适应与情绪障碍;(2)学习问题;(3)恋爱和性问题;(4)神经精神障碍。

此量表编制的出发点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社会适应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维度,可是从广义的适应来说,适应的表现形式应该包括情绪、学习、恋爱等方面的内容,而不应该与这些内容相并列。

贾晓波(2001)对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做出论述,认为心理适应的概念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不同的角度做出解释,心理适应的机制是由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

随着对心理适应本质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内涵的深入认识。

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以健康人群为基础编制了的新的适应量表,这些量表把编制的出发点放在健康人群的心理特征上,而不是一味考虑心理疾病群体的特点。

如陶沙(2000)针对大学新生编制的适应量表,她把维度分为(1)个体对学习活动转变的适应(2)个体对人际关系变化的适应(3)对日常生活自理要求的适应(4)对新环境的总认同(5)个体在转折过程中的身心感受等方面。

孙天宜(2001)则从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两方面对大学生的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其中的积极适应包括自主性、社会责任感、坚持性和生活满意度,而消极适应则包括问题行为和消极情绪。

另外与心理适应相关的研究是对大学生应对能力的研究,应对能力的强弱被认为是衡量适应水平高低的最直接指标。

韦有华等(1997)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应对方式主要有四种:(1)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对;(2)寻求社会支持;(3)逃避;(4)听之任之。

张卫东(2001)修订了C. S. Carver等编制的应对量表(COPE),归纳了8种主要的应对方式:(1)寻求社会支持;(2)主动控制与筹划;(3)求助宗教;(4)失助反应;(5)心理资源积聚;(6)情绪专注与宣泄;(7)否认与心理摆脱;(8)正面认识。

国内这些对大学生的适应评定量表虽然是从我国学生的特点出发,但从研究的年龄阶段来看,主要集中于大学新生阶段,而大学适应问题是一个连续的问题;从研究的范围看,国内的研究都是局部地区的大学生适应研究,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常模。

因此界定符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的适应概念,编制适应评定量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综合国内外对适应的研究,我们认为心理适应指的是个体不论在何种境遇条件下,无论自身条件的优劣,都能从客观上加以认识,并且在行动上给以积极反应的能力,它既是一种调适的过程,也是一种调适的结果。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首先确定了初步的量表结构维度,分别是一级维度为:情绪适应、社会适应、自我适应、学习适应和职业适应。

二级子维度是情绪适应包括情绪稳定性、情绪性向和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包括人际状况及其发展、人际交往技能和大学物理环境适应;自我适应包括自我评价及其发展、自我调节和自我接纳;学习适应包括学习满意度、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调节和成败归因;职业适应包括职业目标认知、职业目标调整和职业目标发展。

(初步的维度见下图)。

结构维度图1:根据文献总结的初步结构维度。

2 访谈和座谈结果综述为了保证本量表的结构维度确实符合我国大学生的适应实际,我们进一步采用访谈和座谈两种调查方法从大学生心理咨询员、辅导员和在校大学生中收集有关适应的信息,以改进和完善量表的结构维度。

在访谈前,我们对量表的结构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见下图2),在第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行访谈、座谈。

结构维度图2:访谈使用的维度结构这个结构维度是在第一次的结构维度上进行讨论后得出的第二个结构维度。

它与第一次结构维度的主要区别就是把应对维度分散到了各个维度进行讨论。

因为大学生要对适应问题进行应对,必然是反映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以把应对维度单独抽出似乎不妥当,我们将应对维度拆分到各个维度中,用调节这个子维度来考查大学生的应对能力。

这个维度也是我们进行访谈所依据的维度。

访谈内容除了让受访者从总体上探讨他(她)对大学生适应的看法外,还依据这个维度就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评述。

然后,根据访谈和座谈的结果,我们对初步的量表结构维度进行了修改,具体如下。

2.1 总体的访谈结果本次访谈的对象包括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两组,同时又将两组做出专业和非专业的划分。

其中教师18人,9人为专业人员,9人为非专业。

学生共20人,10人专业,10人为非专业。

通过本次访谈,我们了解到以下基本情况:首先关于总体的适应维度问题,对于我们提出的五个维度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还是比较认同的,并且没有表现出专业和非专业的差异。

下表就是我们对教师人员的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

教师访谈针对维度的意见结果表在这个表中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可归到社会适应中,所以总体上看和我们原始的设想还是较为一致的。

当然除上述几个维度,也有部分老师提出目标适应、行为适应等方面,由于学生访谈的过程中,大多是只涉及某一个方面,很少有交叉,所以没有列表显示,所谈的内容和教师也是基本一致的。

对于这几个维度的划分,最有疑义的地方就是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在访谈的所有教师和学生中共有6人提出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对大学生而言谈职业适应太早了,似乎专业适应更符合大学生的情况。

关于社会适应有6名教师认为这个维度太宽泛了,可能会涵盖其他的维度。

还有就是关于情绪维度,认为情绪不稳定,用其来衡量较稳定的适应能力是不合适的,它和另外几个维度有交叉。

第二,具体的关于情绪适应。

在这方面谈的主要就是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集中在物质生活条件、人际交往空间、学习问题、自卑、情绪控制能力等。

第三,关于社会适应。

主要是环境和人际关系两方面。

环境谈的比较多的是客观的物质条件如饮食、气候、住宿、学校设施等和人文条件,人文条件比较复杂,如对学校的整体氛围不适应,或不了解社会,对社会不满,恐惧将来进入社会。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适应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本次访谈中,有近90%的人都涉及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同学交往技巧很缺乏,觉得很多人不好接触,进而不愿意和人交往。

另一方面就是恋爱的问题,对学生的大学生活影响很大。

第四,自我适应。

相对其他的几个维度,这方面谈的不算太多,可能是对这个维度的把握比较模糊,涉及最多的就是自我评价问题,共有9位教师和3位同学说到这个问题。

第五,学习适应。

主要考察的是学习不适的表现,包括:不熟悉大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材的不确定、教学的进度比较快;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为何而学,或者不知学的知识将来干什么用;在学习时功利心比较强,只为将来的工作而学;专业认同感比较低,从而影响学习的心态和学习的动机,出现厌学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