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工作介绍
(一)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需求, 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二)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及基层卫生机构的职能、条件、为相关残疾人提供相应的社区 康复服务。 (1)为偏瘫、脑瘫、截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定 训练计划,做好训练记录、进行效果评估。 (2)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采取家庭治疗,定期门诊 等方式并依托社区内工疗、农疗和娱疗站等机构,对康复期的病人进行治疗和综合性康 复,督促病人服药,监护随访病人,规范填写表卡,预防病情复发,对重度急性期和复 发的病人及时转诊。帮助各类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积极参与社区康复活动。 (3)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视力障碍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早期发现低视力 者,开具转介证明,转介到相应的 眼科专科诊疗单位,及时随诊,掌握诊疗情况,指导患者到康复服务专门机构就医,将 白内障患者转介到条件具备的医疗单位,接受相关咨询、治疗。 (4)对聋儿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转介到有关部门,检测聋儿病情发展,变化指导聋儿使用 助听器,协助康复服务专门机构指导聋儿及家长进行语言听力康复训练并接受相关咨询。 (5)做好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有关机构进行智力和生长 发育测评,指导家长开展训练,做好记录,进行评估。 (三)将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的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举办培训班,发放普及读物, 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四)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选配、适配、家庭租赁、使用指导以 及简易康复训练器具制作等服务。 (五)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 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监测,减少疾病致残,对新婚夫妇、孕妇、
康复的基本途径和主要环节有哪些?
。康复的基本途径有机构康复、社区康复,上 门服务。机构康复是指利用的设备和较高的专业技 术,对残疾人开展身体功能、心理辅导、社会适应 等多方面的康复,一般在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或专门 康复机构进行;社区康复主要利用基层社区内的卫 生、民政、教育、残联等有关部门和一切利用人力、 物力设施等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训 练与服务,上门服务是介于机构训练与和社区康复 训练与服务之间的一种服务形式,指医疗或康复机 构和社区的康复资源,为辖区残疾人提供上门的康
残联在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中要做好哪些工作? 在各级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残疾人康复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 卫生、残联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尽其职,组织动员眼科医务 界和社会力量,认真实施国家白内障复明手术计划。在实施过程 中,残联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协调当地政府及卫生民政部门,制定本地白内障复明手术实 施方案,逐级分解下达任务指标,落实配套经费,并组织实施。 (2)负责本地区白内障复明手术的统计汇总。 (3)在城市,重点组织无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统筹医疗的白内 障患者以及自费而又贫困的患者就地、就进接受复明手术,在农 村结合社区普查,摸清白内障患者底数,有计划的组织白内障患 者实施复明手术。 (4)协调当地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改善功能。 走向光明的情况及社会反响。 (5)协调当地医疗机构为医疗队提供相应的检查,手术场所,床 位,药品及常规处理。 (6)依托各地新闻机构,学校、医院、社区康复、地段保健站、 村卫生所、红十字会、居委会和志愿者组织在社区康复服务中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 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社会化 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统筹规划,合 理安排,实现社区资源共有共享,逐步建立机构为指 导,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服务网络, 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社 区康复服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总结推广适合本地实 际情况的工作模式,组织技术指导不断提高训练与服 务质量,具体应做好;组织康复需求调查、人员培训、 知识普及、社会宣传、督导检查和考核验收;进行转 介咨询服务,登记统计,指导精神、智力、肢体视力、
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 学发展观,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广大残疾 人日益增长的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坚持社会化工作方 式,以社区为工作平台,加大社会力度,增强康复 服务能力,提高康复技术水平,积极开发社会资源, 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康复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从残疾人基本康 复需求出发,兼顾多样性康复需求,紧紧围绕覆盖 面广,时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求的康复项目开展 工作。
到熟练运用,辅助盲人安全、独立行走。
助听器在聋儿康复中有什么作用,助听器有那些类型,人工耳蜗的作用是什么,植 入人工耳蜗注意事项有那些? 助听器是一种具有声输出控制,音调、音量可调的声音放大装置。为有一定残留 听力的聋儿佩戴助听器后,通过助听器的微调装置,进行合理的听力补偿,提高其听 到声音、听懂声音的能力。 助听器按佩戴形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① 盒式助听器:输出功率大。操作方便,电池使用时间长价格,合听力损失眼严重者 及老年人使用。 ② 耳背式助听器:成长弯钩型放在耳廓背后,体积小,便于头发掩盖,不易被人发现, 声音清晰,助听效果好,但必须配置耳膜否则会影响听觉效果。 ③、耳内式助听器;根据耳甲腔形状制作外壳,适用于轻度或中度听力损失者使用,不 适合成长发育的聋儿佩戴, ④、眼睛式助听器。是在耳内式助听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助听器,需专门定做,形 状最小,输出功率小,调节不便,电池容量小。 人工耳蜗是近年来研制的听力重建装置,对于那些听力严重损失的,助听器佩戴 无效或效果甚微的听力语言残疾人来说人工耳蜗植入是一种改善听力的手段,它与助 听器最大的区别是需要通过手术将一种电子装置植入患者的耳蜗当中,外界声音不必 经过耳蜗的毛细胞,而是转换成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达到“听”的目的。 对于双耳重度或极重度聋,病变部位定位诊断于耳聋者,没有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可以
如何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依托卫生机构,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依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院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 建立相应设施。同时,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工疗站、残疾 人活动场所,建立满足残疾人全面康复需求的康复站。开展社区康复,要建立工作制度,明确 工作内容,配备康复专(兼)职工作人员及必要的康复设备和康复知识普及读物。 (二)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房展残疾人社区康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残联队社会力量参与房展社区康复要给予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承担国家 卡功夫训练和服务任务的社会办康复机构在业务建设、人员培训、经费补贴等方面应享有与公 办康复机构同等待遇。 (三)发挥区域康复服务体系的整体作用。 上级医院康复科和残疾人康复中心及其他残疾人康复专门机构既是直接面向各类残疾人提供服 务的业务实体,也担负着队残疾人社区康复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任务。各级各类康复服务 机构要大力开展横向纵向业务合作,通过指导、转介等方式形成一体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提高整体服务功能。各级康复协会、学会组织也是要面向基层开展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 积极发挥技术支持作用。 (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互通信息,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建设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残联要相互配合,建立和完善互通信息、协调工作的机制,共同争取当地 政府加大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投入,并发挥各自系统内的政策、资源优势,共同做好残疾 人社区康复的工作人员、设施配备和经费补贴等工作。各级残联还要发挥社会化工作优势,积 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和有关机构建设。 (五)强化监督检查,切实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服务职责得到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各类检查、评优活动中,要将基层卫生服务机 构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情况列入考核指标并加以指导。
什么是社区康复?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地开展残疾人康复的一项 工作。194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社区康复的意见 书,对社区康复做了如下解释:社区康复是 属于社区 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其目的是促进所有残 疾人得到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社会 生活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及其亲 友,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区康复要从社会经济 发展和残疾人康复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政府的领 导下,采取社会化工作方式,将社区康复工作融入社 区建设规划,纳入相关部门业务范畴,充分调动的社
残疾人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 的、社会的和教育的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 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 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在实践工作中, 康复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康复是“全 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 社会康复等;狭义的康复仅指医学康复。
残联在低视力康复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
低视力康复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残联、卫生部门、特教部门、眼 镜行业及众多的医疗机构、盲校、眼镜店、家庭等,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完成。 在低视力康复工作中残联的职责是: (1)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康复工作实施方案,分解下达任务,落实配套经费,组 织实施; (2)理顺各方面关系,建立工作网络,形成工作能力; (3)掌握低视力人群康复需求情况,有计划的组织患者到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定点眼镜 店、盲校等进行检查诊断、验光配镜和训练; (4)宣传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广泛动员社会关注和支持低视力康复工作; (5)组织技术培训工作。 什么是定向行走训练?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向行走训练是指训练视力残疾者依靠听觉等感觉器官、借助盲杖等辅助工具,学会安 全、独立、有效的行走。定向行走内容包括:行走前训练、定向训练、行走训练和盲杖 使用训练等四个方面。 行走前训练指进行心理素质、步态、平衡、避险等训练,帮助盲人消除恐惧胆怯,树立 真确的心态和姿态;定向训练指进行听觉、触觉、嗅觉等训练,提高感受性,达到在环 境中确定自己方位和与周围物体位置关系的认知目的;行走训练指进行随行技巧、独行 技巧训练,达到从一个方位走到另一个方位的目的;盲杖使用指进行盲杖技巧训练,达