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小教112班姓名:***学号:*********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摘要: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不良倾向,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不良倾向集中体现为:过分重视人情、盲目炫耀攀比、希望提前享受、偏好用完即扔。
而符合规律消费、安全健康消费、适时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可持续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的正确消费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不良倾向;应然内容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12)02-0061-06 和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手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例如:快餐消费、超前消费、网络消费、视觉消费等等,尽管这些消费促进了国内消费产业的发展,对社会很多领域的快速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其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两极分化、消费心理盲目攀比、储蓄观念淡薄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上不良的消费风气、当代大学生家庭消费观教育存在缺陷、西方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明智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对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现状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统计,再结合有关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费价值观主流是理性、健康的。
但是,由于受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的一些不良倾向也逐渐明显。
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过分重视人情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中存在着人情至上的不良倾向,即过于看重人情消费。
人情消费简单地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乃中华民族之传统。
“君子之交淡如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是中国人重情谊的千年美谈。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不断升格。
逢年过节等各种由头引起的五花八门的人情礼难以胜数。
人情消费已成为时下城乡居民的一大经济负担。
大学校园被誉为“象牙塔”,是人们印象中最纯洁的地方,但人情也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大学校园。
对于问题“如果别人请过我或者送过我什么,我一定找机会再还他一次。
”“有人说,友情是饭局中吃喝出来的,你觉得如何?”表示了“同意”或“基本同意”。
可见,人情送往被很多大学生认可。
他们在消费方面谁也不想欠谁人情。
而请客吃饭被看成是获得和偿还人情的最好的方式。
于是,为了体现自己人缘好,当上学生干部、考出好成绩、发表论文、通过资格考试、找到女朋友等都成为了某些大学生请客吃饭的理由,甚至有些大学生入了党也要请客。
社会上流行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点”的劝酒词在大学生的餐桌上同样喊得震天响。
重要节日将近、重要考试结束或者放假前夕,关系好的同学总要一起“聚聚”。
而一旦有这种活动,不少大学生即使“囊中羞涩”也不甘落后。
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不参加聚餐,同学会认为自己不够朋友,或性格孤僻、难以相处。
自己也可能会在以后的事情中失去“群众基础”。
互送礼品也被大学生看作获得和偿还人情的方式,因而这方面消费在大学校园也很流行。
很多同学认为,大家都是同学、朋友,谁有了喜事,其同学、朋友应该送礼祝贺。
于是,老乡、同学毕业要送礼品作为纪念,尤其是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生日晚会,不仅要送礼品,还要送出特色来。
为了不让好友“为难”,有些要过生日的同学更是“别出心裁”。
武汉某高校一大学生居然在班级QQ群里贴出了“本人生日将至,欲送礼者请参考此单购买”的告示。
此举虽有索要礼物之嫌,但好友、同学同样照单满足这位同学的“心愿”,当然这位同学也要付出一顿价格不匪的“大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造访应该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对于多数未能自食其力的大学生来说,“远朋”似乎成了人情消费上最沉重的负担。
同学大老远赶来“看望”自己,不能“委屈”了同学,如果招待不周,就觉得有失面子,因而,无论如何也要“撑住”。
于是,“包吃、包住、包游览”是“必须的”。
大学生绝大部分没有收入,家里给的生活费不多,而招待好一位从远方来“看望”自己的好友,一次花费至少几百元,多则上千元。
因而,“远朋”的到来让很多学生“痛并快乐着”。
同学不能怠慢,自己的女朋友就更不能“得罪”了。
笔者调查发现,70.2%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的同学会比同样条件不谈恋爱的同学花钱多。
现在的一些大学生,追求的不再是精神恋爱,而是必须要有更多的物质实惠作保证。
很多恋爱的大学生追求的不再是“天长地久”,而只是“曾经拥有”。
为了讨好自己的女朋友,各种节日,如情人节、妇女节、七夕、圣诞节……甚至连“六一”儿童节,男生都要“大出血”。
更有甚者,为了满足女朋友的一时好感,在女朋友面前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和绅士风度,会完全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借钱满足对方的要求。
(二)盲目炫耀攀比消费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
但是,当商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后,一种注重商品符号价值的“炫耀性消费”便在社会上出现。
“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其名著《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的,它具体表现为对名牌、时尚的狂热追求。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小社会”,大学校园中也出现了这种苗头。
笔者调查显示,52.37%的大学生认为个人消费水平能显示出个人的身份地位。
有些大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购买名牌、贵重商品来达到宣传自己、夸耀自我的目的。
因此,有些大学生动辄上万元的LV手袋、3000多元一条的TOD’S浴巾、一万多元一盒的天价LAMER面霜、20多万元一件的DG礼服,节衣缩食也要过把名牌瘾。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成熟,对自尊和自身形象的关注无可厚非,但通过炫耀消费来获得自信和自豪是不可取的,这种消费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
有人炫耀自然就有人攀比,炫耀本就是为了让人攀比,攀比就是为了向人炫耀,它们互为基础和手段。
不少大学生在炫耀中攀比,在攀比中炫耀。
按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理性思维强,消费心理日益成熟,但有部分学生却有着压倒或模仿别人的畸形消费价值观,喜欢在消费上相互攀比。
于是,在攀比中,名牌在校园得以盛行。
有的大学生虽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却也在消费上不愿意“服输”,比着别的同学穿名牌、用名牌。
一些大学生不和身边同学比学习,专和同学比虚荣、金钱和消费。
笔者调查显示,29.90%的同学对别人奢华的生活感到非常羡慕;54.02%的同学认为同学有的我也应该有,否则会很没面子。
这种盲目攀比的消费价值观反映大学生缺乏自我意识,没有独立的精神和思考能力。
它催生了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使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引起同学之间的心理不平衡,因而,是一种不良倾向。
(三)希望提前享受在消费价值观方面,中国人历来视勤俭持家、精打细算、量入为出为美德,把超过自身支付能力的消费视为奢侈浪费,把借债消费的所谓“寅吃卯粮,举债度日”看作不齿的行为。
同时,技术创新不断创造的奇迹使从前被视为奢侈品的东西不断变成必需品。
这些都使人们包括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被不断激发出来。
现在,人们的消费价值观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勤俭节约、“无债一身轻”、欠债是不光彩和无能的表现等观念已经被不少人否定;相反,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牺牲今天的享受来确保明天的生计。
据笔者调查,有74.64%的大学生认为“超前消费是一种现代意识”。
一种“寅吃卯粮”的超前消费倾向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
于是,有些大学生提出要告别“寒窗时代”,“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为满足眼前的享受而提前消费,甚至超前消费、过度消费。
例如,不少大学生买高档手机,而且手机话费支出不菲;不少大学生无论家庭经济是否困难也想买比较贵的笔记本电脑;有些大学生则觉得学校集体宿舍人多不方便,花较多的钱在学校周围租房;有些大学生则经常下餐馆、泡吧,生活开支惊人。
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大多数大学生父母所给的生活费、亲朋的资助是有限的。
为了实现提前消费,提前享受,在我国信用卡市场开放和繁荣的大背景下,有些大学生利用银行为了增加自己的业务量而吸引大学生办卡以及办卡赠送礼品、分期付款、刷卡免年费、周末消费打折等优惠政策的机会,办了信用卡,并“享受”优惠政策,进行着超出自己经济状况的消费。
一在有些大学生眼中,“一卡在手,刷遍神州”是何等的潇洒,不少囊中羞涩的大学生,不怕没有钱去超市购物、餐厅消费,而是热衷于“喜刷刷”。
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一时的COOL感和一时之需,由“刷卡族”变成了“透光族”,成为“卡奴”、“负翁”,直至债台高筑。
大学生热衷于典当,也体现了大学生提前消费和提前享受的价值观和行为。
继办信用卡热潮过后,典当成为大学生提前消费的一种新方式。
只要是“消费需要”,不少大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手机这些值钱的“家当”放进典当行里“套现”,用换来的钱购物、请客、旅游,以满足自己提前消费、提前享受的愿望。
不少大学生只想到满足自己提前消费、提前享受的愿望,至于东西典当之后,能否及时赎回,就没有考虑。
当然,他们的父母就不得不为赎回子女的“家当”而买单了。
总之,当代大学生正逐步淡化“量入而出”、“精打细算”等强调“有计划”的传统性消费价值观,认同“能挣会花”和“多挣多花”、“借贷消费”的现代消费价值观。
(四)偏好用完即扔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还有个不良倾向,那就是用完即扔。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部分大学生都省吃俭用,精心过着细水长流般的朴素生活。
比如服饰是按照最基本的需要和略有富余来添置的,一般一两套衣服能够穿过整个大学。
服装更换率取决于清洁和自然损耗的程度,崇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日用品的使用周期一般较长,如果出现损毁情况,能够修补再用的尽量修补再用,直到实在不能发挥实际功能时才做废品卖掉。
同时,很多衣服和物品被大学生与他们的兄弟姊妹一起共用。
而当代大学生则越来越流行着用完即扔的消费价值观。
绝大部分军训服被当作“一次性服装”压进了箱底或被扔进了垃圾箱。
我国高校多达上千所,这些军训服被大学生如此扔掉或压在箱底不被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更换耐用消费品也更加频繁。
但有68.87%的大学生是因为自己的手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他们早早报废。
二、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正确消费价值观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不良倾向的论述,说明当代大学生有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